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人生智慧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是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勵志類圖書。該書將曾國藩這一位在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里具有深刻影響力的關鍵人物的畢生之精髓——“凡人貴從吃苦中來”詳盡闡述,通過曾國藩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智慧使讀者感受到做人、做官和做學問的啟迪。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楊建祥所著的《曾國藩的人生智慧——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綜觀曾國藩一生,他主要做了三件事:做人、做官和做學問。其中到底有哪些精要?哪些真跡?或謂哪些智慧?他的這三樁大事裡給出了答案。

做人是做官的基礎,做官是做人的實現;做人和做官,要做好學問;做學問,是為了更好的做人和做官。曾國藩看到問題的實質是,如何去做人、如何做個好官、如何使學問有用?他從農家出來,讀書求學,靠自身奮鬥,步入翰林,掌握軍權,身居高位,人生過來的一切體悟,《曾國藩的人生智慧——凡人貴從吃苦中來》中曾國藩歸納的,更多的往往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和實踐鍛鍊,就是任做人、做官、做學問的實踐巾所獲得的實際體驗:“凡人貴從吃苦中來” 的精神和智慧。

目錄

自序 一言難盡之盡

一、家庭薰陶

1.星岡公悔過自新的家教

2.做個孝順兒子

3.家庭薰陶的深刻影響

二、從“滌生”到“國藩”

1.第一次改名:叫“滌生”

2.第二次改名:叫“國藩”

3.二次改名的實質

三、“吃苦中來”的人生大綱:“力行”的鍛鍊

1.“知一句便行一句”

2.“平實”上用功

3.生動描述了“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歷練

四、“人定亦可勝天”

1.何謂“自概之道”

2.人的有效性作為:“自概”道術

3.“人定亦可勝天”:“自概之道”的真底蘊

五、做人的秘訣:求“熟”

1.“妙來無過熟”

2.“若要熟,也須從這裡過”

3.“技也進乎道矣”

六、做官“素志”的考驗

1.做官“素志”:“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

2.做官“但求第一義”

3.感悟治道之艱辛

七、“決不做個敗家子”

1.振興家風。處處留意

2.憂家貧,更憂家盛

3.養生乃為家教事

4.無神論信念,深化了“吃苦中來”的難度

八、苦煉了學問門道

1.博覽群書

2.探求學問之根柢

3.苦煉了學問門道

4.讀《易》風格,見“學問”之精髓:經世致用

九、記錄人生的“絕唱”

1.做人風格的實際寫照

2.平生有三恥:作一了斷

十、“在人不在器”

1.治事巧得辯證法

2.治事要端正人的作為

3.治事之“通”

跋“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

曾國藩大事簡譜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一言難盡之盡

曾國藩活了六十多歲,綜觀其一生,他主要做了三件事:做人、做官和做學問。其中到底有哪些精要?哪些真跡?或謂哪些智慧?透過這三樁大事裡給出的答案,就如左宗棠(字季高)對曾氏做的如是評價:“凡人貴從吃苦中來”。

做人是做官的基礎,做官是做人的實現;做人和做官,要做好學問;做學問,是為了更好的做人和做官。曾國藩看到問題的實質是,如何去做人、如何做個好官、如何使學問有用?他從農家出來,讀書求學,靠自身奮鬥,步入翰林,掌握軍權,身居高位,人生過來的一切體悟,曾國藩歸納的,更多的往往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和實踐鍛鍊,就是在做人、做官、做學問的實踐中所獲得的實際體驗:“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精神和智慧。

曾氏家族世代務農,他本人自幼深受務農世家的道德教育,力勤耕田,苦盡甘來,一輩子不忘農家耕耘的辛苦。這也培育了他肯吃苦的堅韌性和意志力。曾國藩走過的一生,時時留有這樣的精神縮影。祖父星岡公悔改“游惰”,發誓今後要講求“讀書”和“農事”,重新做人的事件,對曾國藩是刻骨銘心的。曾國藩終生難忘的就是他祖父為曾氏家族設立的“八本堂”——“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曾國藩稱為“一切以星岡公為法”。勤奮的德性,勤中見恆,恆中見志,曾國藩是吃得非常透的。

曾國藩人生路上,有兩次改名:從“滌生”到“國藩”。這兩次改名,均與立志和圖新有關。他經歷的“滾爬”和“磨礪”,都沒有脫離開立志有恆與自強求新的意志精神,他說的“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和“徐圖自強”,最經典地凸顯了“滌生”到“國藩”的精神寫照。曾國藩感慨孔子的“十五有志”,有了志向,然後一以貫之的“身體力行”,堅持到底,這就是他信奉的“力行”哲學。“所知而力行”,勞力勞心,在“平實”上用功,真實地體現了“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力行鍛鍊。對此,他體悟特深,說出了“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的‘‘到’’字經,具體又實際地“力行”了他的“立志”和“圖新”,實現了他二次改名的人生“藍圖”。

