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淨土

最後的淨土

《最後的淨土》一書用影像和文字觸碰閱讀者的目光與心靈,七大山脈攝人心魄的景觀構成了喜馬拉雅區域高原精神的共同美麗。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該書封面最後的淨土
作者:張超音

出版社:五洲傳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09907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正文語種:中文/英語

圖書種類:畫冊

圖書簡介

藏族地區和藏族人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無論對旅遊者、不斷壯大的國內外背包客隊伍、、專業和業餘攝影師們、隨著3,000公里青藏鐵路的開通蜂擁而來的生意人們、無數非政府組織的志願工作者們, 以及其他很多很多人…..他們各自從地理學角度、人類學角度、社會學角度還有當然個人獨特的角度和方式給予不同的理解。

作者簡介

張超音,男。滿族,原籍河北保定,1958年出生於甘肅蘭州。199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藝術學院研究生班,獲視覺藝術碩士學位,現為民族出版社編輯。自1994年以來,先後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甘肅畫廊、澳大利亞悉尼和布里斯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cypress大學和BcSpace藝術館以及香港、北京長城飯店舉辦攝影藝術展,出版有《中國藏族石刻藝術》、《秘境之旅一巴基斯坦》、《中國風光》等畫冊,10卷本的《中國藏族》大型畫冊也正在編撰中。二十多年來,拍攝了大量有關青藏高原的圖片和資料,相關的專題攝影報導被中外媒體廣泛刊用,多次參加巴基斯坦國際犍陀羅藝術研討會,因出版《秘境之旅·巴基斯坦》畫冊受到巴基斯坦前總統穆沙拉夫的親切接見,並榮獲總統勳章。

張超音是中國民族出版社的記者和圖書編輯,同時也是《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特約攝影師。

圖書序言

圖書書摘圖書書摘

雲中的天堂
李栓科

我常對喜歡出行的朋友說:沒到過西藏就不知道中國有多美,沒去過新疆就不知道中國有多大。美麗和魅力總是牽魂的。

青藏高原上那一列列的冰川和雪嶺,在藍天和白雲的掩映下,熠熠閃耀。站在4000米左右的高原面上,即便是面對海拔七八千米的山峰,也全無想像中那般的高聳,更無需翹首仰視。推動這座廣達265萬平方千米的高原演繹滄海桑田故事的板塊,至今還在不停地俯衝和上翹著,只是間或會來一個猛然提速或戛然停頓。那一道道的山嶺和一串串的盆地就見證了高原隆起過程中的亢然凸升和安然蠕動。當橫臥在這座高原上的山嶺超越5000米時,中國以至世界的自然格局就被重新布置了:北上西進的海洋濕熱氣流被阻滯在高原的東南隅,漸生漸盛的江南魚米之鄉取代了維繫數億年的回歸線荒漠;而曾經山清水秀的大西北則日漸乾涸,變成了廣袤的戈壁、連綿的沙漠和星星點點的綠洲;高空橫行的西風氣流也被一分為二,乾寒和荒蕪吞噬了高原曾經的碧綠……我國自然結構的“三國演義”時代就這樣開場。

圖書書摘圖書書摘

高原的魅力遠不止於地理學家口裡的嘖嘖讚嘆,許多自然勝景也同樣會讓我們尋常人感到震顫:新青峰腳下縱列數十道的冰川,長達幾十公里,厚過30米,卻仍然不能熄滅從中噴射而出的火山沸泉,冰火浴生的故事在那裡上映了數萬年;五老峰則從高達百米的冰川里下瀉的瀑布水沫中飛揚,其氣勢和聲濤勝過我們熟知的任何岩石瀑布。貧瘠的自然環境還催生了令人嘆服的生態習性。比如不能擇枝而棲,甚至連在草叢安家也成奢望的飛禽,只能在鼠洞裡屈就,而其宿費就是在寒冬時節必須銜枝而歸,這種鳥鼠同穴的景象只有在世界屋脊才能隨處可見。在這裡,就連植物也一反常態——太陽升起時植物的毛孔緊閉,以免蒸發導致水分虧損;夜間則利用白天葉片收集的微弱的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其情形與太空如出一轍。

走過高原,才發現荒涼之美的含義。無數的冰川雪嶺儲備了難以計數的淡水,還哺育了諸如長江、黃河等著名的江河。喬戈里峰殘冰造就了幽深險峻的“喀喇崑崙大道”,喜馬拉雅的冰舌侵入叢林,還有那星羅棋布的湖泊,不僅收納了周邊的山影天色,還生出各式各樣的造型——或宛如城堡的鹽花,或狀若堆雪的浪花,壘積在岸濱,又添艷麗。

發現荒涼之美,是人類好奇心促就的激情再現;而記錄荒涼之美,則是我們人類毅力和忍耐力的結晶。當我翻閱著名攝影師張超音先生的這本力作,我被其中精美的圖片感動了。本以為早已隨風飄逝的年少時的夢境再次浮現。我知道人人都在追夢,只不過後來有人放棄了,有人卻依舊堅守。張超音先生就是這樣的堅守者。在他近20年的高原攝影旅行中,苦難和艱險可以想像,而此間發現和記錄的美景、奇景和勝景也許就是支撐他樂此不疲的主要原因了。

本書作者張超音先生是位頗有成就的攝影家。近年來,他執著於人文攝影,為了紀錄青藏高原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和宗教習俗,他不畏艱險,克服重重困難,甚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以超人的勇氣和毅力,27次入藏,拍攝了難以計數的精美照片。經過仔細整理與詳實考察、研究,大約在10年前,張超音先生開始著手將這些照片及研究成果編成一部多卷本的大型人文畫冊:《藏族》。眼下只待時機成熟,便可付梓出版。本書可以算作是這一龐大工程正式開工前的一次演練。

張超音先生既是著名的攝影藝術家,也是我所供職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長期合作者,還是我的甘肅同鄉,故遵囑發己之感想以為序。

圖書後記

張超音

當這本《最後的淨土》終於能夠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一直沉於書稿的心,才稍稍得以片刻的鬆弛,卻又不免感慨萬千。

擺在讀者面前的,是我在今後將擇機出版的《藏族》畫冊(2,500頁,10卷本)的基礎上,甄選部分617圖片而先期完成的一本有關青藏高原人文地理的專題畫冊。

書中選用圖片近百幅,並配有中英文對照的說明文字,同時還記錄了一些背後的故事,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青藏高原衛星地圖也是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畫冊即將付梓出版前,我突然接到邀請參加青海三江源頭科學考察。我們在45天的考察中,行程約8,000千米,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源區,先後對黃河、瀾滄江、長江的數十條源頭進行科學考察,因此給畫冊增添了幾幅最新拍攝的圖片。

在完成本書的不同階段,許多老師、朋友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給了我重要的幫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