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判斷

本文便從新會計準則的發布來探討會計職業判斷與會計準則的關係,新會計準則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和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準則中的作用,及在新形勢下提高會計職業判斷的途徑。 會計準則作為會計規範與會計職業判斷存在著辯證關係,會計規範與會計職業判斷同屬會計工作範疇。 四、新會計準則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從現代財務會計的本質看,許多由準則制定者提出的方法都需要運用判斷才能實施。

會計判斷是指會計人員(包括會計理論研究人員和會計實際工作人員)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會計事項進行斷定與選擇的過程。

會計發展史表明,會計是特定環境的產物,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會計準則作為反映經濟活動、確認產權關係、規範收益分配的專業技術標準,也應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21世紀是高科技大發展和經濟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時代,為了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對會計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也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世界潮流,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由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以及套用指南組成得新會計準則體系。這套會計準則體系實施後,對於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及加速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都具有重要意義。
自1993年“兩則兩制”發布實施起,歷經10多年的全面梳理和反覆調整、修訂,這部傳奇般的中國會計標準改革“演義”,其歷時之長,規模之大,內容之深入都是前所未有的。與舊會計準則相比較,經多次修訂後的新體系不但借鑑了國外寶貴經驗,在會計政策選擇運用上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接軌;還在關聯方交易披露、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等方面保持了“中國特色”,使之更符合我國大多數會計人員的思維模式與業務素質要求。正如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所言,作為“我國會計審計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既是舊階段的終點也是跨入新階段的起點,標誌著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最終實現了全面接軌。
會計是商業語言,會計準則是商業語言的規範,其功能是使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如投資者、債權人等通過閱讀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會計實務工作者作為會計準則實施的具體執行者,是準則實施的關鍵。新頒布的會計準則體系在其會計理念、體系結構以及具體內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創新,新會計準則也使得會計自由裁量權加大,要認識、掌握及具體套用,不僅需要會計人理念的轉變和紮實的基本功底,更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此外,經濟的發展使企業間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大大提高,會計環境和會計處理對象日趨複雜。準則、制度不可能窮盡所有現實或潛在的交易事項,因而不可能有唯一普遍適用且穩定不變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在這種情況下,職業判斷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正如資深特許會計師克里斯•A•麥溥在《教育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責任是什麼?》中寫到:會計技能大體上是一個經驗和判斷問題。基礎理論並不十分深奧。而當我們試圖將這些基本原理運用於商業環境中出現的無窮變化著的、複雜的各種情形時,真正的考驗隨之而生。事實性的信息及信息獲取的準確性固然重要,但是除非能夠與判斷的開發和培訓同步進行,否則它們的價值將被埋沒……解決商業問題不僅僅要求有條理地掌握事實的秩序,同樣重要的是,對這些事實的細緻分析、合乎邏輯的推理、形成和得出有效的結論,並且進行恰當地判斷。
新會計準則雖然規定會計處理的一般原則還儘可能地提供了執行準則規定的具體指南,比如資產減值準備準則中規定了較為詳細的可收回金額的確定方法,但是由於會計職業本身的原因,會計人員在會計信息處理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依靠自己的知識、經驗、偏好和所處的環境對會計事項做出一系列的預期和判斷。正如BruceR•Jonas所說,同樣的數據、同樣合格的會計人員處理的結果可能大相逕庭。
