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靈石石膏山風景名勝區

晉中靈石石膏山風景名勝區

石膏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地質公園,位於山西省晉中地區靈石縣東南部42.5公里處,山西省晉中、晉南和晉東南三地交界地帶。東與長治市的沁源縣接壤。石膏山主峰雄踞太岳山北段,系太岳山支脈,南北走向,是群山之中的一座比較孤立的山峰。它與介休綿山、沁源靈空山鼎足而立,最高海拔2532米,主峰海拔1878米,坡度為60度,為山西省中南部一座風光旖旎的歷史名山,其中龍吟書院在2011年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膏山風景區擁有較為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和彌足珍貴的自然景觀資源,寺院因山就勢,巧妙營構,山上林木繁茂,滿目蒼翠,林間松柏相映,林下奇花異草,更有奇峰峭岩兀立,天然形成的大小溶洞。

基本信息

歷史文化

晉中靈石石膏山風景名勝區晉中靈石石膏山風景名勝區
石膏山自古及今,積澱了厚重的龍文化,其龍文化之豐富、深邃,是其它名岳大山難以比肩的。龍為華夏民族之圖騰。圖騰為印第安語totem的音譯,意為“屬彼親族”,是氏族的徽號或標記。華夏民族以龍為圖騰的有7000多年的歷史。商代有叫龍的方國,自漢高祖始,龍又成為皇家的專用象徵,一直延續至清末。而對於平常的百姓來說,龍被認為是吉祥動物,“四靈”之一。《禮記·禮運》云:“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傳說中的龍為虎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鳳尾,系由中國遠古時代各部落的動物圖騰結合而成。以此可以看出,龍是華夏各民族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團結的標誌。

自然山水龍文化

晉中靈石石膏山風景名勝區晉中靈石石膏山風景名勝區
中國唐代有一位文學家、哲學家叫劉禹錫,他在《陋室銘》中寫到:“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此言得之。石膏山為中國北方少有的山水俱全的名山。石膏山之水,遍布壑谷溝澗,可以說是“溪水跌宕多瀑布,溝谷蜿蜒有澗流”。古之天河(今稱仁義河)如長龍,全長46.1km,奔流不息注入汾河;天河有兩大支流,一為白楊河,全長5.5km;一為龍吟河,全長8.5km;山間小溪如銀蛇(蛇被稱作小龍),蜿蜒涓涓匯入天河,多得不可勝數;另有諸多瀑布,如龍泉瀑布、青龍瀑布、黃龍瀑布、滴水崖瀑布、龍脈瀑布、花石岩瀑布、群龍戲水潭……還有旱不涸、澇不溢之鐘泉、庫容量為480萬m³的石膏山水庫等。
古人認為,龍有致雨的神力,凡有水的地方就有龍的存在,按此傳說,石膏山遍地湧泉,處處淌水,自然到處都有龍的存在,有龍的靈性。鑒於此,每逢乾旱,周邊村民便聚集起來,相繼前往石膏山龍王洞祈雨。龍王洞之龍王,《水龍經》雲是“小北龍”,專司4縣38鄉之行雲布雨。據明嘉靖五年(1526年)碑文記載,小北龍“至靈有感,普降甘霖”。
堪輿家以山勢為龍,稱其起伏綿亘的脈絡為龍脈,氣脈所結為龍穴。《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蛇乘龍”。杜預註:“龍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石膏山為中鎮霍太山之支脈,隋開皇十四年(594年)昭封霍太山為中鎮,霍太山即為霍州之龍脈,那么石膏山則為龍脈之支脈了。據當今堪輿家稱,石膏山為青龍及其兒子棲息、活動地。青龍潭為其水下龍宮,龍窩為其水上行宮,龍報洞為龍吟谷的門房,龍吟谷為其活動範圍,升雲台為青龍升天的地方,龍降坪為青龍下凡的地方;還有龍鱗壁、龍壁、龍母慶壽洞、龍王洞、龍鳳洞等,均由龍而得名。

