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國小[山東省日照市曙光國小]

曙光國小[山東省日照市曙光國小]

曙光國小是山東省日照地區成立的最早學校之一,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裡一度是革命活動中心。

基本信息

校史

曙光國小,是山東省日照地區成立的最早學校之一,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裡一度是革命活動中心。曙光國小原名為日照縣邵疃兩等國小堂(初等四年,高等三年),位於日照市嵐山區後鎮小邵疃村,創辦於1909年,是日照縣早期學校之一。二十世紀初,小邵疃留日學生鄭堯賓回國後提倡植桑養蠶,宣傳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學堂,振興中華,提議山河廟宇歸學堂。當時大、小邵疃、馬家店、李家窪等二十多處私塾全部廢除後合併成一所新式學堂,公推鄭子平(大邵疃人,一生從事教育)為校長。該校成立後以大片山林為校產,經費充足,設備較好,年級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學生免費入學,聲譽較高,方圓幾十里地特意來此求學者甚多,離家遠的可住校食宿。歷年初、高級班保持在四個以上,百人左右,學校辦得十分景氣。

學校較為可觀的經濟收入,使一貫貪得無厭、橫行鄉里的地主惡霸鄭鄂廷(綽號三土虺)為之動心。1914年他依仗權勢,借新建學校之機,採取欺騙、強制等手段,竊取了校董事的職務。從此,他獨攬學校財權,以各種名止侵吞校款和校產。1928年,他又自命為邵疃國小名譽校長,並仗勢公開變賣大量校產,共賣銀幣7483元,其中被他侵吞5000多元,致使學校辦學經費拮据,境況日下,其罪惡行徑激起了全校師生和社會公眾的極大憤慨,部分教員罷教,學生罷課,進行抗議,但終因勢力單薄,不但沒有解決問題,有的教員反被強行辭職。是年春,中共日照縣委成立後,派鄭天九到邵疃、山字河一帶開展地下工作,在他的宣傳發動和支持下,以鄭平(字繩武,馬家店村人,該校畢業生)為首的部分社會進步青年,會同邵疃國小部分教員,於當年夏查封了學校,同鄭鄂廷清算學田公帳,展開了面對面的鬥爭。在掌握了一定材料後,全校師生和當地民眾一起掀起了驅逐土虺運動。首先,罷免了鄭鄂廷的校董事,名譽校長等職務,奪回了學校的領導權。“土虺”鄭鄂廷被逐出了學校,但他狡詐無賴,始終不肯退還他貪污的學款,並且變本加厲,在社會上為非作歹,勾結土匪流氓綁“肉票”、壓捐條,到處敲詐勒索,還時常派人到學校騷亂破壞,學校師生和當地民眾深受其害。為了狠狠打擊土虺的囂張氣焰,縣委一面領導邵疃國小的全體師生和當地民眾與其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一面爭取日照縣中學的師生、鄭姓的公正人及被土虺害過的上層紳士等外援力量結成統一戰線,經過調查掌握了土虺的犯罪證據(如:為霸占校產偽造的證據,盜賣學田的買主,勾結土匪的信件,捐條及被害戶、被害人等)。條件成熟之後,於1930年由鄭平、鄭培乾等人出面,代表邵疃國小師生和受害民眾,向國民黨日照縣政府提出控訴,在鐵證如山、群憤如潮有情況下,國民黨縣政府不得不將鄭鄂廷逮捕法辦,並追回“土虺”變賣校產所得錢款,作為邵疃國小固定基金。反“土虺”鬥爭取得勝利,邵疃國小獲得新生,民眾公推鄭平為校長,遂將學校名稱改為:曙光國小。

師生在同當地反動勢力鬥爭中,思想逐步解放,同時,在黨組織的教育引導下,逐步認識到,只有進行革命,推翻反動統治階級,才能建立起自由平等的新社會。因此,在1914年-1930年畢業的學生中,湧現出一批立志投身革命事業、並為革命而英勇獻身的革命志士。