此外,麥可•傑賓斯,阿里斯特•K•梅森(2005)認為如果沒有職業判斷所帶來的靈活性和智慧,財務會計程式、準則和規則所組成的複雜財務會計系統就會是笨拙的、反應遲鈍的、不敏感的。簡言之,是無法運作的。因此雖然會計信息大都是數位化的,具有基於事實和客觀公正的特點,而且由會計準則等規範,但是它所傳遞的信息卻受到廣泛的職業判斷程式的重大影響,甚至常常由其決定。
本文便從新會計準則的發布來探討會計職業判斷與會計準則的關係,新會計準則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和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準則中的作用,及在新形勢下提高會計職業判斷的途徑。
二、會計職業判斷的含義
霍華德•里恩斯認為判斷是當你不知道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所要做的。判斷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在形式邏輯上用一個命題表達出來。麥可•傑賓斯,阿里斯特•K•梅森(2005)認為“判斷”是一個選擇、決策並導致行動的過程。判斷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在形式邏輯上用一個命題表達出來。對於判斷的解釋看似很簡單,但判斷卻可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因為任何事情只要存在不確定性就需要判斷。
從“判斷”過渡到“職業判斷”隱含著一個更廣泛的過程。因為它要求判斷者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準則知識和職業道德,而對不確定性的經濟事項尋找結論當然就需要會計職業判斷。因為即使是基於相同的經濟事項、情況和信息,兩個知識紮實、經驗的會計人員完全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斷,從而產生或證實不同的會計結果。
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的《財務報告中的職業判斷》研究報告給職業判斷下的初步定義為:“職業判斷”是這樣一種判斷,它由有經驗和有知識的人進行,在適用的職業準則框架之內,以必要關注、客觀和正直態度作出的判斷。會計職業判斷是一種能力,它是指會計人員在面臨不確定的情況下,根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和會計慣例等會計標準並運用自身知識和經驗,充分考慮企業現實與未來的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對經濟交易和事項進行分析、判斷、選擇和決策,其目的在於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使會計信息有利於企業相關利益主體的決策。
會計職業判斷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主體因素、客體因素和環境因素。會計職業判斷的主體是適度獨立地從事工作的會計人員,判斷客體即會計客體,指經濟主體的經濟業務或日常會計事項,判斷所處的環境是指不同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法律和科技環境。會計職業判斷貫穿於會計工作的全過程,涉及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各環節。
三、會計準則與會計職業判斷的關係
在我們的一般印象中,準則與職業判斷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是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的《財務報告中的職業判斷》研究報告認為,準則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職業判斷而已。準則與判斷之間的關係使雙向的。判斷程式早已存在於會計實務中,從會計準則建立之日起,對準則的運用就離不開會計判斷。(韓國紅,潘上永,2006,8),而職業判斷又是在仔細斟酌會計準則的情形下作出的。對準則和職業判斷之間關係的理解是理解準則作用的核心,加拿大準則制定特別委員會報告(1980)中寫到。會計準則作為會計規範與會計職業判斷存在著辯證關係,會計規範與會計職業判斷同屬會計工作範疇。
1、準則存在的意義
會計規範是會計人員執業的行為標準,處於會計工作的指導地位,起著綱領性作用。準則的存在有許多原因,R•M•斯金納在《會計準則的演進》一書中寫到:“……每一項會計準則都是個人意見或判斷的替代品,這就是準則存在的意義”。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財務報告中的職業判斷》和《審計中的職業判斷》這兩份研究報告指出:“……會計準則的功能是指導職業會計師的判斷,使之在任何特定的常見情形中,都能產生最高質量的計量和列報”。
如果沒有不確定性和風險,判斷過程是機械的,結果是可以預測的,那么職業人士就不需要進行判斷。由於經濟事項的不確定性,準則作為一種執業規範,對經濟活動的許多方面給出了確定唯一的處理方法,它可以提供決策依據和限制選擇,從而規範會計人員的工作使會計信息具有其價值。
從本質上看,判斷意味著風險。會計人員在進行判斷時,面臨著後果不確定性的風險。除了職業人士意識到的風險外,還可能存在由於個人在實施判斷時的局限而導致的未識別風險。所有這些風險要求職業界應該制定準則,作為對這種不確定性的規範。
