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文二

普文二是普通青年,文藝青年,范二青年的簡稱,於2011年流行於網路,用來指代三種生活態度。其真正的意義是:使得所有人任何事都可以對號入座,重新歸類:各種青年范兒,總有一款適合你。當然,有人指出:其實,普文二正是每個人的三個方面:不想當文青的普青不是好二青。

基本信息

普文二是普通青年,文藝青年,范二青年的簡稱,於2011年流行於網路,用來指代三種生活態度。其真正的意義是:使得所有人任何事都可以對號入座,重新歸類:各種青年范兒,總有一款適合你。當然,有人指出:其實,普文二正是每個人的三個方面:不想當文青的普青不是好二青。

由來

不詳。

詳解與示例

普通青年用iPhone,文藝青年用索尼愛立信,技術青年用黑莓,富二代青年用Vertu,白領青年用HTC,范二青年用三星,外來工青年用摩托羅拉,農民青年用諾基亞。看到這段話,你是不是也情不自禁拿出手機來對號入座,然後為自己的角色感到忍俊不禁?

這個段子來自最近新一波網路狂歡。10月24日,網友“大仙”在豆瓣網發起“普通青年VS文藝青年VS范二青年(註:網路語言,對有點呆傻、缺心眼的人的戲稱)的活動,短短几天吸引了十幾萬人參與,並成為開心網、人人網和各網站微博等社交網路的熱議話題。網友們用五花八門的對比圖和段子詮釋著當下青年們在生活中的典型區別生活中,這些創意十足的奇思妙想幾乎無處不在:普通青年用杯子喝水,文藝青年用小碟,范二青年則抱著暖壺直接灌下去;普通青年用愛迪達的香水,文藝青年用CK,范二青年則用六神花露水。網友們不惜自毀形象拍攝了略帶誇張的三種青年對比圖:文藝青年翹著蘭花指,一副清高淡然的樣子,而范二青年總是極盡扭曲之能事;至於文字版,更是盡展文藝青年的浪漫情懷,范二青年的直白坦蕩。
從動物到動漫,從網遊到電視劇,從名人到時事,任何領域都可以用這三種姿態生動地演繹出不同的特質。只有想不到,沒有什麼不能用“普文二”三分法來歸類。難怪天津網友“兔子抽”感慨道:“自從有了這個活動,看什麼都自動分類的有木有!”
三種青年都有各自的擁躉者。普通青年是正常、低調的代名詞。文藝青年都是“小”字輩兒:小資、小眾、小清新,而在另一些人眼裡,這個群體有點“裝腔”、“拿范兒”,最明顯的特點是“不靠譜”。范二青年往往有種不合時宜的耿直或迷糊,卻有很多人喜愛“范二”所表現出來的真實和特立獨行。
但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普文二”活動里,大家都心安理得地對號入座,似乎並沒有將中性、褒義、貶義的內涵賦予這三個詞。
很少有人準確地將某個標籤貼到自己身上,而是選擇發掘自己身上具有的類似特性。在陌生人面前禮貌規矩,是一個普通青年;在親密的朋友面前有點肆無忌憚,像個范二青年;而當一個人獨處時,難免會細膩敏銳,多愁善感,有點文藝青年的感覺——這是大多數青年的切身感受。
“每個人都有普文二的瞬間,每個人都是普文二三青一體。”網友“春風春雨有時好”如是說。“一天之內,可以普通,可以文藝,更可以范二”成為青年理想中自由的、隨心所欲的狀態。
好玩、流行,是“普文二”青年三分法受熱捧的原因之一。人大學生張曉琳覺得這只是對一種觀念產生審美疲勞之後,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而出現的一種新說法,“生活需要新鮮和變化,大家只是覺得有趣,沒有人會因此去做一個‘文青’或者‘二青’。”
商業領域也在爭先恐後借力這場大討論。“文藝青年首選:最具個性高清投影機導購”,“普通青年VS文藝青年VS范二青年,聯想Z流行全Hold住”,“中建麓山和苑:普通青年、文藝青年、范二青年買房心理學”……電子產品、婚紗照、手機雜誌、網購平台,各種商家紛紛藉助這一輪話題大肆推銷。
除了趕潮流、跟風,壓力過大是青年關注這個活動的一個心理因素。
“三種青年就好像三個自我。”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專職諮詢師侯瑞鶴老師認為,“普通青年更多地表現屈從於大眾規則的社會自我,范二青年則在壓力之下採取一種過度補償的方式反抗規則,直白天真,沒心沒肺。文藝青年在社會自我和個人自我之間求得一種平衡,但多少有點迴避壓力的意味。”
糾結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常態,而這種糾結,往往源於對自我定位的迷茫和自我價值的懷疑,是一種“身份的焦慮”。有人說,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都是文藝青年,這是文化單一年代的一種自我認同。而在當今多元的文化衝擊中,年輕人面臨著更多的選擇,卻在內心的追求和權威的掌控之間陷入困惑,找不到自我的定位。
對於那些自我接納度不夠高的人來說,在普通青年、文藝青年、范二青年這樣的身份標籤之下對號入座,無疑能夠獲得一種來自群體的認同感,歸屬於某個群體也是心理上的慰藉。參與活動本身就有一種“尋找同類”的快樂。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震看來,在社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底層青年人的文化訴求卻始終與主流文化或者官方文化存在明顯的距離,因而部分地喪失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這場有關三種青年的命名活動所體現的標新立異和對自我表達的關注,是青年緩解壓力和力圖獲得社會聚焦的重要手段。
網路上類似的流行語其實並不少見。從“凡客體”、“咆哮體”到“藍精靈體”,從“‘特別能吃苦’我只能做到前四個字”到“做個吃貨,做個傻逼”,再到最近流行的“普文二”體,各領風騷十幾天,風靡一時然後又銷聲匿跡。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都用風趣戲謔,表達著相似的牢騷。
有專家對這種情緒表示擔憂。他們認為,這種消解壓力的方式無法帶來積極的構建,可能導致空虛感和失落感的產生,弱化年輕人的精神狀態。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肖北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這種把青年劃分成幾種的做法是惡搞行為,有些故弄玄虛,無病呻吟,反映了網路上部分人的輕浮和無聊,可能引發網路文化的誤讀誤導。
不過,侯瑞鶴對此並不完全認同。“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都有其現實的原因,很難去用好與不好去評價它,更不可能用一種臆想中的更好的方式去引導它,改造它。”侯瑞鶴認為,社會應該用更加包容的心態,去理解這種看起來似乎有些消極的宣洩方式。“一個人有自己成長和融入社會的方式,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曲折,有受傷,這種經歷必須自己去感受。”就像一位網友所說的:也曾經在思想上有過那么一點點叛逆,甚至嘗試過不聽爸爸媽媽的話,換專業,跳槽,搞網戀,但人間正道是滄桑,折騰過後,最終還是做回規規矩矩、朝九晚五的普通青年。
更何況,以一種戲謔和調侃的方式去宣洩情緒,並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無聊和幼稚。自嘲和幽默,在心理學上是非常成熟、高級的防禦方式。“生活已經夠苦了,來點笑話調劑一下挺好的。”侯瑞鶴老師笑著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