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公

曹國公是公爵位,一般指明代開國功臣李貞、李文忠父子。明太祖朱元璋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李文忠為曹國公,洪武三年(1370年)李貞由恩親侯進爵曹國公,父子同爵。後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襲父爵封曹國公。至永樂二年(1404年)被明成祖朱棣削去爵位,從此斷了世襲。

曹國公李貞

李貞(1303年-1378年)江蘇盱眙人,早年娶朱元璋的二姐(後追封曹國長公主)為妻,1339年生子保兒(大都督、岐陽王李文忠)。1351年,曹國長公主去世。之後,李貞攜帶李文忠四處流離、躲避戰火,1353年投奔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稱帝後,李貞被封為“恩親侯、駙馬都尉”,1370年加封為“特進、榮祿大夫、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1378年去世,追封為“隴西王”、謚“恭獻”,並追贈李貞的祖父、父親為王爵。
朱元璋幼時,親戚都比較貧寒,惟有李貞家還能吃得飽飯,經常接濟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稱帝後,在所有親戚中,對李貞一家最格外照顧。朱元璋不僅讓李貞 “敕免常朝,贊拜不名”,還特許他穿五爪金龍的龍袍。李貞年紀大了以後,朱元璋為了方便每天都能看到李貞,就把皇城內城的一套房子賜給了他。朱元璋不僅自己經常去李貞家,皇太子、諸王也經常去李貞家。李貞自己都說“衣冠焜燿於三世,恩澤滂沛於一門,揆今食祿之家未有過於臣者”。
李貞對驟然而來的富貴,常不自安。他說:“一旦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平時他穿衣服僅求適體,不求華麗,所食飯菜唯取適口,不求奢侈。朱元璋常常送給他衣服,但他穿壞了的一定要縫補好再穿。他還經常向子孫懇切地敘說那些他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時的情況。在朱元璋的親屬中,李貞年最長,他認為應該給子孫們做個榜樣。他說:“今上方以勤儉化天下,吾為戚里之長,苟為奢靡,何以勸率家人!”
李貞是朱元璋稱帝後唯一一個活著的同輩親人。李貞病危的時候,朱元璋聽到訊息後立即趕到李貞的家裡,握住李貞的手說:“還認識我嗎?”,李貞仰著面對著朱元璋哭,朱元璋也不禁哭泣。朱元璋回宮後,派去詢問李貞病情的使臣絡繹不絕。李貞去世後,朱元璋為李貞“輟朝三日”,並“車駕臨奠”。李貞出殯那天,朱元璋又去了李貞的家裡,望著李貞出殯的隊伍哭。 附:《明太祖實錄》中關於李貞的文章:
庚戌,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李貞薨。貞世居泗州盱眙縣,後徒臨淮之東鄉,性孝友,敦約謙謹,尚皇姊長公主。元季,中原鼎沸,貞見里人有廣其田宅,厚自封殖者,輒嘆曰:“此何時也,乃欲為富家翁耶?”遂捐家資,椎牛豕,具酒食,會鄉里約,守望相助。居無何,亂兵入境,時淮東猶為元守,貞因挈家避地淮東。久之,聞上在滁陽,乃攜其幼子文忠西奔,出入亂兵中,草食露宿,幾不能存活,日夜籲天,冀保完父子。逾一月,始達滁陽見上,時甲午冬十有二月也。上見之大喜,衣服供具之甚厚,貞父子自慶幸曰:“吾與汝脫離禍亂,得至於此,可謂再生矣。況又得所依恩幸之厚,其何以報?”文忠時年十六,沉毅有智勇,上甚愛之,曰:“吾甥猶吾子也。”教養之備至,命從征討。歲戊戌,天兵下嚴、衢、婺、處諸郡,命文忠開閫於嚴州,以經略郡縣之未附者,貞自金陵往就養。乙巳,張士誠遣其部將由烏石山犯嚴州及諸暨,經兩月不解,嚴人大恐,貞心不自安,乃權掌軍務,令文忠引兵擊敗之,六日而還,人賴以安。丙午,上大發兵,平兩浙,命文忠以所部兵水陸並進,取杭州,貞復權掌軍務,兵出桐廬,俘其守關之卒,送居嚴州,俘卒至嚴,見城中勁兵悉出,陰有叛志,貞覺之,因饗其眾,至醉悉擒之,械送於京師,上甚喜。文忠兵所向,無弗下者,杭州平,留文忠鎮守,貞復來就養。又明年為洪武元年,上即皇帝位,封貞為恩親侯。初,貞將避兵淮東而皇姊薨,權厝里中。及是,上念之不已,追封為孝親公主,敕有司其喪禮還葬於先隴。貞時在杭,上思見貞形於夢寐,時遣中使問起居。三年,上欲朝夕見貞,賜第於內城西遍,召貞就第,加特進榮祿大夫、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追封孝親公主曹國長公主。貞年近七十,既就第,敕免常朝,贊拜不名。上幸其第,錫宴,皇太子暨諸王亦常往存問,貞跼蹐不自安,但以手拊心曰:“恩義深重,言莫能報。”是時,北方既平,餘眾遁走沙漠。五年,上命將出師殄之,授文忠征虜左副將軍以行,師出嶺逾五月,捷音未至,上頗以為憂,召貞入便殿諭意。貞進曰:“天生聖人承中華之運,陛下洪福齊天,海內盡歸職方,彼元氏區區餘孽,假息沙漠,不足憂也。捷音行且至矣,願勿勞聖慮。”未幾,文忠果奏凱而還,車駕復幸貞第,錫宴歡甚,貞以表謝,並辭祿賜。表曰:“臣伏蒙聖恩,以孝親公主之親寵賜府第,自揆何能叨榮至此?臣生長田疇,服勤稼穡,惟知食力,何望顯融?初年特蒙仁祖皇帝不以臣之庸愚,俾居子壻之列,久在侍下,撫教之恩,思之無窮,報之罔極。繼而中原兵起,室家無存,獨攜幼子避難他方,寄跡於豺狼之區,奔走於荊棘之地,命危朝露,豈意生全。欽惟陛下興師仗義,應天順人,握乾符而興帝業,奮神武而拯黔黎,四海歸心,群雄率服。臣之父子幸遇聖明,脫塗泥於衽席,濟垂絕而更生,收養掖庭,待以肺腑,臣之幼子文忠蒙然童穉,承再造之恩,扶樹教育,俾成立,指授神筭,鎮守邊陲,未效纖毫,以禆聖治,是猶螢爝之光依於日月,蚊蚋之響附於雷霆,以致武功之成,亦預分封之例,祿食一品,位列上公,下至愚騃小孫景隆亦叨職於侍衛,衣冠焜燿於三世,恩澤滂沛於一門。