“三教”建築龍文化

多數名山,或因釋教聞名,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或以道教蜚聲,如武當山、茅山、青城山、嶗山……而石膏山則以儒、佛、道“三教”齊全、“三教”融合,更兼秀美旖旎的自然風光而譽滿海內外。石膏山的“三教”建築均與龍有不解之緣。
儒教建築龍吟書院創建於唐太宗貞觀六年(歲次壬辰·632年);道教建築乾龍觀創建於宋真宗景德元年(歲次甲辰·1004年);佛教第一座建築白衣庵建成於明太祖洪武九年(歲次丙辰·1376年)。可以看出,石膏山的儒、佛、道三大建築均創建或建成於龍年,相隔時間均為372年(31個龍年),雖為驚人的巧合,亦屬難得的天意。
龍吟書院初名古道書院,坐落在臥龍溝,今屬臥龍景區;後周末年,趙匡胤將古道書院改為今名,清初傅山親筆題寫“龍吟書院”。
乾龍觀亦坐落在臥龍溝,今屬乾龍觀景區,由道教第一大洞天趙道士創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為乾龍觀題詞雲“道法自然”。
白衣庵為石膏山第一座佛教建築,由五台山道正和尚於明洪武九年(1375年)籌建,次年竣工,為石膏山佛教香火之始。

歷史人物龍文化

石膏山地處晉中、晉南、晉東南三地域交界處,自古即有“膏山金雞鳴三府”(太原府、平陽府、潞安府)之說;石膏山下有靈沁古道,與三地域相通,歷代帝王將相、遷客騷人多經於此。特別是被稱為真龍天子的帝王及其龍子、龍女,在石膏山留下了諸多蹤跡,構成了又一類的龍文化。
西漢高后呂雉八年(前180年)立代王劉恆為帝,劉恆取道石膏山,經上黨盆地出天井關,西入長安登基。劉恆在石膏山東峰建了簡易行宮,並在行宮中商討即位、安邦、治國之大事。
北魏太和十七年(439年),孝文帝南征伐齊,途徑石膏山,登上東峰,整修、擴建漢文帝行宮,並親筆題寫了“龍門”二字。在東峰孝文帝召開了重要會議,決定遷都洛陽。這次會議成為北魏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因兩位孝文帝在東峰駐蹕,故石膏山東峰稱“孝文山”,亦稱“二龍山”。
隋大業十三年(618年)秋,時任太原留守的李淵偕子秦王李世民起兵反隋,師次靈石,有霍山神為其指引,經石膏山西側傍尖陽山南行,隱蔽、快捷地直逼霍邑,霍邑既破,直趨長安,“二年(619年——引者注),高祖即皇帝位”。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時任殿前都虞侯的趙匡胤奉命在石膏山下休整,其間與掌書記趙普對弈,並縱論天下,成為趙匡胤奪取天下的轉折點;開寶二年(969年)二月,宋太祖親率宋軍攻打北漢,結果因叛將勾結敵酋而敗北,退守霍邑,宰相趙普在石膏山採藥,為太祖療疾,很快痊癒。
公主聖母廟在尖陽山下。相傳公主為唐玄宗之女。開元年間(713-741年)因厭倦宮廷生活,避世歸隱,棄富貴而就清貧,舍豪華而逐山野,來到尖陽山上,焚香迎日出,樂於施善眾生,教喻村民,噴煙施藥,驅逐蝗蝻。到天寶年間(742-755年)又結廬而居於石膏山下,為伐薪採藥者舍茶指路,深受百姓敬仰。後人們建公主聖母廟於尖陽山麓。
唐大曆四年(769年)唐代宗李豫之女崇徽公主出塞,遠嫁回紇國,取道石膏山下的靈沁古道。
相傳,東海龍王的第五個兒子敖奇,私出龍宮,來到人間,在石膏山同西山山神的女兒相愛,最終化為泉水,日夜滋潤著化為桃樹的山神女兒,為後世留下了一段神奇而美好的愛情故事。
以上所述,不管是帝王——真龍天子,還是帝王之女——龍女,還有龍王之子,均與龍分不開,為石膏山的龍文化增添了許多內容。

