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洪

曹文洪

曹文洪,黑龍江黑河人,主要從事江河治理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或主要參加包括國家、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在內的30餘項科研項目,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套用到實際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並被多個國際合作項目聘為專家,多次作為評審專家參加本行業科研成果的驗收和評審,是水利學報、地理學報和泥沙研究等刊物的評審委員。撰寫科研報告40餘篇,在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6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3部。研究成果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二項,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八項,2002年獲錢寧泥沙科學獎。在河床演變與河道治理、泥沙運動與濕地演變機制、泥沙數學模擬、土壤侵蝕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籍 貫 黑龍江黑河

專業/專長 水保泥沙

學位 工學博士

職 稱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職 務 所長

學歷

1985年7月,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治河工程系畢業, 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8年9月~1991年3月,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在職研究生, 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6年9月~1999年6月,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在職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

主要兼職

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中國水利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

國際水力學協會(IAHR)會員

獲獎情況

1. 黃河口治理與水資源研究,獲得1998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2. 延長黃河口清水溝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獲得2002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 獲第六屆錢寧泥沙科學獎個人獎(2001年)。

4. 黃河泥沙沖淤數學模型的套用,獲得1998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5. 土壤侵蝕的坡度界限研究,獲得1999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6. 黃河下遊河道演變基本規律,獲得1997年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7. 大凌河白石水庫泥沙模型試驗,獲得1996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套用二等獎。

8. 灰色系統軟體包的開發及其在流域產沙中的套用,獲得1998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第六屆優秀青年成果一等獎。

9. 大凌河白石水庫泥沙沖淤計算分析報告,獲1993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套用二等獎。

10. 嫩江北引渠首江道整治動床河工模型試驗報告,獲1999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套用二等獎。

11. 柳河上游治理對鬧德海水庫、下遊河道及入遼泥沙影響的分析計算, 獲1993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優秀青年成果三等獎。

12. 三峽水庫形態用其沖淤特性初步研究, 獲1987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優秀青年成果獎。

13. 縣川河、偏關河、朱家川、紅河流域水沙變化分析及其預測,獲水利部科教司榮譽獎。

14. 1993年獲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和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頒發的榮譽獎。

其他

自參加工作以來,先後主持或主要參加國家及省部級項目三十項餘項,撰寫科研報告40餘篇,在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6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3部。研究成果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二項,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八項。在河床演變與河道治理、泥沙運動與濕地演變機制、泥沙數學模擬、土壤侵蝕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基礎理論研究

(1)獨立完成的"土壤侵蝕的坡度界限研究",解決了國內外關於侵蝕的界限坡度長期爭論的問題,具有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被同行專家公認,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1999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2)作為主要參加者完成的"黃河下遊河道演變基本規律",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要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1998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3)將湍流猝發理論用於潮流與波浪共同作用下挾沙能力研究,得出了物理概念清晰和充分考慮床面附近泥沙交換力學機理的挾沙能力公式,被同行專家譽為具有開創性的研究。

(4)將泥沙顆粒從床面揚起的過程概括為三種途徑和模式,較好地解釋了淤泥質河口海岸泥沙一經起動立即進入懸浮狀態的現象。

(5)著重從濕地演變的動力機制與泥沙運動密切相關的角度,分析和探討黃河三角洲濕地土壤鹽度、植被和鳥類等分布與濕地高程的關係。

2. 數學模型研究

(1)研究開發的多系統不平衡泥沙數學模型,解決了黃河水沙變幅大,河床沖淤劇烈,水流與河床形態相互調整等關鍵性的複雜難題,成為國內首家實現將流域產沙模型與河道泥沙模型進行連線計算的數學模型,產生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被同行專家認可,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獲1998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2)作為數學模型專家和主要參加者完成了"UNDP支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項目,建立起一套能反映河道來沙與河口海流輸沙和河口延伸相互作用機理的一維、二維相結合的數學模型。用此模型預報了六個流路演變全過程和使用年限,為得出清水溝流路使用年限達到100年的結論提供了科學依據,國內外專家給予很高的評價。該項目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要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1998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3)研製開發的適合黃河河口海岸套用的濕地形態模型,適應黃河口含沙量變幅大和海岸變化劇烈的特點,反映徑流、潮流和波浪等動力作用下不同粒徑泥沙的輸移特性,被同行專家評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 解決生產技術難題

(1)研究解決了石嘴山電廠擴建工程灰、渣、泥混合體輸送阻力和在最大含沙量時保證管道不淤積的最小流速。

(2)實現了對極其複雜體型有壓管道的雷射流速量測,為劉家峽右岸水電站工程確定了分岔角度。

(3)針對水庫的排沙運用方式及泄水建築物布置形式進行多個方案比較試驗,解決了多沙河流上修建的白石水庫保持長期有效庫容的問題。

(4)通過動床河工模型試驗解決了內蒙古達拉特電廠和黑龍江北部嫩江取水工程等多項工程的取水問題。

(5)採用灰色系統理論、銫137(137CS)技術和衛星遙感照片相結合的方法研究長江上游地區複雜下墊麵條件下的"長治"工程的減沙效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