曾國藩有個畢生的精髓,叫“自概之道”。這是一個如何能夠“持盈保泰”的問題。他的一生,追求的就是能夠“三不朽”,希冀立於不敗之地。他熟諳以史為鑑,面對步步升遷之際,如何又能“持盈保泰”?他始終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又希望保持立於不敗之地,這裡,顯示出他擁有高超控制和非凡的處置起伏跌宕的做人“驚險”的能力和智慧。這個“持盈保泰”的道理,曾國藩言之為“自概之道”。實際上,這四個字陪伴著他的一生,足以成為其做人之精要。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比較有特色的“自概之道”,有“廉、謙、勞”三字,有“自立自強”,有“求缺”之法。最終曾國藩看到的實質是什麼?是“人定亦可勝天”。這裡的精神實質又是什麼呢?“自立自強”,是人定勝天的主體性保證,不歷“吃苦中來”是得不來的。

曾國藩的做人做官和做學問,求的是“熟”。>-3“熟”,是心身鍛鍊、是生活歷練,是“習苦”的經歷。他一再引申和發揮孟子“熟”論中的“若要熟,也須從這裡過”的精義,這是意志的鍛鍊。目的就是“成人”走向“成聖”。成熟,貫穿在做人做事的一切里。他十分得意地用規律性的話語評價道:“人有恆言,日‘妙來無過熟’,又日‘熟能生巧’,又日‘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從極熟之後得之者也。不特寫字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規模,後求精熟。即人之所以為聖人,亦系先立規模,後求精熟。”應指出的是,曾國藩精準地搭脈到了習“熟”在“吃苦中來”的考量,皆如《孟子》的“苦勞餓乏,拂亂動忍”等語日:“若要熟,也須從這裡過。”

做官的求“熟”,曾國藩體會頗深,一是因為他的仕途的坎坷和風雨,激起他有如此多的感慨,二是因為在為官的活動里,有太多的辛酸苦辣、有太深的自家體驗。所以,他很願意聯繫實際地概括和精煉做官之道,以求得至熟的做官境地。他確立的做官“素志”——“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一直鞭策和激勵著他自己,並以此作為曾氏家風而世代相傳。實現它,這是很困難的一樁事,難在何處?曾國藩力求找準“做官第一義”,把握“居官身世出處之道”,抓吏治,要“在無定理中找準定理”,這一切,都有個求“熟”在其中,這是需要鍛鍊而就的。它也是“吃苦中來”,曾國藩經常從作字習熟里感悟治道之艱辛、做官之辛苦,也就不奇怪了。

令曾國藩最引以為豪又頗為自嗚得意的,是他的家風教育。他一直以其祖上留下的家風而自勉,又在與家人不斷的書信往來里,努力去發揚這些家風並建立有用的新家風,去教導家人、教育子女。後人一直以曾國藩的家訓來評價他的歷史性地位。歷覽史鑑,引以為戒,所以曾國藩自勉:“決不做個敗家子”,他嚴格要求家人子女。振興家風,決不是個小問題,應處處留意,不可懈怠。為“不墜家聲”,曾國藩不斷提醒和闡明“家規”的嚴格性和有用性,他教育兒女要學點“貧家兒女”的自然生長之道,切不可沾染官家風味,要多作農家活,戒富家子弟驕、奢、侈、逸等不良作風。如何“持盈保泰”?一種“憂家貧,更憂家盛”的憂患意識,總在曾國藩的內心裡,會時時油然而生。這樣的自勉,在他的心裡,無時不充滿著“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樣板”。

曾國藩做人也好、做官也罷,都離不開他的學問之道。學問,拉近並溝通了做人與做官的道理。化在曾國藩一生的事業里,做學問占居了他的大半輩子生活。他一輩子究竟讀了多少書?已難以數量。雖然在學術上他成就並不突出,但是,他總結出來的一套學問之道,不僅屬於他本人的學研之經,而且也為他人提供了學問之則。更有意蘊的是,他從讀書學問里,尋跡到做人做官的“軌跡”。曾國藩非常善於讀書,更有著十分新穎的讀書之道,可以稱為他的學問之“門”:善於自立課程,探求學問根柢,要有好師友夾持,先立規模後求精熟等,曾國藩十分樂意探索和總結這樣的學問門道。值得指明,他讀書,不是就讀書而讀書,這叫“死讀書”,他是“活讀書”、“讀活書”:讀《周易》,能人文境之美,又有人生之悟,更能活學活用,所謂“善用易”,曾國藩也有這樣的品位。這一切,曾國藩都源自於“貴從吃苦中來”的體驗:“讀書、做官原本就是苦差事”,需要學問歷練,方能見得學問到自家。