傳承光大龍文化

在臥龍景區的入口處,投資3000餘萬元開闢了以龍為主題的文化廣場,廣場占地面積達12436m²。右為龍字牆,牆體面積737.7m²,上有陽刻、陰刻龍字2012個,這些龍字的選取始於夏,終於民國,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楷、行、草,一應俱全,均為名家名字。左為龍紋柱,9根龍紋柱浮雕面積達1127.88m²,上雕609幅龍紋形象,龍紋形象取自陶文、青銅器、石或磚、瓦鐺、木、陶瓷、彩繪等。此外,地面還有81塊石刻,刻著龍的不同部位。新建的臥龍山莊,建築面積7987m²,其餐廳名稱分別為龍王府、青龍閣、玉龍閣、金龍閣、白龍閣。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晉中靈石石膏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東經111度77分、北緯36度83分,四周群山環繞,山巒重疊,山地和丘陵面積占90%以上。中部為汾河谷地,縣城即居於谷地之中,乃為晉中通往晉南之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地形地貌

靈石縣東部太岳支脈的石膏山,海拔2532米,西部為丘陵地形屬呂梁山脈,較大山為縣城西北14.5公里處的新建塬,海拔1275米,坡度約40度,頂部平坦,面積12平方公里左右,是控制兩渡至西山、控制靈石河西的戰略要地。
石膏山坡陡山峻,山體高度在800——1400米之間,坡度大部分在40度左右。山勢呈南北走向,區域內斷層出露較多,尤以西峰為最,形成矗立千仞的懸崖峭壁和大大小小的溶洞奇觀。更由於形成溶洞的岩層為一套濱海相碎屑岩,即前人所稱的“霍山砂岩”,其間存在有水平方向的裂隙,在石灰岩裂隙水的亘古浸蝕下,溶洞中形成了許多姿態各異的石鐘乳,構成了一道豐富多彩的地貌景觀。石膏山地層古老且相對穩定。從地震學角度看,石膏山處於霍山斷裂帶上。這條斷裂帶從介休洪山起步,經綿山,石膏山而至霍山,石膏山區域為七級裂度區。歷史上石膏山區域沒有發生過較大的地震,甚它地區的強地震對石膏山區域的波及影響亦不明顯。

氣候環境

景區為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0℃左右,一月零下6℃,七月24℃,年降雨量650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40天,是晉中市年均溫最高地區,年平均高於全市1-2℃。

自然資源

地質結構

石膏山為太岳山的主峰之一,有著相對獨立的地質構造特徵。天河、白楊河、二溝水三道水系把它和周圍其它山峰隔離開來,是太岳群峰中一座比較孤立的山峰。海拔高度1100-2523.6米,總面積35平方公里。

旅遊資源

石膏山四峰環抱,峰峰聳翠,有清清流水,千尺巨瀑;還有溶洞名剎,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紅葉,杜松寶塔。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朝山拜謁,登臨神遊的歷史名山。
石膏山的旅遊資源是一個類型結構比較豐富、區域配置比較合理的地域體系。大運高速公路的建成縮短了不同旅遊資源間的時空組合,從而使得石膏山以自然特色為主體的旅遊資源,在全省乃至北方更顯突出。

植物資源

石膏山植被保存特別完好,森林覆蓋率高達95%,樹種繁多,計有喬灌木44個科239種之多,主要為油松、側柏、杜松、白皮松、落葉松、雲杉(古稱杄樹,有青杄、白杄之分)、遼東櫟、鵝耳櫟、元寶楓等。其中又以油松為最,素稱“油松之鄉”。杜松和白皮松則是石膏山特有的風景樹種,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石膏山完好的自然植被造就了它特別良好的環境質量,林區空氣含菌量極低。據實地測算調查,每立方米空氣含菌量589——1965個,僅達城市繁華區的1/500——1/800,加之在森林的降溫作用下,林區的夏季氣溫要比山外低10%左右,使石膏山成為休閒療養,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
石膏山自然環境優美,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76%,植被覆蓋率達89%。從山腳到山頂可以看到分布層次十分清晰的多種植物帶:有灌叢帶、闊葉林帶、混交林帶、針葉林帶,還有草甸、苔蘚、藤蔓類植物。