校友

鄭培明(1899-1927),李家窪人,二十年代初,該校高小畢業考入縣中,畢業後又考入山東省立第四師範,師範畢業後,任教於青島台東國小。他目睹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各種罪惡行徑,遂秘密進行革命活動。1925年經王樂平、王仲玉介紹,赴濟南,時值張宗昌禍魯,大肆捕殺革命黨人,形勢嚴峻,鄭培明等人便隨王樂平去北京。“五卅”運動後,在李大釗同志的教育領導下,與北京大、中學生一起投身於反帝愛國運動,同鎮壓民眾運動的反動軍閥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27年4月,反動軍閥大肆鎮壓革命黨人,鄭培明與李大釗、路有餘一起被捕,經各方營救無效,於4月28日同李大釗、路有餘等革命者一道被處絞刑,壯烈犧牲,時年28歲。

鄭世山(1899-1940),李家窪人,該校畢業後考入臨沂省立五中,中學畢業後回校任教,1924年任該校校長。1925年去武漢參加北伐軍,在此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去東北,參加抗日聯軍,1934年任抗日聯軍第七軍政委,1940年被捕犧牲。

鄭培宣(1912-1933),小邵疃村人,國小畢業後考入縣中,1929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平第十七中學,高中畢業後又考入北平師大。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日照暴動失敗,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鄭天九到了北平,通過鄭培宣,與中共北平市委取得聯繫。為儘快恢復組織,北平市委派鄭培宣回日照,他回家鄉後馬上著手黨組織的重建工作,縣委計畫在1933年2月22日召開全縣黨代會,醞釀發動“二次暴動”,他因此於2月9日外出活動,在芳溝西嶺被叛徒鄭世果暗殺,時年21歲。

1931年冬,中共日照縣委經過多次醞釀,來曙光國小秘密發展了一批黨員,這次一同入黨的有校長鄭平、教師鄭凡百(後叛黨)和縣中學生鄭野雲(該校國小畢業生,入黨後任縣中黨支部書記)等共六人,縣委主要領導安哲、陳雷、鄭天九等同志都到了會。根據這次會議精神,這批新黨員回去後以各自的公開身份為掩護,配合縣委開展地下工作,宣傳發動民眾,培養積極分子,發展黨員,壯大革命力量。曙光國小校長鄭平以工作之便,經常在學校中宣傳我黨政治主張,以課堂、校會、班會、個別談話等形式,傳播進步思想,並利用晚上、假日等業餘時間,深入到學校周圍的村莊,發展農村黨員。不到一年的時間,共發展黨員九十多名,建立了兩個農村黨支部,鄭平同志任邵疃區委書記,學校便成了黨組織的秘密聯絡站。縣委領導同志經常來此召開會議,區委及農村黨支部也都時常到學校聯繫研究工作。

為了保證黨組織的發全,學校於1931的整修了圍牆和大門,並在大門上建瞭望台(炮台),又以保護學校和師生安全為由,由學校安排兩名貧農黨員,堅持平日設崗放哨,特別在召開秘密會議時,師生也經常擔任警戒任務。1932年9月,中共日照縣委在曙光國小和山字河炮樓上召開了第二次黨代會。在這次會議上,各地代表匯報了黨的組織發展和農運工作情況,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為日照暴動作了準備。儘管這次會議規模較大、涉及面廣,但由於廣大進步師生、民眾的積極配合,沒有發生意外事故,使會議開得圓滿成功。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曙光國小校長鄭平參加了暴動的發動、組織等籌備工作),日照暴動分南北兩路正式舉行。16日晚,南路暴動隊伍六百餘人在邵疃宿營,並在曙光國小進行整編,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繼續堅持鬥爭。25日,日照暴動失敗,國民黨反動派糾集反革命武裝進駐山字河、邵疃一帶,封鎖村鎮、搜山清鄉,曙光國小作為黨的秘密聯絡點已經暴露,殘遭洗劫。

暴動失敗後,國民黨“康團”和縣反動軍警聯合“圍剿”,小邵疃村有黨員民眾70多人被捕。鄭培乾(小邵疃村人,該校畢業生,為政清廉,力主辦學,積極參與策劃與土虺的鬥爭,被民眾公推為校董事會長。1931年冬經鄭天九介紹入黨,從此,他以鄉長的合法身份進行黨的工作,1932年因需要未公開參加“日照暴動”)臨危不懼,以鄉長身份為鄉人擔保,營救了70多名黨員民眾,但自己卻被叛徒告密而被捕,1933年2月29日英勇就義。