此外,會計有主觀的一面,判斷客體即經濟業務的複雜性和未來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判斷主體即會計人員的專業學識、執業經驗、道德水平、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個體性格偏好使得導致對同一會計事項處理的不確定性,而且其所處的環境和財務報告所應對的環境也總是在不斷變化。要解決的問題不停的變化,而解決方法可能既不清楚又不穩定。在這種環境下,幾乎沒有客觀“正確”的答案,對判斷質量好壞的評價則依賴於專家們的共識。準則的制定過程是一種取得對共有的問題的一致解決方法的過程,而準則本身則是這種方法傳播的載體。(麥可•傑賓斯,阿里斯特•K•梅森,2005)
2、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
會計標準的實踐是由會計人員完成的,事後對會計質量的考核、評定工作即會計監督也是由會計人員完成的,因此在整個會計工作中,會計人員的主觀能動性起了主導作用,會計信息質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職業判斷。
會計規範存在公共領域,在公共領域裡,會計準則的技術規範無法發揮作用,無論規則性會計規定還是原則性會計規定都存在這樣的公共領域。原則導向準則因為缺少一一對應的詳細會計規則,這種準則需要更多和更高水平的會計判斷,還需要更高水準的會計監督。規則導向的會計準則直接規定了幾種備選方案,企業對交易事項會計處理,可在幾種備選方案中選擇其一。由於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後果,會計判斷就顯得非常重要。無論是原則導向會計準則還是規則導向會計準則,它的執行都需要判斷程式。
劉峰、王兵(2006)以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特定時期(1998-2000)為背景,以同時發行A、B股的公司為樣本,經過研究發現那些同時發行A、B股公司所報告的淨利潤差異,主要不是來自會計準則,而是來自於會計職業判斷。而且他們的經驗證據還表明會計準則本身不能有效地協調會計信息差異,會計信息更多地是來自職業判斷,而不是準則本身。
和以前的會計制度相比,新的會計準則日益簡約化,其彈性空間日益放大的趨勢也是很顯然的。然而對任何領域的準則制定者而言,試圖在準則中涵蓋所有可能的情況和企業的所有經濟活動,顯然是不實際和不可能的。會計和它所處的環境在不斷的演化,即使在某時點很好地發揮作用的準則也可能不再有效,會計制度和準則的制定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交易形式、結算方式的變化也可能導致準則空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準則體系不允許判斷,那么它很快會失去作用。所以,對於準則體系的運行來說,判斷是很重要的。
四、新會計準則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
從現代財務會計的本質看,許多由準則制定者提出的方法都需要運用判斷才能實施。現行制度框架又有愈來愈多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愈來愈多的方面依賴會計人員的估計和判斷,難於琢磨的收益於風險更是在制度外為會計職業判斷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汪士果,2006)。
會計職業判斷的空間首先是由準則的彈性空間決定的,儘可能細緻的規範和具體原則的指導仍非常必要。這次發布的新會計準則新增了生物資產、職工薪酬、資產減值、企業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政府補助、所得稅、外幣折算、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氣開採等具體準則,填補了不少會計規範的空白,但與此同時會計準則的技術難度係數加大,會計自由裁量權加大,企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會計政策、如何選擇計提折舊的方法、如何選擇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如何確認當期費用、如何使企業資產計量更有效、利潤更真實,這都更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此次出台的金融工具四個系列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完全接軌,順應了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日益複雜的發展趨勢,但也給金融工具的會計核算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需要會計人員做出更多的職業判斷。因為國際會計準則基本是原則導向的,它比準則導向更依賴判斷,而且很多規定非常複雜,大量業務需要會計人員進行專業的判斷。當市場交易不活躍,缺乏市場價格時,需要會計人員利用其他信息和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這在操作上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會計準則體系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17個具體會計準則中不同程度地採用了公允價值,成為本次會計準則的一大亮點。尤其是對於衍生金融工具來說,由於它不要求初時淨投資或要求很少的淨投資,歷史成本對其無能為力,只有公允價值才能對其進行準確的確認和計量。公允價值不同於其他計量屬性,它所建立的現行交易只能參照市場的當前交易價格進行估計。(葛家澍,徐躍,2006)由於是一種估計價格,就更加要求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並應避免利用其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