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清借書

景清借書

《景清借書》作者名字不詳,創作年代為明代。

景清借書

景清借書 景清借書

原文

景清倜儻尚大節,領鄉薦,游國學。時同捨生有秘書,清求而不與。固請,約明旦即還書。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書,亦未假書於汝。”生忿,訟於祭酒。清即持所假書,往見,曰:“此清燈窗所業書。”即誦徹卷。祭酒問生,生不能誦一詞。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書還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戲耳。”

譯文

景清灑脫注重氣節,鄉試中舉,到京城國子監從師求學。當時跟他同住的一個書生收藏有一本書,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請求借書,並相約明天早上就還書。 第二天早上,那個書生向他要書,景清說:“我不知道什麼書,也沒有借你的書。”那個書生不服氣,向地方的官員訴訟。景清就拿著所借的書,去公堂,說:“這是我燈下辛苦所學之書。”說完將書整篇背了出來。官員問那個書生,他卻一個字都背不出來。於是官員將那個書生趕了出來。 景清跟著出來,把書還給了那個書生,說道:我因為你太過珍惜這本書了,所以特意用這個方法與你開個玩笑罷了。

注釋

①選自《澤山雜記》,作者為明代人,姓名不詳。

②倜(tì)儻(tǎng):灑脫,不拘束;尚大節:注重氣節。

③領鄉薦:科舉制度在各省舉行的考試叫鄉試,鄉試考中稱為領鄉薦。

④游國學:到京城國子監從師求學。游:到外地參觀訪問,這裡指從異地來京城;國學:即國子監,國子學。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⑤同捨生:住在一起的同學;秘書:少見的珍貴書。

⑥訟:訴訟,這裡是反映情況,爭論是非的意思;祭酒:又稱國子監祭酒,封建時代縣裡管理教育的官員。

⑦此清燈窗所業書:這是我燈下窗前所學的書。

⑧即誦輒卷:立即朗誦全書。輒通“徹”。

⑨叱:大聲斥責。

⑩特:特意意義

不肯借書——趙解放 

袁枚在《黃生借書說》中曰:“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但對於借書,尤其是出借,除了圖書館外,私人的藏書要借出去恐怕不那么順溜。

藏書者對書的不捨如同守財奴對金錢的慳吝,一般不肯借的,對他們來說,那簡直像是借他的命。

我書雖不怎么多,堆積在書架上,卻也小有氣勢,抬眼望去,琳琅一片,略覺“壯觀”。但在自我沉醉之時,也不免擔心有人來借。我不怕借錢,唯擔心借書。怕書有去無還,或怕書歸還時面目全非。這種心態,余秋雨先生在《藏書記》描述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有人說:“借書一痴,還書一痴。”有人分得更細:“借書一痴,惜書二痴,索書三痴,還書四痴。”大概都是有感於書有借無還的。晉人杜元凱,教訓兒子說:“書勿借人”。唐杜暹在自家藏書樓寫道:“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不孝”。瞧瞧,借書居然跟孝道聯繫一起,可見書在其心中地位的崇高。當然,我家的書倒不是祖宗留存,都是自己少年時代半工半讀積攢起來的。畢竟是自己辛辛苦苦、節衣縮食一本一本親手買來,珍愛程度自然非常。對於出借,向來極為不捨。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模仿明朝《五雜俎》里那位“樓不延客,書不借人”的虞參政,在自己的書房裡也貼過一個“恕不借書”的紙條。但收效甚微,借書者依然絡繹。

外人借書固然容易對付,然好友借書,卻破費思量。不借傷感情,借了忐忑不安,唯恐泥牛入海。出借錢物,時間一久也就忘記,即使不忘也不願意提及;出借書,哪怕原本只值五、六元一本,也切切在心,念念不忘。至今,那些借走無歸的書,為誰人所借、是何書名、曾購何處,大概價格,心裡依然攤得明了。記得有個同學,書借走後杳無音信,過了好久忽臨我家,我見他手未帶書,料又來借,未等他開口,搶在前頭說:呀,你上回借去那些書沒有帶著來?——我最近要用一下呢。他就不好意思再借了。有些人,在借前明明說定歸還期限,誰知期限一過不見人影,讓人氣不打一處來。還有一同學,借走很多書後失蹤近乎一年,硬讓我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牽腸掛肚”,後來忍不住去他家催討,結果他的家人說那些書沒了,頗讓我忿然,至後不再往來。

借走書的人,其實他們根本無法體會那些書在藏書者內心的分量。也許他們會覺得那只不過是幾本書而已,能值幾個錢,何必如此“小題大做”。但在藏書者的心目中,這些書的珍貴如同麵包對於餓鬼的重要。而且,書不但參與了他的精神構建,而且似乎更是他靈魂的組成部分,是他整座精神廟宇的構築物,一磚一瓦都容不得少。借走書,就意味著在拆卸他的精神建築,那種感受如同刀子肢解他的身體。

體嘗到自己的“痛苦”,因而我一般很少向人家借書。如遇好書,先探問何處有賣,然後去買之。若無處可買,赧然借之,讀時加倍呵護,閱罷準時歸還。若原書有破損處,也會學“有殘帙缺損者,能代為補綴,必力為補綴”的南陵徐積余那樣,一一粘補。

從古至今,其實不肯借書者比比皆是。《萇楚齋隨筆》載,歸有光曾找一個叫魏八的人借蘇東坡寫的兩本書,可魏八死活不肯借,他便寫信請官場上的友人“代為求之”,那個魏八畏懼官老爺,才不得不借。這歸有光也真有點不講道理,人家不肯借,他竟然找有權有勢的人壓迫人家硬借。《澤山雜記》里有篇《景清借書》,說有個叫景清的人,風流倜儻,注重氣節,考中舉人後上京城國子監就學,見一個室友在看一本罕見的好書,經多次苦借,對方勉強同意,不過限明日即還。天剛亮室友就去索討。景清說:我不知道什麼書,也沒有向你借過呀。室友氣憤不已,向官長申訴。景清便拿了一本其它的書去見官長,說:這就是我夜裡讀的書。隨即誦讀起來。官長問申訴的學生,那書是你的嗎?那學生不知如何回答,被官長斥罵出去。景清也緊隨而出,把原先的書奉還給室友,說:我看你如此珍愛這本書,所以才跟你開個玩笑。景清此舉就有點惡作劇了。不過更哭笑不得的是西漢的劉向。據說劉向偶得一部先秦的典籍,視為珍寶。好友稽相如得知後,特來借閱,誰知也對此書愛不釋手,為了想占為己有,專門刻了一方印,上寫“嗜書好貨,同為一貪,賈藏貨貝,儒為此耳”,並落下自己的姓名。劉向多次索討,稽相如始終賴著不給。最後官司一直打到漢成帝那裡,漢成帝拿過書一看,也覺得不錯,便判書充公。兩人只好一起傻眼。

也許,不肯借書是藏書者的通病吧!?——不過話說回來,對於那些信守諾言、對書愛護有加的人,我還是樂意出借的,不但慷而慨之,還會積極推薦。

景清性格特徵

這一段文字表現了景清的灑脫不羈與勤學強記。雖然那書生十分愛惜書,但是書生並沒有好好的鑽研書,利用書,反而是將書當成了擺飾,而景清在借到書後能苦心鑽研,並且還以特別的方式“教誨”了一下書生,更是體現了景清的灑脫不羈,突出了這個人物的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