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和信仰

智慧和信仰

《智慧和信仰》是由周國平編寫,中國盲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我喜歡想人生的問題。所謂喜歡想,並不是刻意去想,而是問題自己找上來,躲也躲不掉。我對人生有太多的困惑,歸結起來,無非兩大類,借用佛家的話說,便是色與空。

色代表情感的困惑,包括愛與孤獨、男人與女人、欲與情、愛情與婚姻這一類問題。空代表生命意義的困惑,包括生與死、幸福與苦難、肉體與靈魂、世俗與神聖這一類問題這兩類問題,想來想去,到頭來還是困惑,想不出一個清楚的結論。不過,想的好處是,在困惑中仿佛有了方向,困惑中的尋求形成了人的精神生活。因為色的誘惑,男人走向女人,女人走向男人,走進彼此的心靈,由色入情,於是有了愛。因為愛的疑惑,人類呼史世界之本相,呼喚神,由空入悟,於是有了哲學和宗教。

人的精神生活正是在這兩個方向上展開的:一是情感生活,它指向人,其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繫,使我們在塵世紮下根來;另一是沉思生活或信仰生活,它指向宇宙,其實質是人與宇宙之間的精神聯繫,使我們有了超越的追求。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軾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感到充實和踏實。

發誓者竭力揣摩對方的心思,他發誓要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是他以為對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如果他揣摩的是天上的神的心思,那就是褻瀆了。

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尼采與形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結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等。 作者以接近不惑的年齡迎來了遲到的青春,身上有使不完的勁,一切都仿佛正在開始,要在哲學的事業上有一番作為。然而,也是在此期間,在周國平的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變故。

目錄

第一輯 生命感悟

悲觀·執著·超脫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榮

從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沒有目的旅行

等的滋味

人生寓言

苦難的精神價值

困惑與覺悟

追問意義

人的悲壯

論幸福

尋常的苦難

痛苦的價值

人得救靠本能

和命運結伴而行

第二輯 尋魂守望

有所敬畏

與世界建立精神關係

在黑暗中並肩行走

勇氣證明信仰

智慧和信仰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

精神棲身於茅屋

孤獨的價值

靈魂的在場

守望的角度

被廢黜的國王

讀聖經禮記

孤島的斷想

比成功更寶貴的

靈魂及其追求

堅守精神的家園

理想主義

心靈也是一種現實

第三輯 人生境界

……

第四輯 時尚考察

書摘

苦難的精神價值

維克多·弗蘭克是意義治療法的創立者,他的理論已成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後維也納精神治療法的第三學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受盡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僥倖地活了下來。在《活出意義來》這本小書中,他回顧了當時的經歷。作為一名心理學家,他並非像一般受難者那樣流於控訴納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細緻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內心體驗以及其他受難者的心理現象,許多章節讀來饒有趣味,為研究受難心理學提供了極為生動的材料。不過,我在這裡想著重談的是這本書的另一個精彩之處,便是對苦難的哲學思考。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於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造,以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么,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後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做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經陷入的境遇,因為對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俘來說,煤氣室和焚屍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症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相關例子。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是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說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親歷指出,這種態度是使大多數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環境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都很重視苦難的價值,但認為這種價值僅在於引人出世,通過受苦,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基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