揆今食祿之家未有過於臣者,緬思往時之艱苦,豈思今日之榮華?尺寸絲毫,莫非帝力,陛下憐臣之老,賜以免朝,憫臣之愚,待以殊禮,屢蒙車駕之幸臨,時沐皇儲之眷顧,寵錫每頌於天府,爵祿復厚於子孫,恩意之隆,言辭莫罄。方今朝廷清明,法度具舉,官不虛設,祿無幸食,臣每存知足之戒,恆切盈滿之懼,臣之俸祿在所當辭。伏望聖聰俯察微忱,準臣所請,庶幾情悃之獲伸,稍逭素餐之深愧,臣自憐衰邁,補報無由,伏願陛下壽同天地,宗社尊安,裕綿福祚之長,永樂太平之治。”蓋貞以國家為念,子雖在側,有晨昏之奉,不以為喜,或奉命征伐四方,久勞於外,亦不以為憂,其篤於忠誠如此。是年春三月,文忠扈從秦王、晉王之國,至六月還,僅五日,貞得疾忽不能言。上聞大驚,即幸其第問疾,上執貞手問曰:“還識朕否?”貞仰哭以對,上灑泣嗚咽不能止。有頃,上還宮中,使相繼問遺。至是薨,年七十有六。上震悼,輟視朝三日,車駕臨奠,追封隴西王,謚恭獻。十有二月庚申,葬於盱眙縣靈跡鄉斗光山之原,從長公主兆。發引之日,車駕復往,望哭於西城樓。長公主性至孝,未下嫁時事父母善承旨意,甚鍾愛,既嫁,助貞治家,尤極勤儉,事舅姑恭順,好修善行,平居鮮食葷肉,夜則禮北辰,日以為常,前貞二十八年薨,臨薨之時,神識不亂,端坐而逝。貞繼配陳氏,封淑德夫人,貞篤於孝敬太夫人,性嚴貞,微忤其意,輒加叱責。貞嘗侍食,值太夫人怒投其食器於地,貞徐拾之,食如初,恭敬愈至。有弟四人,父既沒,求分財異居,貞語之曰:“父沒而母在,苟分財異居,老母得無不可於意乎?先人田廬俱候老母百歲後,隨所欲取之,吾不較也。”諸弟皆愧服。及貴顯,姻族有流遇外方者,必請於上而收之。嘗言:“人之生世,貧賤富貴當不改所守,一旦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平生衣取適體,食惟適口,上不時賜衣,弊必緝之,雖一帶弊亦必藏以待用,或奉養太豐,輒不自安,召子孫集於前,懇懇言未遇時事以曉之,曰:“吾家素涼薄,叨沐上恩,以至於此,雖日日羙食盛饌,何患不繼?然奢靡之事,吾性所不喜也,今上方以勤儉化天下,吾為戚里之長,苟為奢靡,何以勸率家人?汝曹念之。”其儉約蓋本於所性雲。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 明代開國著名將領,字思本,漢族,江蘇盱眙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受封曹國公。朱元璋外甥(母親曹國長公主),十二歲喪母,由朱元璋撫養長大。
李文忠喜愛讀書,作戰驍勇,治軍嚴明,嘗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史稱“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歷風發,遇大敵益壯”。師事金華范祖乾、胡翰,通曉經義、能詩善歌,恂恂若儒者。19歲率親軍,從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初建戰功。繼又率部連挫元軍,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攻占浙江昌化(今臨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後與鄧愈會師,再克浙西重鎮建德。不久,元水陸軍數萬突然反擊,他先破其陸軍,取部分首級置於木筏,順流而下,水路元軍見之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張士誠派兵20萬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李文忠率軍馳援,因敵眾己寡,將士有疑懼,他激勵將士說:兵在謀不在眾。次日,乘霧進攻,沖其中堅,果獲大勝,殲張軍數萬,俘將校600人。
二十六年秋,率軍進克杭州,迫守軍3萬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將軍從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常遇春病逝後,他代其職繼續遠征漠北,俘斬元兵萬餘。次年,與徐達分道北征,俘獲元順帝孫及后妃公主,繳獲宋,元、玉璽、金寶、珊、鎖圭等,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隨征虜大將軍徐達遠征漠北,攻克興和,兵至察罕腦兒,五月,攻克應昌(今內蒙自治區克什克騰旗),生擒元帝之子買的-(里)-八剌。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下令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戰,分三路北征,李文忠掌東路軍,率師追至稱海(今蒙古哈臘烏斯湖南,哈臘湖西),洪武七年(1374年),率軍攻克大寧、高州(今赤峰市東南部地區),斬故元宗壬朵朵失里等,至氈帽山斬魯王,獲其妃蒙哥禿,八月,率軍至豐州,生擒元大臣12人。十年,負責大都督府,十二年與西平侯沐英進兵洮州(今甘肅臨潭東),平定起事番民,兼領國子監事。李文忠好學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功卓著。十七年病卒。他器量深沉,變化莫測,臨戰意氣風發,遇大敵膽氣益壯。為人忠直,嘗命軍中收養道上棄兒,所全活無算。又勸朱元璋少殺人,家故多客,嘗以客言,勸帝少誅戮,又諫帝征日本,及言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洪武十七年(1384年)卒,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次第三。賜葬鐘山之陰。