主要景點

截止2015年,石膏山有以下特色景區:天竺景區、紅葉景區、臥龍景區、龍吟谷景區、客服中心景區、水庫景區、天河景區、花石岩景區、乾龍觀景區和白楊河野營探險區。在觀光度假核心區內,又有若干分景區,其中心仍是天造地設的梵音洞天。

青雲寺

出南天門向北上行500餘米,在西峰龍巖頂上,有一座青雲寺,為明朝嘉靖三十二年禪宗弟子弧月和尚所建。傳說中,青雲寺建築十分宏敞壯觀。規劃中的青雲寺,將繼續作為禪宗道場,主要修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白衣大士殿(觀音殿)、延壽殿、地藏殿、財神殿、護法殿等。

青雲塔

在石膏山西麓,有一段視野極為開闊的緩坡嶺脊。此處建有一座九層高塔,稱青雲塔(千佛塔)。塔內供奉千尊佛及三十二觀音像。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於一切供養中,最能報恩佛陀,令諸佛菩薩歡喜的即是法供養。修建正信佛教道場,令佛法久住世間,如法布施。“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種下萬文收!”三寶是我們積累資糧最殊勝之大福田,願一切有緣者為圓滿六度為行。護持佛法,廣種福田。
祈願具大悲心的有緣善士發心共塑佛菩薩像,其功德利益如恆河沙不可思量。普塔院全體僧眾將為做出殊勝供養的結緣者,誦經祈福回向,加持功德主們的一切世間利益皆得成就。其功德名塑於佛像前,流芳萬世。

天竺寺

佛寺取名“天竺”者,卻不多見。天竺專指佛國聖地,是佛祖弘揚佛法的所在,一般寺院不能亂用這個名號,只有修行高深的尊長,才有這樣的資格。石膏山能建天竺寺,據《天竺寺●募緣序》碑記:“夫名山洞府乃神靈窟宅之區,方寸心田既眾生好修之地,故知山川幽奧遇境可以通神,香火皈依積誠斯能動佛,豈必舟回南海,始見白衣國在西天,乃名天竺也哉。”可見天竺寺立地深厚,善德遠行,來歷非同一般。
天竺寺,以石膏山上中下三個較大岩洞中的佛殿為主,輔以藏經打坐、飲用取水和圓寂六塔幾個部分,布局雖然散落,卻有萬道可通。旅遊觀光,不僅能夠欣賞大自然如詩如畫的美景,還可以在深藏淺露的每個殿宇,感受佛門淨界的莊嚴妙高,尋求詮釋人生的自我滿足。

保全禪院

保全禪院是天竺寺僧人證經說法之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復修重建。新建的保全禪院迴廊閣樓,功能齊備,明月悟空,清風禪語。遊人在這裡小憩,既可以品味香茶,談古論今;還可以揮毫潑墨,把酒吟詩。正如前人語所書:“雲遠深岩極樂處,山靜虛謐自在仙。”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正座供奉的是佛國世界的最高領袖釋迦牟尼三世現身像,有過去佛燃燈佛和未來佛彌勒佛,他們至尊至貴、至高無上。釋迦牟尼是裟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左右協侍是文殊和普賢菩薩。裟婆世界是指現實世界,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天賦的使命就是教化民眾、拯救苦難。但對世人來說,只不過是一種宗教意識,信與不信,心誠則靈,燒香磕頭,各有所求。鐵佛殿的佛都是可以用手摸的,摸摸尊貴無比的佛門第一大神,沾沾濕氣,萬事如意。還有藥師佛、阿彌陀佛,摸摸他們,可以消災免難、一身平安。釋迦牟尼是古印度人,傳說是一個著名王族的王子。釋迦牟尼生活的年代(約公元前565——486年),與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幾乎是同時,這兩位東方聖哲都以他們博大精深的思想聞名於世,而釋迦牟尼作為佛教的創始人,他的生平事跡更富有浪漫傳奇色彩,歷史事實與神話傳說糾纏在了一起。佛教傳入中國後,連他的面色也快變成黃種人。
正座兩側,東廊是藥師琉璃光王佛,左右協侍為日光、月光二菩薩,合稱藥師三尊,也稱“東方三聖”。藥師佛有十二誓願,解除眾生的痛苦,滿足眾生願望。鐵佛殿的藥師爺特別靈驗,香火最旺。西廂是阿彌陀佛,左右協侍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二菩薩,合稱阿彌陀三尊,也稱“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無比光明、無比長壽的象徵,無論男女老幼,不分上智下愚,只要祛除雜念,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排憂解難。曾有家家“阿彌陀佛”之說,深受人們喜愛。
大雄寶殿之“大雄”,是對佛祖的尊稱,意思是佛祖勇而無畏,無所不能,其神力能降服群魔,護侍眾生。所有只要是佛寺,都有大雄寶殿。

