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索地

智伯索地

智伯索地,節選自是韓非子·說林上,作者是韓非子[法家人物]。

基本信息

《智伯索地》

智伯索地於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無故請地,故弗予。”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國必恐。彼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智伯必驕而輕敵,鄰邦必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則智伯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驕智伯。且君何釋以天下圖智氏,而獨以吾國為智氏質②乎?”君曰:“善。”乃與之萬戶之邑,智伯大悅。因索地於趙,弗與,因圍晉陽,韓、魏反之外,趙氏應之內,智氏自亡。
(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參考譯文

智伯索地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給。任章說:“為什麼不給他?” 宣子說:“沒有理由就來要土地,所以不給。”任章說:“沒有理由就來索要土地,鄰國肯定恐慌。他的貪得無厭的欲望無法滿足,天底下其他的國家必定恐懼害怕。大王您給他土地,智伯必定驕傲輕敵,鄰國必定害怕而與我國親近聯合,用聯軍來對抗輕敵的國家,那么智伯的性命不長了。《周書》說:‘想要打敗他,必須暫且先輔助他;想要奪取他,必須暫且先給予他。’大王您不如給智伯土地使他驕傲。而且大王您為什麼要放棄藉助天下力量來共同對付智伯的機會,而僅使我國成為智伯攻擊的目標呢?”魏宣子說:“好。”於是就給智伯一個萬人的大邑,智伯很高興。於是向趙索要土地,趙不給,因此兵圍晉陽,韓魏在晉陽城外反戈一擊,趙在城內接應,智伯自取滅亡。
【含義】
1.一個人貪得無厭,由貪慾得逞,而至驕奢淫逸,最終必將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2.我們做事要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要周到詳細,須考慮到事情的利和弊
【題目】
1.下列選項中錯誤的一項是(b)彼重欲無厭的厭是滿足的意思
A彼重欲無厭。厭(討厭) B必姑予之 予(給)
C君不如予之,以驕智伯 驕(使驕傲)D弗與 與(給)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則智伯之命不長矣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B.乃與之萬戶之邑 而陋者乃以斧斤拷擊而求之
C.夫鮪之來也 鵬之徙於南冥也
D.臣亦徒手得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3.下列對兩段文字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任章從總體形勢上分析,智伯索地得逞後,會狂傲,狂傲必然輕敵;被索者會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智伯。
D.魏桓子割讓領地給智伯,目的不在聯合韓、趙,而想藉此聯合智伯圍攻趙國,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C智伯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咎由自取,在於他的貪得無厭和恃強凌弱,才導致韓、魏反戈,兩面受敵。
D.漁者料定智伯最終必將走向滅亡,因為他滅了范、中行後,得隴望蜀,一味索地,失卻人心,孤立無援。
4.下列對兩段文字寫作特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兩段文字揭示的道理相同,但形式不同:《智伯索地》側重運用紀實手法說理,《設漁者對智伯》 則採用寓言形式揭示寓意。
B,《智伯索地》藉助議論闡明深刻事理,令人警醒;《設漁者對智伯》則藉助比喻,於敘述描寫中蘊含深刻哲理,令人回味。
C,《智伯索地》構思奇特,體現出推理嚴密、想像豐富的特點;《設漁者對智伯》想像奇幻,體現出汪洋恣意,浮想聯翩的特點。
D,《智伯索地》說理語言準確犀利、力透紙背;《設漁者對智伯》則運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兩段文字的語言都富有特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