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

曠野

“曠野(canzone)”牛仔系列產品專門為偏愛休閒、率真隨意的新新人類度身定製的,更具個性、年輕、經典、激情與智慧。它傳承了世界時尚風情概念。為現代時尚新貴族設計的牛仔休閒服裝系列。它定位於世界時尚和流行的國際品牌,訴說一種新的著裝文化和生活方式。它以簡約的設計、精湛的工藝與時尚的流行元素相結合,已顯出不凡的魅力。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詞目:曠野

拼音: kuàng yě

注音:ㄎㄨㄤˋ ㄧㄜˇ

同義詞:田野、郊野、野外、原野

解釋:[open field;wilderness] 空曠遼闊的原野

基本內容

曠野

kuàng yě

名詞

曠野(Plains)

一大片生長著不同種類低矮植物的平地。中生代時曠野中可能漫生著蕨類植物,而不是雜草。

服裝品牌

一種品牌

深圳曠野服飾有限公司是一家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企業,一直專業從事牛仔品牌運作,積累了豐富的品牌運作和生產銷售經驗。公司採用特許專賣經營這一現代銷售模式,並結合自營和代理,行銷網路遍及全國。

“曠野(canzone)”牛仔系列產品專門為偏愛休閒、率真隨意的新新人類度身定製的,更具個性、年輕、經典、激情與智慧。它傳承了世界時尚風情概念。為現代時尚新貴族設計的牛仔休閒服裝系列。它定位於世界時尚和流行的國際品牌,訴說一種新的著裝文化和生活方式。它以簡約的設計、精湛的工藝與時尚的流行元素相結合,已顯出不凡的魅力。

貼近時代潮流、貼近市場需求的經營理念,配合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公司在營造品牌的同時也營造出了更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提升品牌文化、推動行業進步,互惠雙贏、精誠合作”是公司恪守的宗旨。公司以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證明了運作模式的有效性,並且願意在與加盟的共同努力中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理念:緊貼市場需求,嚴守產品標準,提供優質服務,完善網路管理。

方式:特許加盟

風格:融入時尚元素,注重整體休閒風格;注重搭配技巧;注重新的洗水技術的套用;注重版型及美體效果;注重設計中的人文精神。

面料:選用現今世界流行的面料,配以自由、簡約的設計與精巧製作工藝,盡顯時尚與野性。

顧客:講究品質,追求時尚品味及個性的年輕人。

年齡:心理年齡18-28歲之間。

人物筆名

曠野,本名方忠銘 筆名曠野,1939年10月生,洛南人。大學畢業,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詩詞學會會員,漢語言文學教授,供職於商洛師專。1959年開始文學創作,在地級以上報刊發表詩詞、散文、故事、報告文學等作品50多篇,約16萬字。1989年參與編著《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講壇》;1992年參與編著《中國古代戲曲著鑑賞辭典》,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1995年與他人合作編著《當代1000字記敘文精品鑑賞與測試》和《當代1000字議論文精品鑑賞與測試》,由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後受到評論界關注,曾獲得本校優秀科研成果獎。四種著作中他本人撰文約30萬字。在《陝西教育》、《西北大學學報》、《渭南師院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5篇,旗中31篇系中國文學研究成果,計約2;萬字。1992年至1999年主編《商洛十專學報》,1996年在省上獲獎勵。

引證解釋

1. 空闊的原野。

《詩·小雅·何草不黃》:“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唐王昌齡《長歌行》:“曠野饒悲風,颼颼黃蒿草。” 明劉基《如夢令》詞:“曠野寂無人,漠漠淡煙荒楚。”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她就一個人走到學校附近的曠野里,一邊散步一邊唱起歌來。”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走到曠野無人之處,落了幾點痛淚。”

2. 腹之別名。

清厲荃《事物異名錄·形貌·腹》:“《黃庭經》:‘腹為玉池。’註:‘腹為曠野。’”