三大士殿

三大士殿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初為保全寺,崇禎末年改為天竺寺,清順治時改名為保全禪院,到雍正年間,又復改為天竺寺,三大士殿是天竺寺的一個大殿,供奉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薩化現的道場。石膏山佛教原本是從五台山傳入的,屬於五台山佛教宗主的一支,一脈相承。文殊、普賢、觀世音菩薩,人們最為敬重,倍加喜愛。正殿中間端坐的是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柳枝,助人消災免難。據《妙法蓮花經》證:觀世音神通廣大,在眾生受苦受難時,稱誦其名號,就會“觀”到這個聲音,立即前去解救。聲音不用耳聽卻一“觀”便知,足以顯示這位菩薩大慈大悲的無邊神通。一面端坐的是文殊菩薩,手執寶劍,表示智慧銳利。他的坐騎為青獅,佛法威猛,能摧毀一切邪魔。另一面端坐的是普賢菩薩,普賢將佛門的善行普及到一切地方,可謂功德無量。這位大菩薩從名字到功德都體現其行願的悲切,有莫大的同情心。他的坐騎是六牙白象,表示願行廣大,特別威靈。所以人們為求精神寄託,或要人生快意,或要望子成龍,或要解除煩惱,都想拜會大慈大悲、大智大能、大善大德的三大菩薩。所有佛寺造像都採用緬甸上乘玉石雕塑,慈眉善目,非男非女,晶瑩潤澤,流光溢彩,俗稱“玉佛殿”。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已經逐漸被中化,並融入了國人傳統思想的文化內涵中,因此這些佛國世界的二等公民,被人們推上蓮花寶座,享受和大佛們一樣的待遇。寬敞的殿宇兩廂曾列有十八羅漢。他們一個個神乎其神,顧盼自如。對於這些芸芸眾生的代表,人們家喻戶曉,耳熟能詳,也叫中岩為“羅漢堂”。

龍吟書院

龍吟書院位於石膏山核心景區臥龍溝,總建築面積5000m²,共包含五所庭院,是文人雅土交流思想、切磋書法和展示技藝的場所,使景區在展示自然景觀的同時,閃耀山西人文特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積澱。龍吟書院設有書畫家工作室、作品展室、茶飲室,琴棋書畫和住宿休閒一應俱全。[9]
龍吟書院始創於唐朝初年,舊址在靈石石膏山下的前二溝村。書院原是西漢初年已經開通的靈沁古道上的一座客棧,在唐初政通人和、百廢待興的社會環境下,改設為書院,取名“古道書院”(後周年更名為龍吟書院),課讀周圍村莊的農家子弟,一時聞名靈石、沁源邊境。1200多年來,隨著朝代的更替,書院時興時衰,但院落不曾塌廢。可嘆的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940年),書院被一夥歹徒燒成一片廢墟。書院雖然處於偏僻的山谷之中,但由於它坐落在晉中盆地通往上黨盆地的咽喉之路上,因此過往的名人騷客多駐足書院。據明間傳說與考證,王維、李商隱、趙匡胤、趙普、于謙、傅山等歷史名人都到過龍吟書院,或打尖、或詠詩、或題字、或遊玩·····留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傳說故事。

