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賤妾留南楚

《有所思·賤妾留南楚》是由唐代詩人楊炯 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作品信息

【名稱】《有所思·賤妾留南楚》

【年代】初唐

【作者】楊炯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有所思

賤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千年。

不掩嚬紅樓,無論數綠錢。

相思明月夜,迢遞白雲天。

作品鑑賞

這首詩寫一位少婦,獨處空閨,深深地思念著遠征邊塞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綿邈。唐初邊地戰火不斷,詩人有所感而作此詩。詩通過對女主人公心理的細膩描繪,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表達了詩人的厭戰情緒和對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首聯是工整的對句:“賤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是以女主人公自怨自艾的口吻訴說的。家居江南,丈夫遠赴塞北,她不能與之比翼齊飛,只能形單影隻的留在家裡。這看似平鋪直敘的兩句話,卻飽含著多少辛酸和激情。十個字塑造出一個顧影自憐、無可奈何的少婦形象。詩里選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賤妾”對“征夫”,夫去,而妾自賤,此一層悲也。“南楚”對“北燕”,相距千里,此二層悲也。“留”“向”二字也下得好,一留一去,而且“向”字還表明時間和空間,“征夫”去“北燕”,意味著加入戰爭的廝殺。這遠別非同往昔離別,丈夫此去生死由天,不可預測,更增添了思婦的牽掛之心。

俗話說:“有別必有怨,有怨必有盈”。頷聯緊承第一聯分別之意狀摹女主人公“心吐思兮胸憤盈”:“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千年。”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分離就像經歷了一千載,極盡少婦的相思之情。這裡分別化用了《詩經·采葛》中“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以及《別賦》中“斬蹔游萬里,少別千年”,描繪了思婦在剛與丈夫分離後的艾怨心態。兩句詩寥寥十個字便將思婦內心的痛楚展現得一覽無遺。頸聯轉而描寫思婦的行為舉止。“不掩嚬紅樓”,她愁眉緊蹙,坐臥不安。“不掩”二字,用得頗具匠心,比老套的“掩閨臥”之類新奇而富有意趣。她或許佇立樓頭極目遠望丈夫的離去的背影;或許正期待有人來安慰自己;或許是神情萎靡樓門倚望。總而言之,任由讀者馳聘想像、去豐滿她的血肉。“無論數綠錢”,在孤獨落寞中,她將目光掃向庭院的青苔上,那無盡的綠無論如何都數不過來。人去樓空,苔蘚會不斷增加,以後和她相依作伴的只剩下這苔蘚了。沈約《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寫道:“賓階綠錢滿,客住紫苔生。”楊炯在詩中借用青苔除表達其空虛寂寥的意思外,還有其他寓意。他曾寫過《青苔賦》來讚揚苔蘚:“別生分類,西京南越,則烏韭兮綠錢,金苔兮石發。苔之為物邊賤,苔之為德也深。夫其為讓也,每逢燥而居溫;其為謙也,常背陽而即陰。重扃宇兮不以為顯,幽山窮水兮不以為沉。有達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詩中淒楚的女主人公,將苔蘚自比,希冀得到自我解脫。“數綠錢”,幾個比喻新奇的字眼,將女主人公的煩悶聊賴的心理刻劃得生動傳神,添加“無論”二字雖似平淡,卻更顯示出她的哀愁,以及性格中的多層次的美:深情、沉靜、忠誠、樸實。

尾聯“相思明月夜,迢遞白雲天”。“明月”本來無所謂情意的,但皓月懸空的夜晚,卻不禁喚起人們無盡的牽掛與思念。“白雲天”,雖寫天空朵朵白雲,悠悠飄蕩,卻含令遊子思歸的意境。以“迢遞”為句首,其著眼點不僅是描繪藍天的高遠無垠,而且也點出“遊子的思歸”,實際是思婦的內心想像。當然也可從另一角度理解為兩地離別,一種愁思。可是由思婦思緒更能表達“相思”的無限和熾烈,也更便於表現詩歌中心思想。“情與景偕,思與境供”,言雖盡,而意味深邃。

這首詩,格律工整,韻調和諧,色彩絢爛。“紅樓”、“綠錢”、“明月”、“白雲”,斑爛多彩,媚而不俗。“三秋”、“一日”、“少別”、“千年”,數量詞疊加,意境深入而不覺得堆砌繁冗。僅僅八句詩,完美地雕刻出一位思婦的鮮活形象,情意纏綿悱惻,令人怦然心動。

作者簡介

楊炯(650-約693)唐代詩人。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公元659年(顯慶四年)舉神童。公元676年(上元三年)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公元685年(武后垂拱元年)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公元692年(如意元年)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他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世稱“王楊盧駱”,為“初唐四傑”。工詩,擅長五律,其邊塞詩較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