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兵

曾艷兵

曾艷兵,男,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中青年學術骨幹。中國比較文學會員,山東省外國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兼常務理事,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社會科學成果獎評選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卡夫卡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77-1981 本科就讀于于華中師範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 ;

1984-1987 碩士就讀於湘潭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

2000-2003 博士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 。

主要學術兼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天津市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 。

主講課程

西方文學史 ,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 。

研究方向

西方文學與比較文學 ,卡夫卡研究 。

主要貢獻

代表性論文:

(1)《歌德與卡夫卡》,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6期。

(2)《<紅樓夢>與後現寫作》,紅樓夢學刊,2013年2期 。

(3)《比較文學的立場問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4)《新中國60年卡夫卡小說研究之考察與分析》,廣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5)《卡夫卡與機器時代——<在流放地>解析》,外國文學,2012年3期。

(6)《卡夫卡與機器時代——<在流放地>解析》,國外文學,2012年第3期。

(7)《卡夫卡與疾病》,外國文學,2010年第6期。

(8)《啟蒙·同化·自由——卡夫卡<寫給科學院的報告>解析》,外國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 。

主要專著:

(1)《卡夫卡的眼睛》,商務印書館(2012) 。

(2)《價值重估:西方文學經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卡夫卡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 。

(4)《卡夫卡與中國文化》,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5)《西方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6)《東方後現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7)《西方現代派文學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

科研項目:

1.《跨文化視野中的卡夫卡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04—2006年6萬;

2. 卡夫卡研究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2-2005年2萬;

3. 跨文化視野中的西方經典 天津市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6-09年0.8萬。

從事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17 年。已出版學術專著兩部:《西方現代派文學研究》、《東方後現代》。《西方現代派文學研究》一書被部分大學選為選修課教材,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東方後現代》出版後獲得了有關專家學者的好評, 2002 年修訂再版。北京大學湯一介、樂黛雲、王岳川等教授對本書發表了有關評論。樂黛雲先生在通讀《東方後現代》一書後,認為本書“開闢了新的學術空間,提供了新的思考層面,值得向同行推薦。”廣西師大王傑教授說,本書“除了選題角度新穎,在理論上具有重要價值這個優點外”,還具有視野較寬、材料詳實、論證充分等特點。本書出版以來已有十餘篇書評發表在《讀書》、《文藝報》、《中華讀書報》、《中國文化報》、《作家報》、《比較文學報》、《中國比較文學通訊》、《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外語與翻譯》等報刊上。長期以來曾艷兵致力於 “ 西方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 ” 的教學和研究。自 1985 年以來,在《文藝研究》、《文藝報》、《外國文學評論》、《國外文學》、《當代外國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文史哲》、《社會科學戰線》、《人文雜誌》等刊物共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 50 余篇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 30 余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摘要。

近年來曾艷兵主編並撰寫教材主要有《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20 世紀歐美文學熱點問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西方文學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比較的世界文學史綱》(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 8 )、《外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等。即將出版學術專著有《卡夫卡與中國文化》(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 12 )。在《中華讀書報》等報刊發表《卡夫卡與三個女人》、《卡夫卡:從西方到中國》、《卡夫卡和三個朋友》、《飢餓藝術與魔術師》等相關學術隨筆數十篇。另外發表有譯文十餘萬字。

著作:

1、《東方後現代》(修訂版) (專著) 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2。

2、《西方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 (專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3、《卡夫卡與中國文化》 (專著)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

4、《吃的後現代與後現代的吃》 (專著) 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7。

5、《20世紀歐美文學熱點問題》 (參與撰寫)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第三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西方文學史》(第三卷) (與劉象愚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8、《比較的世界文學史綱》(第三卷)(第一作者)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

9、《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概論》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論文:

1. 《後現代主義小說辨析》 《東方論壇》2002、3。

2. 《卡夫卡與中國傳統文化》 《文藝研究》2002、4。

3. 《後現代主義小說論略》 《創作評譚》2002、4。

4. 《後現代主義詩歌辨析》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2、5。

5. 《卡夫卡與中國傳統文學——兼及卡夫卡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4。

6. 《卡夫卡與中國新時期文學》 《今日文壇》2002、3。

7. 《女性視角:閱讀卡夫卡》 《外國文學動態》2002、6。

8. 《論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不確定性特徵》 《台州學院學報》2002、5。

9. 《“耗子王國”的歌手——卡夫卡與猶太文化》 《外國文學評論》2003、1。

10. 《沃塞克的陰影——卡夫卡與弗洛伊德》 《湘潭大學學報》2003、1。

11. 《基督教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 《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3、1。