文學作品

基本信息

篇名:曠野

體裁:現代詩

作者:艾青

創作時間:1940年1月3日

作品原文

薄霧在迷濛著曠野啊……

看不見遠方——

看不見往日在晴空下的

天邊的松林,

和在松林後面的

迎著陽光發閃的白堊岩了;

前面只隱現著

一條漸漸模糊的

灰黃而曲折的道路,

和道路兩旁的

烏暗而枯乾的田畝……

田畝已荒蕪了——

狼借著犁翻了的土塊,

與枯死的野草,

與雜在野草里的

腐爛了的禾根;

在廣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

到處是一片土黃,暗赭,

與焦茶的顏色的混合啊……

——只有幾畦蘿蔔,菜蔬

以披著白霜的

稀疏的綠色,

點綴著

這平凡,單調,簡陋

與卑微的田野。

那些池沼毗連著,

為了久旱

積水快要枯涸了;

不透明的白光里

彎曲著幾條淡褐色的

不整齊的堤岸;

往日翠茂的

水草和荷葉

早已沉澱在水底了,

留下的一些

枯萎而彎曲的枝桿,

呆然站立在

從池面徐緩地升起的水蒸氣里……

山坡橫陳在前面,

路轉上了山坡,

並且隨著它的起伏

而向下面的疏林隱沒……

山坡下,

灰黃的道路的兩旁,

感到陰暗而憂慮的

只是一些散亂的墓堆,

和快要被湮埋了的

黑色的石碑啊。

一切都這樣地

靜止,寒冷,而顯得寂寞……

灰黃而曲折的道路啊!

人們走著,走著,

向著不同的方向,

卻好像永遠被同一的影子引導著,

結束在同一的命運里;

在無止的勞困與饑寒的前面

等待著的是災難,疾病與死亡——

彷徨在曠野上的人們

誰曾有過快活呢?

然而

冬天的曠野

是我所親切的——

在冷徹肌骨的寒霜上

我走過那些不平的田塍,

荒蕪的池沼的邊岸,

和褐色陰暗的山坡,

步伐是如此沉重,直至感到困厄

——像一頭耕完了土地

帶著倦怠歸去的老牛一樣……

而霧啊——

灰白而混濁,

茫然而莫測,

它在我的前面

以一根比一根更暗淡的

電桿與電線,

向我展開了

無限的廣闊與深邃……

你悲哀而曠達,

辛苦而又貧困的曠野啊……

沒有什麼聲音,

一切都好像被霧窒息了;

只在那邊

看不清的灌木叢里

傳出了一片

畏懾於嚴寒的

抖索著毛羽的

鳥雀的聒噪……

在那蘆蒿和荊棘所編的籬圍里

幾間小屋擠聚著——

它們都一樣地

以牆邊柴木的凌亂,

與竹竿上垂掛的襤褸,

嘆息著

徒然而無終止的勤勞;

又以凝霜的樹皮蓋的屋背上

無力地混合在霧裡的炊煙,

描畫了豢商穎艿鈉肚睢?-

人們在那些小屋裡

過的是怎樣慘澹的日子啊……

生活的陰影復蓋著他們……

那裡好像永遠沒有白日似的,

他們和家畜呼吸在一起,

——他們的床榻也像畜棚啊;

而那些破爛的被絮,

就像一堆泥土一樣的

灰暗而又堅硬啊……

而寒冷與飢餓,

愚蠢與迷信啊,

就在那些小屋裡

強硬地盤據著……

農人從霧裡

挑起篾籮走來,

篾籮里只有幾束蔥和蒜;

他的氈帽已破爛不堪了,

他的臉像他的衣服一樣污穢,

他的凍裂了皮膚的手

插在腰束里,

他的赤著的腳

踏著凝霜的道路,

他無聲地

帶著扁擔所發出的微響,

慢慢地

在蒙著霧的前面消失……

曠野啊——

你將永遠憂慮而容忍

不平而又緘默么?