日照暴動給曙光國小師生以深刻的影響,黨的革命行動和革命綱領給師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1933年後儘管該校被置於國民黨政府的嚴厲控制下,多數教師仍然向學生講授革命道理,並以往屆畢業生、英雄人物的事跡為榜樣,啟發教育學生。不久,有的學生投親奔友,到外地參加革命。抗戰全面爆發時,又有三十多人參加了八路軍和地方抗日武裝。

鄭世東(1911-1939),西邵疃人,曙光國小畢業。1930年考入日照縣中,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日照暴動前夕,他到處籌集武器,積極組織宣傳,暴動失敗後,去外地避難。一年後,回鄉種地教書,1939年參加八路軍縣大隊組建工作,後改為三大隊,任供給部主任。1939年,部隊移防,鄭世東暫留炕頭(白雲)村處理移防善後事宜,被土頑首匪鄭鄂廷抓捕,後施以酷刑,他堅貞不屈,被殘無人道地折磨至死。

鄭子久(原山東省政府副省長),東曲河人,該校國小畢業生,畢業後考入縣中,後去濟南上高中,高中畢業後正值抗日戰爭,1937年12月濟南淪陷回鄉後,到處尋求抗日救國之路。1938年,蘇區幹部派來山東工作,從此,在黨的領導下,抗日民主政府相繼成立,鄭子久終於找到革命隊伍。1938年12月,中共日照縣委在小曲河正式成立,鄭子久任組織部長,後任縣委書記和日照抗日主力三大隊政委兼大隊長,成為抗日初期的主要領導幹部。

鄭世訓(小邵疃人),全家在抗戰初期均參加革命隊伍。其父鄭新吾(平陰縣建設科長)在抗戰爆發後棄差回鄉,向鄉親們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教育、支持子女參加抗日隊伍,鄭世訓的二弟鄭炎(原名鄭世謙)和妹妹鄭怡(原名鄭世蘊)兄妹二人通過舅舅秦亢青、秦寄萍的引薦,參加了東北軍57軍667團黨的地下工委領導的日照“區聯會”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鄭怡才16歲,鄭世訓於1939年3月參加八路軍駐日照辦事處,4月,經鄭子久、鄭炎介紹入黨。鄭新吾於1940年參加革命,在縣政府工作。鄭世訓的奶奶雖沒有參加抗日工作,但也參加了掩護抗日武工隊員的活動。

抗日戰爭時期,曙光國小處於邊緣地區,敵人經常來掃蕩,但在艱苦的環境中,師生卻堅持辦學。敵人來人,師生疏散轉移;敵人走了,立即返校上課。為了使教育更好地為抗戰服務,學校除了對學生進行正常的課堂政治教育外,還採取校內外結合的辦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如講演會、歌詠會、排演文藝節目、出牆報、問答欄等;在校外以兒童團組織為主,在教師指導下,配合民兵站崗放哨、查路條,開展擁軍優屬活動。高年級的學生還擔任“冬學”和“識字班”的小先生,輔導民眾學文化,教唱抗日歌曲,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師生還參加了農村俱樂部和劇團,排演抗日節目,每逢節日、大會,都舉行文藝演出,其中大型的公演就十多次,起到了很好的宣傳革命、教育民眾、打擊敵人的作用。上述活動的開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革命熱情,人人踴躍參軍參戰。1943年高小補習班的40名學生,有11名考入濱海中學,其餘都直接參加了抗日工作。

在建國前的三十多年裡,曙光國小先後培養了高小畢業生800多名,其中升入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的176人,升入大學的12人,參加革命工作的300多人,他們有早期的革命活動家,有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有黨和國家的高級幹部,還有各行各業的建設人才。建國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該校的教育工作。據統計,解放後該校國小畢業生已達3000餘人,考入大中專深造的達279人,學校占地15畝,擁有校舍85間,現有12個教學班,在校生46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和按時畢業率均達100%。曙光國小作為革命紀念地將永載嵐山史冊。

