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閒階級論

有閒階級論

《有閒階級論》作者:托斯丹•邦德•凡勃倫(ThorsteinBVeblen,1857—1929),首次出版:1899年,全書名:《有閒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本書的主旨在於討論作為現代生活中一個經濟因素的有閒階級的地位和價值,但是要把討論嚴格地限制在這樣標明的範圍以內是辦不到的。因此關於制度的起源和演進以及一般不列入經濟學範圍以內的一些社會生活特徵,這裡也不得不給以相當的注意。

基本信息

簡介

······

凡勃倫在他的《有閒階級論》中,標榜自己與正統經濟學不同之處是要尋找和分析經濟行動的非經濟意義。他指出了炫耀消費行動的顯功能和潛功能,分析了有閒階級、企業營利者和機器操作者之間的矛盾衝突,希望出現工程師集團來管理社會。

原序

本書的主旨在於討論作為現代生活中一個經濟因素的有閒階級的地位和價值,但是要把討論嚴格地限制在這樣標明的範圍以內是辦不到的。因此關於制度的起源和演進以及一般不列入經濟學範圍以內的一些社會生活特徵,這裡也不得不給以相當的注意。

有些場合,討論的進行是以經濟學理論或人種學通則為依據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會使讀者感到陌生。在緒言那一章里充分說明了這類理論前提的性質,希望由此可以避免在理解上的?格。有關的理論觀點,曾在《美國社會學雜誌》第四捲髮表的《作業本能與勞動厭惡》、《所有權的起源》與《婦女的未開化身份》一系列論文裡,作了比較詳切的敘述。但這類推論的一部分是創見的,假使在讀者看來,由於它缺乏根據或缺乏作為根據的事實而覺得不合,那末要曉得,本書的論點以這類部分創見的推論為依據時,並不是完全不顧到它作為經濟理論中的一個細目的可能有的價值。

為了說明或加強論證而採用的一些資料,部分為了方便,部分也為了大家對於所熟悉的現象的意義發生誤解的可能性比較少的緣故,所以總是儘量憑直接觀察或通過盡人皆知的事物從日常生活中汲取,而不求之於更深一層的比較奧妙的來源。這裡所引證的大都是些平淡無奇、家喻戶曉的事例,對於一些世俗現象,或在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見慣因而往往不再作為經濟研究對象的一些現象,有時候也似乎有些漫無抉擇地拿來討論,希望這種做法不致觸犯任何讀者的喜愛文藝或科學性的感情。

有些理論前提或確鑿例證是取自較遠一層的來源的,有些學理或推斷是從人種學引來的,即使在這樣情況下,也儘可能取其比較熟悉、比較容易查考的一類,這在相當博學的人們是不難尋根究底的,因此沒有依照慣例列舉所引證的出處。同樣,這裡所偶爾採用的一些引文,主要是為了舉例說明,也無須加注,大都是一見即可瞭然的。

第一章緒言

有閒階級制度在未開化文化下的較高階段獲得了最充分發展,封建時代的歐洲或日本就是例子。在這樣的社會裡,階級的劃分非常嚴格,在階級差別中具有最突出的經濟意義的一個特點是,各階級的正式業務彼此之間截然不同。上層階級按照習慣是可以脫離生產工作的,或者是被摒於生產工作之外的,是注定要從事某些帶幾分榮譽性的業務的。在任何封建社會,最主要的光榮業務是戰爭,教士職務在光榮程度上一般認為是次於戰爭的。如果某一未開化社會並不怎樣特殊地好戰,那么在光榮程度上教士職務也許會躍居首位,而軍人次之。但不管是軍人也好,教士也好,上層階級對生產工作總是置身事外的,這是他們的優勢地位的經濟表現――這個原則總是不變的,是很少例外的。關於這兩個階級的脫離生產工作,印度的婆羅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那些處於未開化文化較高階段的社會裡,可以籠統地稱作有閒階級的那個範圍內,包含著許多不同的分支階級,隨著分支階級的不同,擔任的業務也有很大差別。整個有閒階級包含貴族階級和教士階級,還有兩者的許多隸屬分子。各階級的業務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經濟特點,那就是在性質上總是屬於非生產的。這類非生產性的上層階級業務,大致歸納起來是以下幾項――政治、戰爭、宗教信仰和運動比賽。

在較早但不是最早的未開化階段,有閒階級在形式上沒有這樣多種多樣,不論是階級的區別或有閒階級各種業務之間的區別,都不是那么精細和複雜的。玻里尼西亞(Polynesia)島民的生活,就很能體現這一發展階段;只有一點是例外,由於那裡缺乏凶禽猛獸,狩獵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中沒有能占到它通常所占有的光榮地位。又如中世紀時的冰島部落,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那個部落里,各階級之間以及各階級所特有的業務之間,都有嚴格區別。凡是體力勞動、生產工作或是同謀生直接有關的任何日常工作,都是下層階級的專有業務。這一下層階級包括奴隸和其他從屬者,通常還包括一切婦女。如果貴族中含有若干高低不同的等級,則屬於較高級的貴族婦女一般是不參加生產工作的,或者至少是不參加比較粗笨的體力勞動的。至於上層階級的男性對一切生產工作不但不參加,而且按照傳統習慣是不容許參加的。他們的業務範圍有嚴格規定。這類業務上面已經提到,不外是政治、戰爭、宗教信仰和運動比賽。

............

目錄

原序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金錢的競賽

第三章 明顯有閒

第四章 明顯消費

第五章 金錢的生活水準

第六章 金錢的愛好準則

第七章 服裝是金錢文化的一種表現

第八章 工業的脫離與保守主義

第九章 古代遺風的保持

第十章 遺留到現代的尚武精神

第十一章 信賴命運

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

第十三章 非歧視性利益的殘存

第十四章 高級學識是金錢文化的一種表現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