薄霧在迷濛著曠野啊……

作品賞析

詩人以他那細緻而準確的筆觸,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幅生動的、然而是淒蒼的圖畫。詩人寫到了曠野上的山坡、小路、池沼、小屋、田疇、農人,也寫到了曠野上的霧、墓堆和石碑……詩人這樣精細地描繪曠野上的景色,是要告訴人們什麼呢?看完了全詩,仔細想一想,就會領悟到詩人那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

看看我們的曠野吧,這曠野本來是廣袤的、富饒的、美麗的。我們的農民們,一代又一代在這片曠野上耕耘生息。農民們愛這片土地,他們的根深深地扎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流血流汗。他們總是希望著,以自己勤勞、聰慧,以自己的血汗,能使這片土地富裕起來,昌盛起來,使它更加遼闊,更加瑰麗……然而,進入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裡依然是這樣荒涼,這樣貧窮,這樣愚味。人們看到這裡,自然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是為什麼呢?看看我們的生存環境吧!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他們除了享樂,除了對這片曠野進行奴役,除了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之外,他們又能做什麼呢?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進了中國,雪上加霜,又給這貧窮的土地加上了新的重壓,這片曠野,這些曠野上的一草一木,這些農人們,又怎能承受得起這樣的重壓呢? 人們讀到這裡,自然又會進一步想到:難道這曠野就這樣忍受下去么?不能忍受下去,又該怎么辦呢?正像詩的最後,詩人那嚴峻的發問:“曠野啊——/你將永遠憂慮而容忍,/不平而又緘默么?”

想到這裡,詩人那深層的意圖明顯地露出了:曠野的這種凋蔽景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要改變這種面貌,就必須起來鬥爭,與侵略者鬥爭,與腐敗的統治者鬥爭,非如此沒有其他出路。

這首詩的積極意義燃燒著人們的心!而詩人內心世界的這複雜的活動,在詩中並沒有直白地道出,而只是通過對曠野上景物的描寫,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這首詩的高明之處,也就是說它的藝術特色,正在這裡了。

我們看,詩人的描繪多么深切入微:“人們在那些小屋裡/過的是怎樣慘澹的日子啊……/生活的陰影復蓋著他們……/那裡好像永遠沒有白日似的,/他們和家畜呼吸在一起,/——他們的床榻也像畜棚啊,而那些破爛的被絮,/就像一堆泥土一樣的/灰暗而又堅硬啊……”

我們再看:“農人從霧裡/挑著篾籮走來,/篾籮里只有幾束蔥和蒜;/他的氈帽已破爛不堪了,/他的臉像他的衣服一樣污穢,/他的凍裂了皮膚的手/插在腰束里,/他的赤著的腳/踏著凝霜的道路,/他無聲地/帶著扁擔所發出的微響,/慢慢地/在蒙著霧的前面消失……”這深切入微的描繪,使讀者去感受去思索。這幾乎是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飾地讓人看到真實面目,從而使讀者感受到這種畫面的嚴峻性。

其實,詩人自己的感情也滲透於這白描的景色之中了。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到詩人內心的焦慮和不平!一般來講,詩中都是有“我”存在的。這“我”有時直接出現,有時不直接出現。不管如何,“我”的感覺,“我”的思索在詩中是無所不在的。道理很簡單,詩是由詩人寫的,詩人的思緒、感情就不可能不在詩中流露出來。

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我”就是直接出來說話的,而且像大特寫似的把“我”推到讀者面前。而這首詩《曠野》,詩中並沒有出現“我”,完全是直接寫實的描繪。但是,“我”是不是就於詩中沒有存在呢?不是。“我”的目光,“我”的情感,“我”的思索,都深切地含在其中了。

艾青說:“每首詩都由自己去寫——就是通過自己的心去寫。”他明確主張,詩人寫詩,必須把詩人自己擺進去,溶進去。詩中沒有詩人自己,那是不可想像的。詩人要把自己擺進去、溶進去,就必須忠於時代,忠於生活,忠於自己的真切感受。