鄭天九 (1905—1933) 原名鴻錫, 字天九。日照市東港區後村鎮山字河人。“日照暴動” 主要領導人之一。 出身於地主家庭。1921年入縣立高等國小讀書。1924年考入濟南正誼中學。1925年夏,結識了共產黨員丁君羊、中共山東地方執委會書記鄧恩銘。與安哲、牟春霆等一起成立了“少年日照學會”。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受中共山東省執行委員會委派赴武昌參加北伐,被分配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宣傳隊。蔣介石叛變革命後,鄭天九回鄉開展農民運動。1928年春,安哲被派回日照組建縣委。安哲任書記,鄭天九負責宣傳工作,牟春霆負責組織工作。鄭天九辦起“平民夜校”,利用夜校培養積極分子,先後發展黨員50多名。1932年春,日照縣委改為中心縣委,他任宣傳部長。10月13日至26日,中心縣委組織發動了日照暴動,他任南路指揮。但因敵我力量懸殊而失敗。暴動失敗後,鄭天九化裝經青島、上海去了北平。與北平市委接上關係,化名丁九, 開展地下工作。1933年7月不幸被捕並作為要犯押往南京。面對酷刑,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10月19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義。

原名豐鐸,字建亭。今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安家村人。“日照暴動”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共日照黨組織的主要創始人。幼時隨父讀書。1921年春考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讀書。1925年組織“少年日照學會”。這是黨的外圍組織,也是黨組織培養教育青年的組織之一。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被派到武漢參加大革命,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被派回濟南,任中共山東省委巡視員。同年冬,赴青島從事工人運動。1928年春派回日照,組建中共日照縣委,任第一任縣委書記。他以國小教員的身份為掩護,秘密發動民眾,建立黨的基層組織,開展農民運動。1932年春,中共山東省委決定將中共日照縣委改為中心縣委,負責日照、莒縣、沂水、諸城四縣工作,他任中心縣委書記。這期間,中共日照中心縣委發動佃戶會開展減租減息的“雙減”鬥爭;發動覓漢會開展罷工增資鬥爭;發動車伙子會開展增加運費鬥爭等等。是年10月13日,在以他為首的中共日照中心縣委的領導下,組織發動了山東有名的日照農民暴動。暴動隊伍分為南北兩路,他負責北路。該路暴動隊伍迅速發展到700多人,鬥爭堅持了十多天,到當月25日,在十幾倍於我的國民黨反動軍隊和地主武裝的血腥鎮壓下失敗了。南路暴動隊伍也堅持到同一天失敗了。暴動失敗後,他離開日照輾轉到達大連市,,在旅順龍王堂民眾學堂任教。不久同大連黨組織接上了關係。1933年4月,化名王德海,被派到中共奉天特委任宣傳部長,開展工人運動。6月23日,因叛徒告密被捕。1934年冬在奉天監獄犧牲。

鄭平(1908~1971),又名鄭繩五,東港區後村鎮馬家店人。18歲即參與反對軍閥和鹽警的活動。1928年五卅慘案後,鄭平憤於日寇暴行,聯絡愛國青年,組織反對日會皋陸分會,積極進行反日宣傳的抵制日貨的活動。1929年,他以反日會員為骨幹,同以鄭鄂廷為首的土豪劣紳進行鬥爭,被推選為邵疃國小校董。鬥爭勝利後,又被推舉為日照反日會負責人兼石臼反日會特派員。1929年冬,鄭平被選為縣農民協會委員。1931年春,土匪鄭全欽與鄭鄂廷勾結,勒索民眾錢財。鄭平聯合民眾與其鬥爭,鄭鄂廷反告,詭稱邵疃國小是“共管機關,負責人為赤化分子”。韓復榘不問青紅皂白,將被告與原告一併押往省府,因無證據,鄭平被保釋回鄉。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邵疃區區委書記。1932年,日照暴動失敗後,與鄭天九疏散至京津一帶,與河北省委接上關係,分配在中央華北站工作。1933年秋,河北省委遭破壞,鄭平因叛徒出賣被捕。1937年10月出獄後,由長江局介紹去延安學習,並恢復黨籍。1938年後,歷任縣委書記、地委宣傳部長、地委書記和蘇北區黨委委員、組織部長等職。全國解放後,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員、組織部副部長、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監察委員會駐華東局監察組組長、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等職。“文革”期間被迫害致死,終年63歲。1978年8月平反昭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