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山會

朝山會

傳說姑娘們化作山峰的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初四,因此每年的這天村民都要身著節日盛裝,帶著酥油、青稞咂酒、糍粑等食物,來到四姑娘山的天然祭壇-鍋莊坪,祭祀四姑娘山山神。

四川四姑娘山朝山會

朝山會朝山會

簡介

傳說姑娘們化作山峰的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初四,因此每年的這天村民都要身著節日盛裝,帶著酥油、青稞咂酒、糍粑等食物,來到四姑娘山的天然祭壇-鍋莊坪,祭祀四姑娘山山神。活動時間:農曆五月初四-初六活動內容:
祭山儀

① 活佛喇嘛淨身,祭拜山神,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② 當地藏族同胞祭祀四姑娘山,向白塔敬獻經幡、哈達、上香,最後四姑娘山山神煨桑、敬獻草人、草馬。
民間慶典活動

① 老鍋莊表演比賽
來自四面八方的村寨的藏族小伙、姑娘們身著節日盛裝,在悠揚的歌聲鍾踏出整齊的舞步。
② 賽馬、摔跤、拔河比賽 .
③ 大型民間歌舞表演
按照民間習俗,朝山會時一定要穿著節日盛裝,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青稞砸酒,烤全羊,跳鍋莊,直到盡歡而散。
看點

1. 欣賞濃郁的民族服飾文化,感受傳統的祭山活動,參與豐富的民間體育活動,品嘗美味的藏族美食,融入熱鬧的節日氛圍。
2. 夏日山區涼爽的氣候,鮮花撒滿開闊的鍋莊坪,碧藍的天空掩映著巍峨的雪峰,體驗自然的氣息,擁抱野外美麗的感覺。

雲南巍寶山朝山會

魏寶山朝山會時間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到時巍山和鄰境大理、洱源、彌渡、南澗、漾濞、鳳慶、雲縣等市 縣的各族人民民眾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懷著喜悅的心到到巍 寶山朝山趕會。巍山民間洞經會在各個殿宇里演奏古樸優雅的 洞經音樂,給名山古剎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朝山期間,各地商 業單位和個體商販在巍寶山擺攤設點,經營飲食、食品、山 貨、書畫、兒童玩具、地方名特產品等,滿足朝山民眾的需要。其中農曆二月十三至十四日,是巍寶山歌會,地點在巍寶山培鶴樓打歌場,周圍山寨的彝族民眾身著絢麗的民族服裝, 帶著薩簽等樂器,匯集到打歌場,圍成圓圈,舉行打歌活動, 他們歌唱愛情,歌唱幸福美滿的生活,歌頌社會主義和共產 黨;歌詞內容豐富,舞姿優美,薩簽鏇律古樸優雅。朝山民眾 先是圍觀歌舞,隨後都情不自禁地加入打歌行列,打歌隊伍多到數圈,人數多達數千人。人們盡情地跳啊唱啊,直到太陽落 山方散。巍寶山山會起源於道教,據巍寶山古碑記載,始於康 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而巍寶山的打歌則遠在南詔時期 就已盛行,因為巍寶山是南詔的發祥地,山中建有南詔祖廟巡 山殿(又稱土主廟),內把南詔始祖細奴羅,彝族民眾於每年 正月一十四至十六日都要在巡山殿祭祖和舉行打歌活動,紀念細 奴羅。巍寶山山會興起之後,發展為民眾性的娛樂打歌活動。

貴州侎俚人朝山會

侎俚人(彝族支系),有一個傳統節日——朝山會。每年農曆二月十一、十二、十三這三天,侎俚同胞都要依次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平掌鄉的梭山、中山、榨子三個村寨外面的草坪上歡度佳節。

