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羅浮

簡介

《望羅浮》表達的是作者面對這樣的美景,卻沒有可以傾訴和共同參悟的同伴,只能伴著斜陽獨自欣賞。另外還有一點兒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意境。不過不是將明月直接擬人化那么明顯。

原文

只有濛濛意,人家與釣磯①。寺門鍾乍起,樵客徑猶非
四百②層泉落,三千丈翠飛。與誰參畫理? 半面③盡斜暉。
【注】①釣磯:釣魚台。②羅浮山有大小峰巒四百多座。這裡用“四百”,是稱峰峰有飛泉。③半面:山的西面。

作者簡介

翁方綱,1733年生,1818年逝世,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代書法家。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乾隆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長於考證金石,富藏書。對書畫、金石、譜錄、詩詞等藝,靡不精審,其書法尤名震一時。書學歐、虞,謹守法度。尤善隸書,與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並稱:“翁、劉、梁、王”。亦有以其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齊名,稱“翁劉成鐵”。馬宗霍《霋岳樓筆談》稱“覃溪以謹守法度,頗為論者所譏;然其小真書工整厚實,大似唐人寫經,其朴靜之境,亦非石庵所能到也。”著有《兩漢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石州詩話》等。《蘇軾論書跋語軸》紙本墨跡。行書。凡5行,每行字數不一,共108字。縱130.5厘米,橫30.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翁方綱學識廣博,對顏書、歐書和唐人寫經、漢隸都下過很大的功夫。但他的書法藝術水平並不是很高的。他的書法講究無一筆無出處,而自己的東西卻很少。此行書軸是典型的傳統帖學風格。連貫柔和,不急不躁,循規蹈矩,使這幅作品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風範。作品中溫潤豐厚濃墨與纖細的遊絲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運筆用墨過程中,由濃漸淡、由粗漸細的過渡緩衝。因此,濃淡、粗細、行止極有節奏感。整幅作品用筆以圓潤輕柔為主,沒有絲毫方剛急躁的火氣,從柔潤流暢的筆意中,可推想作者書寫時靈活的用腕。綜觀此作品,運筆沉酣,墨色濃厚,筆劃豐滿,筋勁骨健,妙得神韻,是他的精品之一。

賞析

詩句從遠望的角度寫羅浮山飛瀑,“四百層”、“三千丈”,運用誇張的手法寫出飛泉之多、之高;“翠飛”則是用比喻形容瀑布傾瀉如翠玉飛濺,寫出了瀑布的色彩之美。兩句繪形繪色,多角度表現了羅浮瀑布的美麗與壯觀。

譯文

遙望輕霧籠罩的羅浮山,朦朦朧朧,隱約可見山腳的幾處人家和釣魚台。凝神之際,寺院鐘聲突然敲響,打柴人經常穿行的山路在視線中也似有還無了。再看羅浮大大小小的四百多座山峰上的清泉,傾瀉而下千丈之高,激起的水花似翠玉飛濺。可是,我跟誰去參悟這如畫美景中的奧秘呢?那西山已經全被晚霞覆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