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墩頭遺址

朝墩頭遺址

揭去耕土層即發現印紋硬陶和灰陶殘片,其文化屬西周及春秋早期,距今約2800年左右。 其中一件夾砂陶四足雙層方鼎,較為少見,文化特徵與河南龍山文化相似,距今約4000多年。 第四層出土文物以夾砂陶、泥質黑皮陶為主,有高領罐、貫耳壺、竹節高把豆等,其相對時代相當於良渚文化時期,距今約5000年左右。

墩頭遺址位於南京高淳縣固城鎮檀村東南,西距古固城約2公里,是一座高出地面5米左右的台型土墩。土墩面積約4800平方米,當地人稱之為“朝墩頭”。
1989年5月,當地農民在挖墩建水渠時發現,同年9月由南京博物院和高淳縣文保所共同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於墩南側200米範圍內,清理出灰坑8個、墓葬17座,出土文物455件。
該遺址文化層堆積厚2.5米,自上而下分5層。地表耕土層厚18厘米。揭去耕土層即發現印紋硬陶和灰陶殘片,其文化屬西周及春秋早期,距今約2800年左右。挖至第三層,在灰坑中發現陶鼎、陶釜、圈足盆、網墜、石犁、石斧、陶豆、銅鏃等。其中一件夾砂陶四足雙層方鼎,較為少見,文化特徵與河南龍山文化相似,距今約4000多年。第四層出土文物以夾砂陶、泥質黑皮陶為主,有高領罐、貫耳壺、竹節高把豆等,其相對時代相當於良渚文化時期,距今約5000年左右。第五層發現相當於崧澤、良渚文化時期的墓葬,多數為長方形淺穴,頭北面南,骨骸大都保存完好。隨葬品主要有陶器、磨製石器、玉器三類。陶器以豆、鼎、壺為大宗,置於死者足部;石器主要有鏟、錛、斧等,放在死者左側或胸部;玉器散見於頭、腕、脛、腰等部位。
該遺址對認識太湖流域、寧鎮地區以及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古代文化交往,有特殊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