落日的餘暉未盡,東山托起一輪明月。節日的夜晚,村外的草坪上月光如水,黃火熊熊,身穿節日盛裝的男女老少圍著一堆堆篝火,在三弦、蘆笙的樂曲聲中,唱歌起舞。過去,大家唱傳統古歌,頌揚傳說中給侎俚人帶來幸福的仙姑娘。後來,除了唱傳統古歌外,他們用歌聲傾吐心中的苦水,訴說人間的不平;新中國成立後,侎俚人和居住在哀牢山區的各族人民真正過上了好日子。在歡樂的節日裡,老年人歌唱翻身解放,歌唱晚年的幸福生活,中年人歌唱豐收喜悅,最歡樂的是那些年輕人,他們用歌聲表達甜蜜的愛情,憧憬美好未來。陽春的晚風把一支支甜美的歌伴隨著悅耳爽心的樂曲連同娃娃們的歡聲笑語傳遍高山密林送上深邃的夜空。在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裡,侎俚同胞一直要到月近西山,雄雞報曉方才歸家。

在終年寂寞的高山古林邊緣,空曠的草坪上,為什麼一時間會出現笙歌悠揚,舞步翩躚的神話般仙境呢?原來,祖祖輩輩聚居在這裡的侎俚人中間流傳著一段動人的神話故事。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梭山寨子裡的侎俚兄弟,不會栽種莊稼,也不會飼養牲口,男人一年四季進深山打獵,婦女們經常進老林里摘野果子回來充飢,過著象生巴啦啦的山葡萄一樣又苦又酸的日子。有一年黃葉落地的季節,一群侎俚姑娘背著背籮進古林深處找野果子,準備過冬的吃食。姑娘們進到深箐底,見著一棵棵結滿黃果果的樹,她們一個個象山猴子一樣七手八腳爬上樹去,摘下一串串又香又甜的果子,不多一陣,大家的背籮都裝滿了。姑娘好像一群春天的畫眉,一起唱起歌來。天邊有一朵白雲,好像很愛聽姑娘的歌聲,輕輕飄到她們頭頂上停住了。唱了一陣,姑娘各自背起背籮,一個跟著一個往回家的路上走。說來奇怪,姑娘們頭上那朵白雲也跟著姑娘的腳步,不緊不慢不前不後飄在她們頭頂上,快要走出古林的時候,從不遠的岩洞中跳出一隻人熊來,抱著走在最後那個姑娘朝古林中飛快地跑去。在陰森森的古林中,又沒有男人陪著,婦女最怕人熊啦。大家聽到被人熊搶去的姑娘拚命呼救的慘叫聲,都大哭大喊起來,可誰也不敢追去救人。就在這個緊要關頭,飄在她們頭頂上那朵白雲化成一道亮光,亮光象一把鋒利的長刀,劈死了野獸,接著,一個身穿長裙子的俏姑娘抱著被人熊搶去的姑娘來到大家面前。姑娘們早就在火塘邊聽老人講過天上仙人搭救地上人的事,但誰也沒有親眼見過。今天,姑娘們認定抱著親人站在大家面前的女人就是仙姑娘啦,一齊跪在她的周圍,親親熱熱地喊她仙姑娘,感謝她的救命恩情。穿長裙子的姑娘把一個個侎俚姑娘拉起來又把她們潑灑在地上的野果撿起來裝在背籮里,轉身就走。這時,姑娘們緊緊拉住仙女的長裙,一定要請她到寨子裡去,給寨子裡的老小看看。仙姑娘在大家的懇請下,也就跟著姑娘們去梭山寨子。一路上,侎俚姑娘們象一群歡樂的山鷓鴣,邊唱邊走,快到梭山寨子,仙女問姑娘們咋個要到離家很遠很遠的深山老林中採摘野果?摘回去做什麼?姑娘們你一句我一句把侎俚人一年四季的日子從頭到尾講給仙女聽。太陽還有一竹竿高的時候,她們一齊走進了梭山寨。姑娘們都爭著要把仙女拉回自己的家中歇腳。最後在被人熊搶去那個姑娘的苦苦請求下,仙女跟著她進了家門。晚上,仙女和姑娘一家圍著火塘吃野果果。夜間,仙姑娘想起侎俚人的苦日子,半夜還合不攏眼睛,仙女想起了白日遊人間看到的情景:壩子裡的傣家人正在收割晚稻;半山腰的哈尼人家都在忙掰包穀,掐高粱,娃娃們在山坡坡上放牛放羊,心裡就有主意了。她悄悄離開了梭山寨子,從傣家壩子的水田裡掐來了金燦燦的稻種,從哈尼的坡地上掰來黃生生的包穀種,象火塘大一樣的高粱種和圓鼓鼓的麻籽。天亮後.