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山古民居

朗山古民居

朗山古民居位於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縣蓮花鎮朗山村中,是一處基本保存完好的瑤族古民居。

簡介

朗山古民共有六座,建於 公元1882年(清光緒八年),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六座古民居依山而建,自東向西依次排列,形成一個長約200米、進深100米、高低落差6米的扇狀建築群。朗山古民居為廣西區內現存的一處規模最大、建築最精美、平面布局規劃最科學的古建築群,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朗山古民居原為周姓祖業,土地改革時期分給朗山農民居住,各住戶自行維護,產權屬於私人。

1992年,朗山古民居定為恭城縣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成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住宅布局

圖2 朗山民居主屋 圖2 朗山民居主屋

六座古民居在村中向西依次排列,坐北朝南,形成一個長200米,進深100米的扇狀古建築群,每座古民居占地約300平方米。六座古民居有四座基本保存完好。

古民居為清一色的清水磚牆,砌築工整細緻、硬山風火山牆高低錯落有致,藝術構件花飾繁多,顯示了往昔主人家的富貴、儒雅。

圖3 朗山民居住宅布局 圖3 朗山民居住宅布局

各戶獨門獨院,都是三進三開間帶廂房或跑馬樓一至兩層的建築,一般是首進為三開間正大門,兩層樓高的青水磚硬檐,拾級而上進入大門,兩側為廂房、跑馬樓,中留天井。 過天井到第二進兩層高的主樓,樓下為敞廳(俗稱堂屋),兩側為廂房。穿過敞廳後面又有天井,此中庭天井較窄,主要是為解決第二進與第三進屋面排水而設。第三進為廚房。

朗山民居的水循環系統頗為精妙。在各家廚房後面有一條自東向西流淌的溪流,小溪出自東端的龍眼泉,各戶從溪流分出一條小支流引入戶內,飲水在溪流中提取,其它用水則在分出的小支流進行,方便而衛生。如此科學利用水源是朗山古民居的設計特色之一。

朗山民居的布局排列也是有其獨特的功能的。六座房舍有院牆相隔,但又有側門和巷道相通連成一體。如此建築,據說是發生火災時鄰里不會受到秧及,遇盜匪行竊搶劫時各房又可相互聯防共同禦敵。如此的功能設計,確實少見。

裝飾藝術

圖4 朗山民居壁畫 圖4 朗山民居壁畫
圖5 朗山瑤族古民居惜字爐 圖5 朗山瑤族古民居惜字爐

六座古民居的另一建築特點是文化氛圍濃重。窗欞格扇多為雕花,連挑檐樑上的托峰都是刻麒麟瑞獸,花鳥蟲魚之類的雕飾,多數堂屋置有做工精細的神龕,供奉先祖神祇和土地財神。個別堂屋樓頂還置有斗八藻井,繪以太極圖飾,古樸大方。

更為別開生面的是,雀替雕花刀法利削,層次分明,比恭城文、武兩廟的雕飾更勝一籌。各房都有內涵豐富的彩繪壁畫,除福、祿、壽、喜諸多的吉祥圖飾外,還有很多題詞題詩和書法。書法有正楷、行書、篆體、隸書、魏碑,更有意趣的還有反書,象這樣的壁畫多達一百餘幅。

村頭還完整地保存著一座建於1886(光緒十二年)的“惜字爐”,該爐為塔式建築,塔分三層,六角開。據當地老人介紹,朗山村歷代都出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者甚多,常將不滿意的手稿焚於塔內,從不亂扔亂丟,養成了良好的惜字風俗。此惜字爐是瑤族人民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的良好例證。

文化價值

朗山瑤族古民居雖建於晚清,但它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和建築學方面的研究價值,作為民族文物,它是一個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的典型實物例證。

朗山瑤族古民居是桂林市目前已知的一處規模最大、建築最精美、平面布局規劃最科學的古建築群,如全國人大教科文委員考察組發表的文章所說:“……這個村寨是相當精美極有特色的,既可以感受到漢文化的明顯影響,也可以看到本民族的特殊創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