編輯推薦

《曠野》首次授權在大陸出版,陳忠實、陳建功傾力推薦。柏楊曰:就魯迅而言,他的小說對我影響很大,雜文對我影響較小

“典藏柏楊?小說”收錄了柏楊創作生涯中的僅有的兩部長篇小說《曠野》《莎羅冷》和幾乎所有的中短篇小說,這還是祖國大陸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引進介紹柏楊的小說,填補了大陸出版界的空白。

書評

柏楊的小說是不可忽視的。柏楊自道,他的人生是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坐牢,十年歷史。作為一個作家,哪一個十年可以忽視?

我喜歡這些作品,首先因為它好讀。幾個月來,出版社送來的該書校樣伴我度過了愉快的時光。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柏楊先生對自己的小說,也曾有過一個“聲明”,說他力爭頭幾句話(或說頭一句話)說出來,就把讀者抓住。為這“不裝孫子”“不弄玄虛”卻深諳“小說”要義的坦誠,忝為同道的我恨不納頭便拜,引先生為師也。 ——陳建功

《醜陋的中國人》里的柏楊,是一個犀利到尖銳的思想家,而敢於直面直言說出自己的獨自發現,讓我看到一個獨立思考者的風骨,甚至很自然地聯想到魯迅;隱藏在一篇篇小說背後的柏楊,卻是一個飽滿豐富的情感世界裡的柏楊,透過多是挾裹著血淚人生的情感潮汐,依然顯現著柏楊專注的眼光和堅定的思想。 ——陳忠實

我發現,真正欣賞他的小說的人,是從生活折磨里熬煉過來的人。 ——張香華

媒體推薦

書評

柏楊的小說是不可忽視的。柏楊自道,他的人生是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坐牢,十年歷史。作為一個作家,哪一個十年可以忽視?

我喜歡這些作品,首先因為它好讀。幾個月來,出版社送來的該書校樣伴我度過了愉快的時光。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柏楊先生對自己的小說,也曾有過一個“聲明”,說他力爭頭幾句話(或說頭一句話)說出來,就把讀者抓住。為這“不裝孫子”“不弄玄虛”卻深諳“小說”要義的坦誠,忝為同道的我恨不納頭便拜,引先生為師也。 ——陳建功

《醜陋的中國人》里的柏楊,是一個犀利到尖銳的思想家,而敢於直面直言說出自己的獨自發現,讓我看到一個獨立思考者的風骨,甚至很自然地聯想到魯迅;隱藏在一篇篇小說背後的柏楊,卻是一個飽滿豐富的情感世界裡的柏楊,透過多是挾裹著血淚人生的情感潮汐,依然顯現著柏楊專注的眼光和堅定的思想。 ——陳忠實

我發現,真正欣賞他的小說的人,是從生活折磨里熬煉過來的人。 ——張香華

作者簡介

柏楊,兩岸三地中國人熟悉的作家,其創作生涯大致可分為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歷史,十年通鑑;他不僅是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同時也是個思想家,社會觀察家和文化評論者;他不但是歷史見證人,也是文化改革的行動者。如此豐富的人生不容易說得清,還是看他寫的書吧!

後記

抗日熱血青年在台灣文學史最後的紀事,停留在四川沙坪壩的西南聯大和武漢大學的珞珈山。這些青年在文史最後的身影停格在火車站擁擠混亂中的生離死別。之後,這些台灣入眼裡的外省入,初來乍到剛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的台灣,火車站人潮洶湧的逃難場景不再,代之以大蕭條時期于海島“異鄉”尋求生存的寂寞小站;文學的長河中,柏楊小說補遺了失落的1949之後文學編年史。小說中刻畫大陸知識分子的心境和處境,“是戰後初期台灣這個殖民社會一幅生動寫照”,應為文學史家所重視。然而十年牢獄之災後,讀者都將關注的眼神聚焦在讓他入獄的原因——批判社會與時政的雜文。文史學家一致認為柏楊寫於50年代的寫實小說,“明顯被忽略”。