捨身崖

捨身崖在天竺寺景區。位於西峰南天門外而西北面向的懸崖絕壁即是。這裡左立絕壁,右臨深淵,仰可萬仞,下視千丈;蒼松怪柏,植於崖隙之中;嵐霧白雲,繚繞於石徑之上。人行於此,有匍匐爬行者,有倚壁挪步者,無不頭暈目眩,心驚膽戰,目不敢斜視,魂不敢離舍,直到進得南天門,方可長舒一口氣。

抱佛洞

抱佛洞又稱白衣洞,在天竺寺景區。白衣洞建有白衣寺,白衣寺歷史古老,建築簡陋,僅木欄三面圍繞,一尊白衣菩薩石像端坐而已。白衣洞建築一直簡陋,“奢華”時亦不過“修殿一間”。

公主聖母廟

公主聖母廟在天河景區。《靈石縣誌·典禮》(民國二十三年本)記載:“公主聖母廟位尖陽山之麓,創建年代殊不可考。廟中只唐、宋重修碑碣。山巔有公主梳妝檯,石大如屋,上平如案,梳形宛然;上支三石,儼然鼎足,突出尖陽山頂。相傳周末某國公主因國亡隱此,憂憤世亂,自台躍身山下而死,迄今其地林木偃伏,形狀依然存在。事雖無稽,神靈特異,每遇蝗蝻為災,鄉人祈禱,即有無數白頸烏鴉出而搏噬,禾稼無恙,其神靈應,至今猶然。不但歷代碑碣敘述耳。”根據以上記載,公主聖母廟的創建應在唐朝之前,因志文中寫道“廟中只唐、宋重修碑碣”,該廟唐、宋時期已屬“重修”,可見“創修”應在唐以前。且唐安慶緒天成二年(歲次戊戌·758年)已有廟可供祈禱,當時廟之“堂殿破碎,廟宇凋殘”;宋鹹平五年(歲次壬寅·1002年)、金大安二年(歲次庚午·1210年)曾兩次大修,有碑記為據。又據《重修公主聖母廟碑記》碑文後所附詩句“曾臨無道秦皇滅”可以推斷,公主聖母廟應創建於秦代之前。公主聖母,當地人又尊稱為公主娘娘。傳說公主娘娘在尖陽山上,焚香迎日出,叩拜送晚霞,樂於施捨蒼生,擅於救助民眾,並下得山來,教喻當地村民煙燻施藥,驅殺蝗蝻,十分有效;又在青石崖結廬而居,為進山伐薪採藥者施藥舍飯,指點迷津,深受一方百姓之敬仰。

龍王洞

龍王洞在天竺寺景區,位於石膏山上岩溶洞之東側,洞高5米,寬8米,深10米許,洞內建龍王祠。龍王祠面闊一間。洞前辟有四級平台,紅條石漫地,松柏間植,環境幽雅。洞東通一小洞,深不可測,洞口壁上有赭紅字跡“龍水宮”;洞內泉水汩汩而出,清澈異常。洞外崖壁石縫間平生一株山桃,主桿直徑不過10厘米,貼地生出百十根分枝,呈扇面狀。“扇面”有3米多長、2米多寬。每逢陽春三月,滿樹桃花盛開,有如鳳凰展翅。這就是石膏山古景之一的“龍鳳呈祥”。

