朝鮮馬鮫

朝鮮馬鮫

朝鮮馬鮫是暖水性近海中上層魚類。體型較小,為食用經濟種類。分布於中國沿海;朝鮮。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朝鮮馬鮫朝鮮馬鮫

中文名稱:朝鮮馬鮫

學名:Scomberomoruskoreanus;S.Koreana

命名者:Kishinouye

英文名稱:Koreanseerfish
俗稱:朝鮮鮁、扁鮁、馬鮫。

體型

體延長,側扁,呈紡錘形,最大體高在第2背鰭起點附近,垂直向下至腹緣。頭長小於體高,吻端尖。口大,前位,稍斜裂。下頜稍長於上頜。兩頜齒大而尖銳,排列稀疏。眼較大,側位;眼間隔較寬而隆起,寬約為眼徑的1.7倍。鰓孔大。尾柄細,近圓形,長大於叉長的1/3;兩側各有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凸。背鰭2個,稍分離。第1背鰭始於胸鰭起點稍後背上,由14根鰭棘組成,基底較長,棘自前向後漸短;第2背鰭基底稍短,鰭條前長後短,末基後方有8個獨立小鰭。胸鰭較小,側中位,鰭條向下漸短。腹鰭很小,位於胸鰭末基下方,有1棘。臀鰭與第2背鰭相似,基底稍短,起點位於第2背鰭的第6鰭條附近下方,末基後方有8個獨立小鰭。尾鰭深叉形。體被細小圓鱗。有側線,呈不規則波紋狀,在第2背鰭後的第1小鰭附近下方微向下彎曲。體背藍黑色,體側有2—3縱行近圓形黑斑,體側及腹部銀白色。第1背鰭黑色;第2背鰭淺黑色或灰白色,邊緣呈黑色,小鰭灰黑色。胸鰭淺黑色,有時前部呈淡黃色。腹鰭淺黑色。臀鰭淺黑或淺黃色,小鰭淺黃色。尾鰭淺黑、灰黑或淺黃色。體長一般為30—60厘米,大者可達1.5米。

習性

生活習性與藍點馬鮫基本相似。生殖期6—7月。分布於黃海、渤海、東海,東海數量較多。常用底拖網、流刺網漁具捕撈。肉味鮮美,可鮮食,亦可加工鹹乾品或罐頭食品。肝不宜食用,防止中毒,但可提取魚肝油。《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規定為重點保護對象,可捕標準以達到性成熟為原則。

特徵

背鰭ⅩⅣ,21—22,小鰭7—8;臀鰭21,小鰭7—8;胸鰭21;腹鰭Ⅰ-5;尾鰭32—34。鰓耙15—17。叉長360—400mm:叉長為體高4.0—4.6倍,為頭長4.6—4.8倍。頭長為吻長3.0—3.3倍;為眼徑5.2—5.6倍。體紡錘形。側扁。尾柄細,兩側各有3條隆起嵴。以中央嵴較長而高。頭較小,頭長短於體高。吻鈍尖。眼小。口大,前位。上頜長長於頭長之半。上下頜各有一行強大牙。鰓孔寬大。鰓耙短小,體被細小圓鱗。側線鱗較大。腹側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沿體側呈波狀延伸達尾鰭基。背鰭2個,稍分離。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後方各有7—8個小鰭。體背部藍黑色。腹部銀灰色。體側沿側線上下具有若干黑色斑點,尾部斑點不明顯。第一背鰭黑色,其餘各鰭淺色。

營養

肉質細膩、味鮮美、營養豐富,因其味幽香清淡而深受消費者喜歡,民間有“山有鷓鴣獐,海里馬鮫鯧”的讚譽。馬鮫魚具有提神、防衰老等食療功能,常食對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產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有一定輔助療效。

烹飪

鮮食時可清蒸、油炸、炒魚片等;若用其魚肉煲粥或煎煮為湯,則色味清美,甜滑可口。馬鮫魚肉豐厚細膩且無雜刺,經剔碎、搓勻後,十分膠黏,加工成魚丸、魚餃、魚卷、魚面、魚餡等食品,既韌且酥,鮮美爽口。

選購

選購此類海魚時,應特別注意魚的鮮度質量。

保鮮

可在冰櫃冷藏條件下保鮮,也可冷凍。

提示

正在服用異煙肼藥物的患者應忌食馬鮫魚,否則會出現頭暈、頭痛、心慌、噁心等中毒症狀。
其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