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岩寺

月岩寺

“月岩寺”位於崑山西麓半山腰處,它始建於明代萬曆七年(即公元1579年),寺院坐北向南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 \n崑山全名叫“崑崙山”,因這座山的走向由西向東又彎曲向南,頗似一勾明月,故又名“月岩”,山半腰的這座寺院因此而得名“月岩寺”。

簡介

月岩寺月岩寺

古時的寺院內外松柏濃蔭,雜木藤蘿,院內松嘯鳥鳴,泉水溪流,環境幽靜。房屋建築錯落有致,殿內雕樑畫棟,圖案繪畫布滿牆壁。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寺院的部分建築己毀。所看到的就是如今殘缺不全的寺院。寺院正殿為大雄寶殿(祖師殿),殿面闊三間,深7.1米,高為8米,抬梁式木式結構。殿前的這幾塊石碑,為明清時代古碑,它是研究考證月岩寺當時盛況的重要依據。這塊清朝道光十年《重修月岩寺碑》上記載了:“月岩寺者,為東原八景之一,是我方之巨觀也,嘗有學士名流設館肄業,騷人墨客登眺吟味,誠勝地矣。……撫河流之綿緲,仰高山之在望,一泓碧水,實契我心,半月 崖,具瞻東魯,雖不足稱叢林巨剎哉,然而堪洗耳,石能點頭,已足生人道心稱勝矣。極目所際,長河(即黃河)如帶、是天府灌輸也,金線重鎮(即東平州城)是河逾之為平疇衍。”可謂是對此勝地的最佳贊述。現在看到的這兩棵高大古柏,為唐人所植,一棵為“烏柏”,一棵為“血柏”,這兩棵古柏,樹幹粗大,參天蔽日,雖為兩棵古柏,但卻給寺院增添了氣勢和森嚴。大殿左右為僧舍。殿後為清光緒八年增建的雙層藏經閣,殿前為鐘樓。崖壁下湧出的縷縷細流叫“馬跑泉”。據說:周穆王行狩至此,為寇所困,苦無水,馬刨地出水而得泉,所以因周王在此受困而得名“困山”,後人便叫做“崑山”。此泉長年不斷,而且泉水甘甜,當地百姓便飲用此泉水。
峭壁之上“南海別院”、“馬跑泉”題刻,均為康熙年間盧時芳和馬光遠分別書寫的,字型為行草,字若飛龍走鳳,飄逸灑脫,氣勢非凡,與這裡典雅奇麗的風景洽然成趣,相映生輝。“飛岩涌雪”題刻四字,左則並刻詩一首:“雲英化水洗石骨,懸如疋練蜚如雪,不知洶響始何年,至今神映空月。”

歷史

寺院裡的古柏殿堂和泉水,以優美的景色,吸引過不少文人墨客,並也曾留下了許多讚美月岩寺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明代文學家詩人于慎行就曾留下了《游月岩寺》詩一首:“古木森陰碧殿涼,空階朝玉引泉長。穿雲衣涇蓮花頂,對月經闖貝葉揚。野雀窺廚分爭食,青龍馴缽伴禪床。遠公白社何年事,應有閒引系客腸。”從這篇詩中可以看出與今大致相同的古木殿堂和泉水,而且更可知曉今日不可見的佛事,佛像豎立於蓮花座上,僧人們對月誦經,野雀在窺伺廚房,禪床上還有青龍馴缽。末聯言遠公白社已是多年前的事了,但佛道文化總有引客牽腸而使駐足之處。清朝詩人尹祚林也曾留下了詩句:“陟足崑崙第一峰,馬跑泉上憩遊蹤。南來浩瀚環黃遠,東去峻贈朝岱宗。蠶尾爭傳名士集,馬蹄猶憶穆王封。月岩有寺原非夢,虎洞春生萬壑松。”月岩寺,其景瑰麗,其趣幽然,來此觀光,足以飽眼福、怡身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