12. 《告別“崇高”之後——後新時期小說一面觀》《河南社會科學》2003、2。

13. 《卡夫卡研究在中國》 《外國文學研究》2003、2。

14. 《“既不是死的,又不是活的”——論艾略特的〈荒原〉》《東方論壇》2003、3。

15. 《價值重估:巴爾扎克與左拉》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3、4。

16. 《再論後現代主義小說》 《晉東南師專學報》2003、1。

17. 《“從搖籃里盜走了別人的孩子”——論卡夫卡創作中的語言問題》 《外國文學評論》2004、1。

18. 《意識流:從西方“流”到東方》 《 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1。

19. 《女性視角與男性眼光:閱讀卡夫卡》 《譯林》2004、1。

20. 《卡夫卡的親戚們》 《外國文學動態》2004、3。

21. 《論卡夫卡創作中的後現代特徵》 《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4、2。

22. 《重構“通天塔”神話——讀卡夫卡的〈城徽〉》 《名作欣賞》2004、2。

23.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與基督教文化傳統》 《東方論壇》2004、2。

24. 《論卡夫卡的中國情結》 《中西文化研究》(澳門)2004、2。

25. 《馬克思主義與烏托邦思想》 《東方論壇》2004、4。

26. 《卡夫卡與中國新時期文學》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4、2。

27. 《論卡夫卡及其創作的跨文化特徵》 《棗莊師專學報》2004、3。

28. 《後新時期小說敘述方法的轉換與變形》 《山東文學》2004、4。

29. 《卡夫卡與老莊哲學》 《東方叢刊》2004、3。

30. 《卡夫卡與聊齋志異》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3。

31. 《失去了寓意的寓言》 《名作欣賞》2004、8。

32. 《無家可歸的異鄉人》 《三峽大學學報》2004、5。

33. 《論卡夫卡〈判決〉的敘述策略》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4、5。

34. 《法門內外——論卡夫卡的〈訴訟〉》 《湘潭大學學報》2004、5。

35. 《卡夫卡的中國情結》 《德國研究》2004、3。

36. 《卡夫卡與尼采》 《天津師範大學》2005、2。

37. 《沒有謎底的謎語——〈城堡〉論略》 《名作欣賞》2005、8。

38. 《論厄爾?邁納的比較詩學體系》 《東方論壇》2005、3。

39. 《城堡研究綜述》 《外國語言文學》2005、4。

40. 《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小說辨析》 《外國文學》2006、1。

41. 《後現代主義戲劇辨析》 《河南社會科學》2006、1。

42. 《跨文化視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創作》 《東方論壇》2006、1。

43. 《為何變形?——卡夫卡〈變形記〉解析》 《名作欣賞》2006、4。

44. 《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教學研究》 《外國文學研究》2006、2。

45. 《跨文化語境中的萬里長城——論卡夫卡的《中國長城建造時》 《中西文化研究》2006、1。

46. 《敞開心扉直至超越極限——卡夫卡<飢餓藝術家>解讀》 《名作欣賞》2006、8。

47. 《吃的後現代與後現代的吃》 《中國圖書評論》2006、8。

48. 《跨文化語境中的語文教學和研究》 《語文教學通訊》2006、7-8。

49. 《來自古老中國的手稿——論卡夫卡的〈往事一頁〉》 《中西文化研究》2007、1。

50. 《誰愛上了卡夫卡》 《中國圖書評論》2007、6。

51. 《“文化”是什麼》 《世界文化》2007,8。

52. 《作為“他者”的西方文化》 《世界文化》2007、12。

53. 跨文化的“萬里長城”——卡夫卡的《中國長城建造時》解析  《名作欣賞》2007、10。

54. 《卡夫卡與陀斯妥耶夫斯基》 《東方論壇》2007、6。

55. 《跨文化語境中的西方文學經典》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4。

56. 《學術研究的困惑和悲哀——卡夫卡〈鄉村教師〉的啟示》 《名作欣賞》2008、1。

57. 《外國文學學科的困境與出路》 《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8、1。

58. 《卡夫卡在中國:1930~1980》 《中國文學研究》2008、1。

59. 《托斯妥耶夫斯基與卡夫卡》 《俄羅斯文藝》2008、1。

反響材料:

1、《後現代主義小說辨析》全文轉載於 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2、12 主要內容被摘入《高校學報文摘》2002、6。

2、《沃塞克的陰影——卡夫卡與弗洛伊德》全文轉載於 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3、6。

3、《“耗子王國”的歌手——卡夫卡與猶太文化》部分內容轉載於 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3、8。

4、《“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論艾略特的〈荒原〉》全文轉載於 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3、11。

5、《“從搖籃里盜走了別人的孩子”——論卡夫卡創作中的語言問題》全文轉載於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4、5。

6、《論卡夫卡創作中的後現代特徵》 主要內容被摘入《高校學報文摘》2004、4。

7、《卡夫卡與尼采》全文轉載於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5、9。

獲獎記錄

1. 《卡夫卡與中國傳統文化》該文獲2004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 《“耗子王國”的歌手——卡夫卡與猶太文化》獲獲2004年山東省教委優秀論文一等獎。

3. 《“從搖籃里盜走了別人的孩子”——論卡夫卡創作中的語言問題》獲2006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4. 《卡夫卡與中國文化》獲2007年山東省教委優秀成果二等獎。

5.第一界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2007) 。

6.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6) 。

7.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跨文化視野中的卡夫卡研究》( 2004 )與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卡夫卡研究》( 2002 )各一項;獲山東省、山東省教委及青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十餘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