神話傳說

石膏山之名,弗取礦物質石膏之意。《春秋玄命苞》曰:“膏者,神之液也。”故石膏之意乃指石中流出乳白色汁水,遇空氣凝結而成鐘乳石者也。蓋因古人不解石灰岩層滲水形成鐘乳石之謎,致有“膏山活石”之說,並演繹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化身之一的白衣大士在此山坐化歸真,“感石滴乳,抱裹真身”的一段美麗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石膏山還是一座無名的山峰。當時,在山下河谷中的村落里,常有一位身著白衣的婆婆為婦女們施藥治病。她所帶的藥物皆為水劑和粉末,一療即愈,但從不收受患者錢財;偶遇飯時,只討一茶半飯解渴充飢;誰也不知她的姓氏,更不知她所居何處。問之,則自稱孝義如來村人氏,孀居多年。村民於是稱之曰“白衣醫婆”。後來,有一樵夫到石膏山上砍柴,看見她在上岩溶洞中閉目跏趺,口誦佛經。樵夫於是上前施禮叩問:“醫婆在此居住嗎?”只聽醫婆回答道:“行蹤不定,四海為家!”言畢不見,無影無蹤,不知所向。樵夫驚異,下山後將所見所聞說給村民,村民亦驚異不已,於是結伴上山探視,誰料白衣醫婆已在洞中坐化。村民視之為神靈,遂改稱其為“白衣大士”,並於洞前建白衣寺,歲時節日皆來叩拜。
白衣大士在洞中坐化後,大地感其精誠,於是洞內石縫流津,岩間淌液,所流津液,如乳似水,如瓊似玉,似石非石,似膏非膏,這滴落的“石膏”,點點滴滴落在了白衣大士身上,漸漸地將白衣大士的真身包裹起來,最終成為一幅惟妙惟肖、層次分明的森林浮雕圖案。清道光初年,石膏山僧人悟禪請人依白衣大士真身原樣雕了一尊白衣菩薩的石像,安放在抱佛洞前的神龕內,歷代相沿供奉。
石膏山之名源自石中流津如膏,“膏山活石”之說亦因此而言;抱佛洞之名源自膏液包裹白衣大士真身,“膏山疊翠”之景亦因此而成。

旅遊貼士

旅遊交通

通往石膏山景區除公路交通便捷外,還與南同蒲鐵路線南關站相距很近(與南關站相距15km),交通極為方便。以最快速度形成了公路交通網路,新建了南關鎮-石膏山景區旅遊專線公路,由仁義高速口,直接該旅遊專線10km可達石膏山景區。

游賞路線

人文景觀(石膏山宗教文化觀光游)
1、半日游線路一:景區西入口——公主廟——乾龍觀——景區西入口。
2、半日游線路二:景區西入口——公主廟——乾龍觀——臥龍溝索道上站——普塔院——天門壯觀——天河舍利塔——朝陽洞索道下站——景區西入口。
3、一日游線路一:景區西入口——公主廟——乾龍觀——臥龍溝索道上站——普塔院——石膏山主峰——天河舍利塔——天門壯觀——鍾泉寺——羅頂松濤——朝陽洞索道下站——景區西入口。
4、一日游線路二:景區西入口——公主廟——乾龍觀——臥龍溝索道上站——普塔院——天河舍利塔——天門壯觀——保全禪院——鐵佛寺——鍾泉寺——梵音橋——水庫——景區西入口。
主要游賞項目:公主廟、乾龍觀、普塔院、天河舍利塔、石膏山主峰、天門壯觀、雲路橫空、天竺寺、白衣寺、龍王祠、羅頂松濤、和尚陵園塔群、保全禪院、天河舍利塔、鐵佛寺、鍾泉寺、靈沁古道、梵音橋。
休閒文化度假游
1、半日游線路一:景區西入口——文體中心——二溝龍山——桃花源——演藝廣場——龍吟谷——龍窩瀑布——景區西入口。
2、一日游線路一:景區西入口——文體中心——二溝龍山——桃花源——梨花谷——演藝廣場——龍吟谷——龍窩瀑布——翠峰峽——東次入口——景區西入口。
主要游賞項目:文體中心、二溝紅葉、桃花源、生態植物園、露天演藝廣場、梨花谷、仙人瀑、龍窩棧道、龍窩瀑布、翠峰峽等。

自然景觀

1、石膏山生態觀光游
一日游線路一:景區西入口——梨花谷——花石岩瀑布——珍稀動物觀賞園——花石岩金頂——花石岩草甸——景區西入口。
2、石膏山生態探險體驗游
一日游線路一:景區西入口——水壩庫——梵音橋——飛瀑千尺——白楊河小牧場——五龍壑——景區東入口。
3、石膏山生態文化體驗游
兩日游線路一:景區西入口——梨花谷——花石岩瀑布——珍稀動物觀賞園——花石岩草甸——花石岩金頂——東次入口——龍吟谷——薆地溝停車場——飛瀑千尺——白楊河小牧場——五龍壑——景區東入口。
主要游賞項目:花石岩草甸、膏山紅葉、飛瀑千尺、白楊河小牧場、五龍壑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