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賢鄉

晉賢鄉

位於元壩區南部。東鄰磨灘鎮,南接王家鎮,西依衛子鎮,北界紫雲鄉。面積52平方公里,轄6村,40組,2300戶,7800人。漢族。鄉政府駐地保民村境臘堂坡,距元壩區治所23公里。以晉賢慈善齋堂取名。

基本信息

位於元壩區南部。東鄰磨灘鎮,南接王家鎮,西依衛子鎮,北界紫雲鄉。面積52平方公里,轄6村,40組,2300戶,7800人。漢族。鄉政府駐地保民村境臘堂坡,距元壩區治所23公里。以晉賢慈善齋堂取名。
1950年置晉賢鄉,屬王家區。1951年分東境建田家鄉。1953年撤田家鄉,將其轄村併入。1958年建晉賢人民公社。1961年遷治放馬坪。1966年將新雲大隊劃歸衛子公社。1984年置晉賢鄉。1986年屬衛子區。1989年屬元壩區。1992年撤鄉並歸於衛子鎮。1995年復置晉賢鄉。

晉賢鄉旅遊景點之一:古鎮柏林溝

晉賢鄉晉賢鄉

林溝遠在西漢平帝(利街)時,(公元元年後),開始興有市場,地處西蜀南北驛道上,東漢末建縣治之地。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在嘉陵江西岸(今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建葭萌縣。至東漢順帝(劉保)永建3年(公元128年)葭萌縣分給廣南柏林溝建分縣,亦稱葭萌縣(縣治設定今柏林鎮政府附近地方)。開始建縣時,建有老太太隍廟(向陽村佛爺崖,清初垮毀)、文廟(明初毀於火災原柏林中學)、魁星閣(清乾隆7年復修尚存)、廣善寺(清乾隆7年復修)保留至今。
柏林溝建葭萌分縣93年。公元221年蜀漢先祖劉備在成都稱帝後,將葭萌縣拆遷至東山下(今廣元市城)。柏林溝改設兩驛站:葭萌驛於明季改柏林驛、歇馬驛(今向陽村石圈子)。明萬曆25年(1597)翰林學士黃輝撰“嵐橋碑記”、《廣元縣誌》《保寧府志》《四川通志》均有柏林溝建縣治的記載。
明代廣元縣在城內設坊,近城設,鄉村設。廣元縣下設6里,在柏林溝設定柏龍里。淺初柏龍里改柏龍鄉。
明初洪武30年(1397)廣元縣設定葭萌分園、明季改柏龍分司,分司衙門設在公田傍(今郭治安住房處)馬場交界地方有條立山溝,得名“分司溝”至今朐。清初遭火災,分司衙門移魁星街(今張金佛住處)。分司設總爺、師爺(信司)、衙役、禁子30餘人,還設有監獄(馮開興舊旅館處)。柏龍分司轄柏龍、金帽二堡。柏龍堡轄柏林、元山、龍潭三驛。金帽堡轄王家壩、磨灘子、新場溝(今子云鄉)、邋遢坡(今晉賢鄉)。柏龍分司設定柏林溝512年。清宣統2個(1910)廢除分司,柏龍鄉改為十四團區,團防局設於柏林溝。設團正,又名團總。民國7年(1918)柏龍、金帽二堡分治。各自以堡設團防局,柏龍堡分出龍潭驛,團設團總,保設保正。柏龍團防局上至元山驛、石井鋪、新場為上柏龍;柏林溝為中柏龍;清水鋪、龍鳳場、賴村壩(今文村鄉)為下柏龍。
民國22-24年(1933.7—1935.3)紅四方面軍進軍柏林溝。在柏林東部建赤嵐寺鄉蘇政府為第七鄉。轄乾堰塘、三家店(明安村內)、李家巷子(今長嶺村內)三個村蘇政權。在西部柏林廣善寺(開初設關帝廟)建柏林鄉蘇政府為第八鄉。轄關帝廟(今清水鄉關帝廟村)、玄貞觀(今太公鎮玄貞村)、嵐黎寺(今嵐黎村)、馮家坪(今馮家坪村)、陶家拐(今向陽村)、喬家坡(今帽盒山村)6個村蘇政權。
1934年1月紅軍,反川軍圍攻暫時撤離。1934年8月,紅軍第二次進軍柏林溝,恢復了鄉村政權。柏林、赤嵐兩鄉蘇政府,建政一年多時間,參加紅軍達300餘名。建國後報經廣元縣人民政府,被批准犧牲和失蹤的紅軍烈士80名。健在離休老紅軍將、校李子金、趙玲2名。紅軍於1935年3月31日渡嘉陵江北上抗日。柏龍團防局改名聯保辦事處,機構從柏林溝遷石井鋪。民國27年(1938)改名柏龍鄉公所,鄉治遷新場。柏林溝為第八保辦公處。直至1949年12月14日(民國38年10月25日)共產黨解決廣元縣,同時解放了柏林溝。 1950年8月1日,建立柏林鄉人民政府、鄉農民協會。選出正副鄉長、正副主席、自衛中隊長、鄉文書等。同時建村、組,廢保甲。機構設定柏林街魁星閣。1952年冬移廣善寺。
1951的冬,廣元縣人民政府決定,在馮家河(今石井鋪鄉長嶺村)增設共和鄉。將柏林鄉管轄的新農、明安、馬蹄灘村,劃歸共和鄉管轄。
1955年10月,廣元縣人民政府又決定:撤銷共和鄉,合併柏林鄉。同時將柏林鄉所轄的大樹村劃歸太公鎮。1966年11月,又將新民村劃歸太公鎮管轄。
1958年11月人民公社化後,將柏林鄉人民政府改為柏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0年全國地名普查時,為了不出現看同名公社,把柏林公社加了個“溝”字,定名為柏林溝人民公社。
1984年1月,取消了公社、大隊之名,恢復了柏林溝鄉和7個村的村名。
1995年12月26日,將柏林溝鄉改建為柏林溝鎮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