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州市[南梁置晉州(故治今安徽省潛山縣梅城鎮)]

晉州市[南梁置晉州(故治今安徽省潛山縣梅城鎮)]

晉州,中國南北朝時期行政區名。南梁大寶元年(550年),改豫州為晉州(治懷寧城)。北齊天保六年(560),改曰江州。南陳大建五年(573年)復曰晉州。隋開皇初,改稱熙州。 唐、宋皆為舒州(同安郡),後升安慶府。宋端平三年,安慶府徙治。元於舊安慶府置潛山縣,明清因之。 今潛山縣(治梅城鎮)隸屬於安徽省安慶市。 南梁置晉州,舊晉熙以為名,州制存在時間10年;南陳晉州建制短暫存在約8年。梁、陳晉州轄境在安徽省安慶市一帶;故治在今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梅城鎮。

建置沿革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皖國。

漢為皖縣,屬廬江郡。

三國為吳重鎮。

晉初仍屬廬江郡,安帝改皖置懷寧縣兼置晉熙郡。

南梁置豫州,大寶元年(550年),改為晉州(治懷寧城)。

北齊天保六年(560),改曰江州

南陳大建五年(573年)復曰晉州。

隋開皇初(581年),改曰熙州。

唐、北宋皆為舒州(同安郡)。

南宋升安慶府。宋端平三年,安慶府徙治。

元於舊安慶府置潛山縣,屬安慶路(治宜城)。

明代潛山縣屬安慶府。清因之。

今潛山縣(治梅城鎮)隸屬於安徽省安慶市。

文獻記載

隋書

隋書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同安郡(梁置豫州,後改曰 晉州,後齊改曰江州,陳又曰 晉州,開皇初曰熙州。)統縣五,戶二萬一千七百六十六。

懷寧(舊置晉熙郡,開皇初郡廢。大業三年置同安郡。)

宿松(梁置高塘郡。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高塘,十八年又改名焉。有雷水。)

太湖(開皇初改為晉熙,十八年復改名焉。)

望江(陳置大雷郡。開皇十一年改曰義鄉,十八年改名焉。)

同安(舊曰樅陽,並置樅陽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名焉。有浮度山。)

資治通鑑注

資治通鑑

後學天台胡三省音注

卷第一百七十一

戊午,平固侯敬泰等克晉州。〔平固縣,沈約志:屬南康郡,吳立,曰平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五代志:同安郡,梁置 晉州,因晉熙以為名。〕

太平寰宇記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五
宋 樂史撰
淮南道三
舒州
舒州同安郡今理懷寧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晥國也史記曰晥□姓咎繇之後春秋時楚滅之為楚東鄙戰國時屬楚秦置三十六郡為九江郡自舒縣徙居晥縣建安中編戶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在漢即晥縣今州是也屬廬江郡續漢書郡國至廬江郡合肥以南唯有晥城後為吳所尅遂為重鎮赤烏四年諸葛恪屯之晉太康地記廬江郡徙晥更移居於舒宋書州郡志雲晉安帝後於舊晥縣城置懐寧縣仍分廬江郡置晉熙郡宋齊皆因之梁置南豫州後改為晉州北齊改曰江州陳又為晉州隋初又為熙州帝三年廢州為同安郡唐武徳四年改為舒州領懐寧宿松太湖望江同安五縣其年割宿松縣置嚴州五年割望江置髙州又改髙州為智州六年舒州置總府舒嚴智三州七年廢智州望江屬嚴州八年又廢嚴州以望江宿松二縣來屬貞觀元年罷府天寳元年改為同安郡至徳二年改為盛唐郡乾元元年復為舒州

大清一統志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皖國及群舒地。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為皖縣,屬廬江郡,後漢建安末徙廬江郡來治。三國屬吳,晉初仍屬廬江郡,安帝改皖置懷寧縣兼置晉熙郡。【見《宋書》州郡志,而《晉志》作孝武置】宋齊因之。梁末置豫州,大寶元年改曰 晉州。北齊天保六年改曰江州,陳大建五年復曰 晉州。隋開皇初郡廢改州曰熙州,大業三年改曰同安郡。唐武徳四年改曰舒州,六年置總管府。貞觀元年府罷。天寶元年復曰同安郡。至徳二載改盛唐郡,乾元元年復曰舒州,屬淮南道,五代初屬呉,後屬南唐。宋初亦曰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置徳慶軍節度。紹興三年改屬淮南西路,十七年改曰安慶軍,慶元元年升為安慶府。【以寧宗潛邸也,端平三年移治羅剎洲,又移楊槎洲,景定元年改築宜城,即今治】

宋端平三年徙廢。元至治三年,於舊安慶府懷寧縣地改置潛山縣,屬安慶路。明屬安慶府,清因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