當全寨人來看她的時候,仙女把種籽分給大家保管起夾。接著,她領著全寨子的侎俚人開梯田、挖坡地。第二年春雨落地時,仙姑娘把傣家人種水稻的辦法,哈尼種包穀、高粱和種麻的辦法教給大家。秋收後的晚上,仙姑娘在火塘邊又教侎俚姑娘們績麻紡線織布做衣裳。高高的大雪鍋山頂上的白雪化過三回,古林中的麻栗樹落過三回葉子。三年中,侎俚人學會種莊稼了,又學會飼養牲口,還學會用牛馬耕田犁地,從此,梭山寨人吃上了香香美美的糧食,過著肚子飽的日子啦。就在仙姑娘來到梭山寨第三年的一天早上,東邊天剛剛翻出老白花色來,梭山寨頭上滾來了一團黑雲,剎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大風好像要把古林搬走一樣。隔了一陣,天又亮開了,烏雲也不見啦,太陽出來,天青絲絲的。這時候,寨子裡的老老小小都忙到仙姑娘歇腳處看望給侎俚人帶來好日子的仙女,可仙女卻傷心的哭起來啦。大家間仙姑娘哭什麼?她象箐底的小白栗樹一樣直,把天亮前後發生的事講給大家聽,仙女說:“我是木嘎(天神)的獨生女兒,背著阿爸阿嫫偷偷跑出來玩耍,在回家的路上被侎俚姐妹的山歌迷住啦,就悄悄停住聽,後來看見小妹妹遭難,下來搭救她,看到梭山寨人的日子象漿果一樣苦,不忍心就留下來。剛才阿爸知道我落腳在梭山寨,派神將來喊我回家。現在,大家會過日子啦,我要走了。” 大家聽了仙女的話,還是捨不得她離開,又懇請她留在梭山寨。仙姑娘接著說:“我也捨不得大家,只是阿爸今天見不到我,就要發怒,災難就要降落到大家頭上……。”仙姑娘象高山上流下來的泉水一樣清白的話,在場的人都明白了。那個被仙姑娘救回來的侎俚姑娘說:“好心的仙姐姐,既然事情是這樣,你就放心地走好啦。我要把你的恩情時時放在心上,把你留給我們侎俚人的好日子一代一代傳下去。”咋個送仙姑娘好呢?在場的人七嘴八舌議論開了。還是一位老人的主意好,他要整個梭山寨的人家拿出最好吃的東西來,做一頓“百家飯”請仙姑娘吃。仙女答應了。於是,小伙子進山打獵攆山,姑娘們下河撈魚摸螺螄,成年人留在家中殺豬辦酒席,娃娃們到地里拔菜。忙碌了大半天,終於在太陽只有一個小娃娃高的時候做成了一頓“百家飯”。大家把豐盛的飯菜端到寨子頭起的草場上和仙女一起吃,吃喝完畢,仙姑娘就要上路了。臨走時,仙姑娘含著熱淚說:“大爹、大媽、阿叔、阿嬸、兄弟姐妹,我是被姐妹們好聽的歌聲引來的,今晚就請姐妹們用山歌送我回天門去好啦。”這時候,大家象林中三月間的陽雀,歡樂極啦。小伙子彈起三弦吹響蘆笙,姑娘們隨著樂曲歡歌跳舞。接著,老人和娃娃也跟著唱起來跳起來啦。悠揚的琴笙,動聽的歌聲托著仙姑娘腳下那朵潔白的雲冉冉升起……據說,梭山寨的侎俚人送仙姑娘那一天是農曆二月十一日,所以,每年到了這一天,梭山寨的俚人,每家都要備辦一頓好飯好菜,端到寨頭起的草坪上,敬獻過仙女後,開懷暢飲,大口吃菜,酒足飯飽後,燃起一堆堆篝火,吹笙彈弦,唱歌跳舞,通宵達旦。後來,侎俚人丁興旺,有的人家搬到中山、榨子蓋房建寨,老人商量決定,把原來送仙女的那天叫朝山會,由一天改為三天,十一日在梭山,十二日在中山,十三日在榨子。代代相傳,直到今天。後來這個美妙的神話故事,被山鷓鴣帶到了哀牢山腳花腰傣人居住的熱壩,帶到哈尼山寨和苦聰山坡,各民族兄弟也十分喜歡這位好心腸的仙姑娘。每到朝山會期,梭山寨周圍的哈尼族糯比人、卡多人、碧約人、墮塔人、傣族花腰傣人,苦聰兄弟和本民族的臘魯、拉烏、蒙化人也都紛紛趕來參加朝山盛會,有的年頭,參加朝山會的多達千餘人。近年來的朝山會,不僅進行傳統的跳笙對歌,已經變成了哀牢山主峰地帶各族人民一年一度交流生產經驗,互助互愛,互通有無,和睦團結的盛會了。

