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縣

普寧縣

普寧縣在廣東省東南部。縣人民政府駐流沙鎮。

基本信息

普寧縣在廣東省東南部。縣人民政府流沙鎮

普寧縣普寧縣

歷史沿革

嘉靖四十三年(1564)取“普遍安寧”之意,置普安縣。縣治始在今潮陽縣貴嶼,明萬曆三年(1575)遷厚嶼(洪陽)。萬曆十年(1582)改稱普寧縣。1952年縣治遷流沙。

轄區

流沙鎮普寧縣轄鎮。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縣境中部偏東、大南山北麓、練江上游。古時此地河溪泥沙淤積,建村名流沙。清代形成流沙圩。鎮因駐地名。

雲落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中部。鎮以駐地名。因山谷白雲繚繞而得名,又傳說有仙鶴棲密林中,故名雲鶴。

高埔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鎮以駐地名。清初建村於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西部。鎮因駐地名。相傳建於明中葉,初稱船埠頭,成集市後改名船埔。

梅林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中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始建村,因多梅樹而得名。清代形成梅林圩,鎮因圩名。

里湖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北部,北頻榕江,鄰接揭西縣。鎮以駐地名。古時此地榕江有龍門橋,橋下常有鯉魚游躍,名鯉湖,簡作里湖。

赤崗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鄰接揭西縣。鎮人民政府駐赤崗山村。明代建村,左側有呈赤色山崗,故名。

大壩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鐵山西側。清中葉建村於大沙壩上得名。後形成大壩圩,鎮因圩名。

廣太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鄰接揭陽縣。鎮因駐地名。清同治二年(1863)建廣太圩,據碑記“承廣之首,取平之義,曰廣太圩”。

南溪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隔江與揭陽縣為鄰。鎮以駐地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建村,因臨榕江南河,故名。

南徑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練江之北,東鄰潮陽縣。鎮以駐地名,因處獅山和小園山徑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徑。

下架山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因駐地名,地處小丘,與3公里外之筆架山相比為低,故名。

麒麟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東部。東倚老鼠尖山、大尖山。鎮因駐地處麒麟山東麓得名。

占隴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東部。1940年在東占隴與西占隴之間形成集市,稱占隴圩。

池尾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中部。鎮因駐地名,明末建村於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

軍埠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東鄰潮陽縣。鎮以駐地名。原為荒埔,相傳北宋楊文廣平南時曾駐軍此地,名軍埔,後改名軍埠。

洪陽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原地稱厚嶼。明萬曆三年(1575)普寧縣治此。1952年縣治遷流沙。此地為洪陽圩,因處洪山之陽得名。

大南山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中部。以鎮西大南山為名。

燎原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中部。鎮人民政府駐泥溝村。

梅塘鎮普寧縣轄鎮。在縣境北部,北臨榕江,隔江鄰揭西縣。鎮駐地池塘邊多梅樹得名梅塘。

文化

由原縣農村文宣隊擴建而成。1979年9月,縣委決定將原縣文藝宣傳隊擴建成縣潮劇二團,派李輝容任團政治指導員兼團長,並招收10多個男女青年學員,全團集中於梅塘區學習技藝、培訓基功。整理、排練南派武功戲《五梅下山》。一月後,回縣城匯報演出。緊接著改編、上演傳統古裝戲《嚴蘭貞》。這兩戲有文有武,通過排練,對提高演員的表演技巧收到較好的效果。上演後,行到觀眾好評。1980年,縣派教師方俊傑為劇團副團長。後又民主選舉王漢武為團長,陳詩源為副團長,任期一年,並由團長組閣,成立團委會,領導全團工作。這是汕頭市各縣專業劇團中第一個試行民主選舉團長的劇團。繼而建立健全各項制度,調整隊伍。制訂劇團演職員保職離團暫休條例,經上級批准,10位演職員保職離團暫休,每月發給工資的40-60%。著手創作現代戲《三門親事》(作者林光),該戲的作曲、導演,得到文藝界老藝人的熱情幫助。《三門親事》上演後,參加汕頭市專業劇團調演,獲創作一等獎與演出獎。汕頭電視台錄播,受到各界人士好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