柏楊小說表達方式非常前衛,在當時就已經開創了幾十年後所謂的“極具電影感的對白方式”寫小說。他習慣將人物的多面像,用一片一片對白,鋪陳在同一個平面上;像一幅立體派油畫,將每一個面像同時拼湊在一張畫裡。柏楊獨具的小說風格,我試著以立體派的繪畫語彙,呈現柏老當年開創性小說語法,在裝幀設計中。

徐榮昌後記於人民文學出版社

搶救紙本書行動三號

目錄

閱讀柏楊(序二)

曠野

提要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後記

序言

斗膽給柏楊先生的小說寫序,是因為柏楊先生及其夫人張香華大姐的囑託與鼓勵。柏楊先生我神往久矣,以前一直不斷讀到他的雜文與說史著作,想見其為人,早已高山仰止,後來又多次承蒙他的關心和抬愛,然而至今未瞻道範。忽接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手札,轉告柏楊夫婦美意,說該社即將出版柏楊小說系列請我作序,冷汗當即冒將出來:小子何德何能,應承這等差事豈不自找附驥之議?幾次欲連線台北,找香華大姐請辭,又自省接到這差事時,十分感動之餘,內心深處還是有幾分得意的。現在又"虛情假意"般謝絕,是不是有點"醜陋的中國人"的味道?嗚呼,柏楊先生,一語成讖,真真讓晚生我左右為難也。

"附驥"於柏楊,始於1984年。那年秋天我訪美歸來經香港小停,受到香港作家彥火(潘耀明)兄的接待。彥火請我回內地後,代為聯繫十位作家,編選各自的作品集,由他介紹在台灣出版。當時台灣還沒有解除所謂的"戒嚴",引入大陸作品是冒著極大風險的。作為十人中的一個,又作為這一批大陸書稿的牽線人,我不能不對彥火兄的創意提出疑問。這才知道在台灣島上出面的,是柏楊先生。聽到這大名心中一震,暗道這老倌已經為"大力水手"事件背了"污衊黨國領袖"的罪名,坐了九年零二十六天的大牢,看來仍有"太歲頭上動土"的膽量啊!此公以"前科"之身,求朋告友,擔冒風險,我輩若猶疑於後,豈不羞煞?由此便有了林白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國大陸作家書系"在台灣之"登入"。窄窄的一道海峽,數十年的人為阻隔,柏楊先生應算作最早銜石填海的一個。時至今日,回想先生"導夫先路"之功,焉能不感慨系之?

再次和柏楊先生、香華大姐取得聯繫,是在我兼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之後了。柏老與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緣分,源起於柏老香華夫婦與文學館前任副館長周明先生二十多年的友情。早在三四年前,柏楊先生就已經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過一批珍藏書籍,同時建立了柏楊文庫。我到任後不久,即接周明通報,說柏老又要將自己一大批珍貴的資料和文物無償捐贈到中國現代文學館。聞知此訊,大喜過望,由此才有周明渡海,將柏楊先生的捐贈運回之舉。據說這些藏品出島來歸,還引起了海外議論紛紛。由此我想起先生在講史時說過的一段話。先生說,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當中國強大如漢王朝、唐王朝、清王朝前期時,我們固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當中國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時,我們仍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中國--我們的母親,是我們的唯一的立足點。我以為,理解了先生的"立足點",就理解了先生的中國史觀,也同樣不難理解《醜陋的中國人》里所呈現的"中國對全世界全人類文明所做的尊嚴貢獻"。那么,先生作為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畢生心血的結晶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也同樣不難理解了吧。

