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裾

曳裾

曳裾,漢語辭彙。 拼音: yè jū 注音:ㄧㄜˋ ㄐㄨ 解釋:“曳裾王門”之省稱。比喻在權貴的門下做食客。

拼音

yè jū

注音

ㄧㄜˋ ㄐㄨ

引證詳解

拖著衣襟。裾,衣服的大襟。

① 晉 陶潛 《勸農》詩:“矧伊眾庶,曳裾拱手。”

②唐 王績 《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詩:“曳裾出門迎,握手登前除。”

③唐·柳宗元《上權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今將慷慨激昂,奮攘布衣,縱談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門。”

“曳裾王門”之省稱。

①唐 杜甫 《又作此奉衛王》詩:“推轂幾年惟鎮靜,曳裾終日盛文儒。”

②唐李白《行路難》詩之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③明 蔡羽 《思田園》詩:“曳裾京華塵,徒自隳四支。”

④明唐順之《趙府奉祀正王君墓志銘》:“如 王君 者縱不能宦達,然使其得曳裾王門而驂後乘於 雁池 、 菟苑 之間,亦未為不遇也。”

⑤清厲鶚《東城雜記·沉正叔》:“ 正叔 曰:吾得曳裾王門可耳,安能鬱郁久居此!”

1.

拖著衣襟。裾,衣服的大襟。

① 晉 陶潛 《勸農》詩:“矧伊眾庶,曳裾拱手。”

②唐 王績 《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詩:“曳裾出門迎,握手登前除。”

③唐·柳宗元《上權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今將慷慨激昂,奮攘布衣,縱談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門。”

2.

“曳裾王門”之省稱。

①唐 杜甫 《又作此奉衛王》詩:“推轂幾年惟鎮靜,曳裾終日盛文儒。”

②唐李白《行路難》詩之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③明 蔡羽 《思田園》詩:“曳裾京華塵,徒自隳四支。”

④明唐順之《趙府奉祀正王君墓志銘》:“如 王君 者縱不能宦達,然使其得曳裾王門而驂後乘於 雁池 、 菟苑 之間,亦未為不遇也。”

⑤清厲鶚《東城雜記·沉正叔》:“ 正叔 曰:吾得曳裾王門可耳,安能鬱郁久居此!”

典源

《漢書》卷五十一〈賈鄒枚路傳·鄒陽〉~2340~
臣聞交龍襄首奮翼,則浮雲出流,霧雨鹹集。聖王底節修德,則游談之士歸義思名。今臣盡智畢議,易精極慮,則無國不可奸;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然臣所以歷數王之朝,背淮千里而自致者,非惡臣國而樂吳民也,竊高下風之行,尤說大王之義。故願大王之無忽,察聽其志。

釋義

典源譯文

我聽說蛟龍舉首展翅,就會隨雲飄浮,霧雨都集於身旁。聖王砥礪節操,修養品德,那么游談之士就會歸心於仁義,思慮成就功名。現在我盡心陳述建議,竭智謀慮,就沒有哪一國不可以求得功名;修飭固陋之心,則哪一國王門下不能獲取官位呢?然而我之所以經歷數國的王廷,從千里之遙的地方來到淮水岸邊,歸附於您的門下,並不是因為討厭我的國家而喜歡吳國的百姓,而是因為我在下面聆聽,暗自尊崇、讚賞您的行義。所以希望您不要忽略,仔細傾聽我的心志。

釋義

“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後以“曳裾王門”比喻在王侯權貴門下作食客。 亦簡稱“曳裾”等。

同源典故

曳裾 曳裾王門 曳長裾 王門曳裾 長裾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