有個特色的是,曾國藩喜用“字訣”描繪他自己豐富且坎坷的人生。也可稱為他記錄人生的“絕唱”。“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歷練,曾國藩用了很多且又非常生動的字訣加以概括,比較著名的有:“三字經”、“八字經”、“耐字訣”、“專字訣”、“悔字訣”、“硬字訣”、“恆字訣”、“暇字訣”、“涵泳訣”等,這裡,有做事的、作文的、為官的,更是做人的“吃苦中來”的心身鍛鍊。

曾國藩感慨他自己要了斷平生“三恥”,研讀觀象和地圖、作字、治事治業,要能夠善始善終,一個“恆”字,貫穿其中。他能堅持生死之中寫日記,從道光十九年(時年29歲)記到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次日辭世,時年62歲),就在初三日的日記里,曾國藩還記有“閱《理學宗傳》”、“閱《理學宗傳》中張子一卷”,真可謂至死不渝的讀書信念;堅持日日作字,一天不練習,此天不入睡,這叫“臨摹不間斷”,他勉其是“功課”:“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堅持天天讀書,在馬背上讀、在坐轎里讀、在苦悶中讀、在不順中讀、在交流中讀、專一地讀、專心地讀,總是“不間斷”,也勉其為他的“課程”:“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讀史:二十三史每日讀十葉,雖有事不問斷。”其中的含辛茹苦,透過他的“字訣”工夫,恐怕他是最有體會了。

“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歷練,曾國藩認為,難就難在它就是要表現在如何治事上。做人做官和做學問,歸結到底的就是如何做事。曾國藩治事,力主客觀和辯證。這就是困難之處。綜觀他的一生,尤其是鹹豐八年出山以來,治事方面的成熟,使他更加體會出“貴從吃苦中來”的特殊滋味。一上任官,領兵打仗,處理行政,小事大事,講究方法,“凡辦事不必定講考據”,凡做大事者,須要“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治事的鍛鍊,先要處理好“人、器之辨”,即“在人不在器”,可以歸為一種做人治事的特殊胸襟:剛柔吞吐,拂逆以磨礪,大處著眼,小處下手。治事也要講個“通”,抓軍事、抓吏事、抓人事、抓財事,處理複雜事務,他需要融通百家之長,培養治事之“通”的本領。他選擇看齊的是:“思古聖王製作之事,無論大小精粗,大抵皆本於平爭、因勢、善習、從俗、便民、救敝。非此六者,則不輕於製作也。吾曩者志事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治理國家之事,融合老子、莊子、大禹、墨子諸學說。曾國藩真不愧是個經世致用的高手。當他融人了“吃苦中來”,使得他的做人做官和做學問,在這層“治事”的“融通”里,增添了“吃苦”中走來的“剛毅:’和“含蓄”。

曾國藩留給後人太多的“記憶”和太多的“爭議”,但是,“凡人貴從吃苦中來”,可以看成是曾國藩這本“大書”裡面的最大“精要”。功成名就的他,一生走過的歷程,是有起有落、跌盪起伏、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成功又失敗,失敗又成功,他咬緊牙根不放鬆,就是他吃得起苦。誠如曾國藩點石成金:“(人)有最壞之處,在於不知艱苦。”d這裡,有他一貫信奉的意志和精神。要追溯他是如何走過來的?又是如何成就他自己的?也就是說,“凡人貴從吃苦中來”是如何地在他身上展顯和實現?我們就得從他的“從小”說起。

曾國藩豐富又坎坷的一生,都離不開他從小受到的家庭薰陶。生活在偏僻小山村的農家子弟,祖上的家風影響了他,無論曾國藩後來做了再大的官,家庭薰陶始終留在他的記憶里,而且對他來說,這總是一種美好的記憶。有時農村的習性、農家的習慣,還不時成為了他的日常生活方式。所以,當我們要解開。解讀曾國藩一生之精要之智慧,也就得從他的家庭薰陶說開。

後記

大約在一千萬字屬於曾國藩親自寫就的文獻里,筆者去搜尋這樣一個主題,去尋覓這樣一種真跡,去書寫這樣一位故者,我能有所發現嗎?

對於曾國藩這樣一位在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里具有深刻影響力的關鍵人物,一直吸引著我的思考。藉此機會把他的畢生之精髓——“凡人貴從吃苦中來”以這本小書的形式奉獻給讀者,希冀從曾國藩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智慧里能夠獲得做人、做官和做學問的啟迪,恐怕就不會枉費我研究曾國藩的一番辛苦和勞作了。

嗚呼!人必故,智慧卻未曾會故。

最後,在本書付梓之際,由衷感謝江西人民出版社徐兄明德先生自始至終的關懷與厚愛,尤其對本書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用心啟示,甚為感激。

楊建祥

2011年3月於寒舍止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