曹國公李景隆

李景隆(?--約1424年)小字九江,明太祖朱元璋姐孫、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洪武十九年(1386年)襲父爵封曹國公,喜讀兵書,多次赴湖廣、陝西河南練兵。曾掌管左軍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重用。
燕王起兵反朝,擅長防守的長興侯耿炳文與燕兵作戰失利,退守真定城,以殘兵又堅守三日。朝廷撤換耿炳文,召炳文還京師。黃子澄建議由李景隆擔任主帥,齊泰反對,皇上仍以李景隆接任,並增兵至五十萬人。景隆乃紈絝子弟,不懂兵法,妄自尊大,除挑選先鋒平保兒外,於許多功臣老將棄而不用。景隆率軍進駐河間,令江陰侯吳高圍攻水平(今河北盧龍),九月初五日,吳高不戰而走,燕軍連下水平、山海關,直指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復大敗李景隆軍於鄭村壩(今北京東),斃敵十萬,李景隆退還德州。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約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合軍60萬人自德州分兵兩路,大舉北伐,兩軍會戰於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境內),李軍又大敗,燕師克德州。李景隆退守濟南。九月,以盛庸代李景隆,景隆兵敗還京,方孝孺罵他“壞陛下事者,此賊也。”眾臣怒拳相向,要求就地正法,帝不忍加誅。
最初當朱棣知道李景隆的部署時,就說他有五敗,“軍紀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嚴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無嬴糧,馬無宿藁,不量險易而深入,三也;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智勇俱無,四也;剛愎自用,不聽忠直,專喜佞諛,部曲離心,五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師自瓜洲渡江,十三日,直逼南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金川門降燕。此時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史稱“金川門之變”。成祖即位,封他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朝廷有大事,以他為首主議,諸功臣都憤憤不平。永樂二年(1404年),李景隆被副都御史陳瑛等告發“在家坐受閣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景隆子)多立莊田,蓄童僕成千,意叵測。”上藉其家產,下李景隆於獄。後削爵。景隆絕食十日不死,約卒於永樂末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