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因子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是由19世紀德國農業化學家Liebig首次提出的,他是研究各種因子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先驅。1840年,他首次提出了“植物的生長取決於那些處於最少量狀態的營養元素。”

該定律是由19世紀德國農業化學家Liebig首次提出的,他是研究各種因子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先驅。1840年,他首次提出了“植物的生長取決於那些處於最少量狀態的營養元素。”其基本內容是:低於某種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決定該種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因此,後人便將這一定律稱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此外,該定律還有不少需要補充的內容:
1) 當限制因子增加時,開始增產效果很大,繼續下去則效果漸減。
2) 如果土壤中的氮支持其最高產量的80%,磷支持90%,最後實際產量是72%,而非80%
(可與第四條聯繫)
3) 該定律只有在嚴格控穩定狀態下,即在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處於平衡狀態時,才能套用。
4) 套用該法則時,必須要考慮各種因子之間的關係。如果有一種營養物質的數量很多或容易吸收,他就會影響到數量短缺的那種營養物質的利用率。
5) 生物也可利用生物代替元素,如果兩種元素是近親,常常可以由一種元素取代另一種元素來實現功能。(此規律也適用於其他的生態因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