作為雜文家和史學家的柏楊先生,早已為大陸讀者所熟知。先生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寫雜文,文筆犀利,時有新見,振聾發聵,世人矚目。先生的許多文字都以猛烈抨擊社會痼疾和社會黑暗面為主題,《醜陋的中國人》、《醬缸,千年難醒的噩夢》等代表作,以獨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警醒著一代讀者,也必將成為一代一代中國人傳之久遠的精神財富。先生的歷史學著作如《柏楊版資治通鑑》同樣生氣勃勃,充滿了新知和創見。先生在獄中完成的《中國歷史年表》、《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和《中國人史綱》,也是具有開拓意義的著述。然而,作為小說家的柏楊,似乎還沒有為大陸廣大讀者所熟悉。

其實,柏楊的小說是不可忽視的。柏楊自道,他的人生是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坐牢,十年歷史。

作為一個作家,哪一個十年可以忽視?

柏楊小說系列中所選的小說,似可說是柏楊小說佳作之集大成者。

我喜歡這些作品,首先因為它好讀。幾個月來,出版社送來的該書校樣伴我度過了愉快的時光。其中不少篇章深深吸引了我,令我難以釋卷。"好讀",在一段時間裡曾為士林所不齒,甚至還見過一些小說家的聲明,稱詰屈聱牙者方為小說上品。私心每以為惑。不好讀的,還算是"小說"嗎?不好讀,小說家還有飯碗嗎?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柏楊先生對自己的小說,也曾有過一個"聲明",說他力爭頭幾句話(或說頭一句話)說出來,就把讀者抓住。為這"不裝孫子""不弄玄虛"卻深諳"小說"要義的坦誠,忝為同道的我恨不納頭便拜,引先生為師也。竊以為人文社所選先生諸作,實行了先生的"好讀主義",相信諸公讀後,應感欣悅。

"好讀"之為某些人所不齒,也確實其源有自。商業化時代,一些小說借"好讀"而媚俗,由此把"好讀"變成了低俗庸俗的代名詞。於是在某些"純文學"作家眼中,"好讀"便成了浴盆中的嬰兒,和髒水一道被潑將出去。柏楊小說,"好讀"卻不俗,"曲高"而和者眾。因為它們於"好讀"中關注人性的複雜、關注人權的維護、關注心靈的尊嚴與救贖。我以為,關注"人",恰是文學的最高境界。而柏楊的關注,更以"形而上"為其旨歸,題旨所呈現的哲理化特色成為了柏楊小說的個性風貌。

按照大陸一般評論文字的規矩,往下該說到柏楊小說的藝術特色了。雖是晚輩,對作為小說家的柏楊,自認為心靈是相通的。一本正經地談論先生小說的藝術結構、敘事風格,對於晚生我來說,實在是很彆扭的一件事。對於先生來說呢?也未必不彆扭。因為我想起早在十幾年前,看過先生的《求婚記》,先看那"自序"便已忍俊不禁。先生之要作小說,似乎有點"抬槓"性質--"蓋聽說有些不開眼人士,認為柏楊先生其笨如牛,不會寫學院派小說。咦,是何言歟?……我有啥不會的?逼得緊啦,我就生個娃兒教你瞧瞧。"又想起先生的《古國怪遇記》前言--"夫柏楊先生,生有異稟,少有雄心,氣壯山河,偉大卓然,年高德劭兼天縱英明,十八般文藝,件件精通。不但雜文天下第一,地上無雙;小說也同樣的天下第一,地上無雙。……誰要說我不是曠世奇才,誰可得小心,萬一黑巷子裡有人飛磚,把貴閣下尊頭上打一個大包,可別往我身上賴……"以此等遊戲心態來作小說者,已臻化境。嬉笑怒罵,妙趣天成。我若還人模狗樣地"柏楊小說之結構語言"云云,豈不是在聖人面前賣《百家姓》?

被老爺子"夫妻檔"哄將上來寫什麼"序言",這已經折了壽。再班門弄斧一番,但願別遭遇"黑巷子"里"飛磚"才好。阿彌陀佛。

打住。聊以為序。

2007年8月24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