甘肅天水朝山會

又名:朝觀會、上九朝觀

時間:每年正月初八晚上至正月初九

地點:天水玉泉觀

簡介:天水朝山會是在祈求玉皇大帝保佑羅峪河水不再泛濫、保佑子民無災安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最初興起於明末清初,無具體時間,直到清嘉慶年間,朝山會的時間才確定為相傳玉皇大帝誕辰的正月初九。然而人們為了能在初九凌晨為玉皇大帝燃起第一支香火而爭先恐後,早早的於正月初八的晚上便來到玉泉觀,形成了天水城區“萬人空巷”、玉泉觀卻“水泄不通”的場景。在正月初九的白天,也就是廟會日,朝山會身著古裝的儀仗隊在粗獷肅穆的民間器樂聲中將整個廟會推向高潮,遊人不僅可以感受到廟會的熱鬧場景,而且還可以品嘗到當地的美食小吃、欣賞到各種民間的雜耍娛樂等。

古文記載

嘉絨在州內金川縣、小金縣、馬爾康縣、理縣、黑水縣和汶川縣部分地區,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區、涼山州等地,居住著講藏語方言嘉絨話,並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藏族,為嘉絨藏族,藏區稱這地區的藏民為“絨巴”(農區人)。“嘉絨”一名因嘉莫墨爾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爾多神山四周地區。

據漢文史料記載,古代生息、活動於今州境地區東南部河谷一帶,稱之為“嘉良夷(嘉梁)”、“白狗羌”、“哥鄰人”、“戈基人”等部落,為這一地區的土著先民。唐代與吐蕃移民及駐軍融合後,成為藏族。嘉絨地區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說自己的祖先來自西藏,汶川縣境內的瓦寺土司、金川縣境的綽斯甲土司、雅安地區寶興縣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淵源於西藏的族譜記載。雜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將悉坦謀。

《安多政教史》載:“多麥南北的人種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贊乾布)安置在唐蕃邊境駐軍的傳人,……”。在公元5~6世紀時,嘉絨地區人戶很少,為措巴首領割據稱雄時期。7世紀初葉,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統一了吐蕃,嘉絨地區也統一於吐蕃之中,由贊普的將領充任嘉絨各地首領.嘉絨地區在《安多政教史》一書和講藏語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稱‘查柯”。其因是:“歷史上吐蕃贊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來嘉練地區擔任首領和武將,他的官邸在松崗以北,吐蕃王室在聖諭和公文中稱他為‘嘉木查瓦絨柯潘’或‘查瓦絨柯潘’,簡稱‘查柯”’。柯潘是從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來大批士兵的指揮官,主管唐代吐蕃的“西山八國”。

古代稱之為“嘉良夷”、“白狗羌”、“哥鄰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部落,實為“皆散居山川”的土著居民。在吐蕃第九代贊普布德貢甲時期,即大約[東漢]順帝時期(126年),吐蕃地區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就由吐蕃傳入了州境,並逐漸興宏起來,吐蕃文化的傳入和對嘉絨藏族古代先民的影響始自[東漢],佛教則晚於8世紀吐蕃王朝赤松德贊時期才在州內發展起來、由於宗教文化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長期影響,佛教(早期是本波教)逐漸成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軍事占領與統治,經過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與吐蕃長期的相互交往,從而形成今日統一的嘉絨藏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