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大關

昭通大關

大關縣地處 昭通地區腹心地帶,歷來為滇川交通要道。是李(永和)、藍(朝鼎)農民運動揭竿起義地。境內山巒重疊,“五河”縱貫,水力、礦藏資源和土特產品豐富。鮮筍、翠華茶是當地特產,盛產優質 烤菸, 杜仲暢銷全國,是省的生漆基地縣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大關地處昭通地區腹心地帶,位置面積大關縣在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腹心地帶。位於北緯27。36′~28。15′,東經103。43′~104。07′之間。東北與鹽津縣毗鄰,東南與彝良縣接壤,南和昭陽區接界,西面和北面與永善縣相連。東西最寬處43.7公里,南北最長處73.2公里。國土總面積1692平方公里。其中:海拔1100米以下河谷區214.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2.7%;海拔1100~1500米矮二半山區425.5平方公里,占25.15%;海拔1500~1900米高二半山區639.1平方公里,占37.77%;海拔1900米以上高寒山區412.5平方公里,占24.38%。

古為滇川交通要道,秦開“五尺道”通“西南夷”就經過這裡。夏、商屬梁州之域,周為竇地甸。漢、晉為朱提郡縣地。隋屬南寧州總管府恭州轄地。唐武德元年(618年)為協州轄地,境內始置西安、湖津2縣;唐南詔時,縣境內為東爨阿旁部。宋大理時為烏蒙部地。元順帝為四川行省烏蒙路轄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為雲南布政司烏蒙府轄地。翌年(1383年)又屬四川烏蒙府轄地。清雍正五年(1727後)縣境屬雲南烏府轄地,六年(1728年)置大關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稱大關縣,屬滇中道,後直屬於省。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屬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關於1950年4月解放,屬雲南省昭通專區管轄。1970年改屬昭通地區管轄。現昭通地區改為地級昭通市,大關仍屬之。縣境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492米。除羅漢壩、大寨、火地、甘頂4處共有12平方公里平地外,其餘全系“V”形山坡地。有73座主要山峰,分屬烏蒙山系和五蓮峰山系。有5條主要河流,30餘條溪流,均為金沙江水系,徑流面積1688.8平方公里。縣境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平面差異不大,垂直差異突出,雖有四季之分,但不明顯。年均氣溫14.5℃,年均日照時數966.3小時,年均降水量991.3毫米,年均降雪8天,年均無霜期308天,年均風速1.3米/秒。

行政區劃

大關縣轄6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翠華鎮、玉碗鎮、吉利鎮、天星鎮、木桿鎮、悅樂鎮、上高橋回族彝族苗族鄉、壽山鄉、高橋鄉。

歷史沿革

據《大關縣誌》:“大關以有險可守,關寨重壘,故名。”清置大關廳。1913年設縣。 2000年,大關縣轄1個鎮、10個鄉:翠華鎮、上高橋回族彝族苗族鄉、青龍鄉、玉碗鄉、悅樂鄉、黃葛鄉、壽山鄉、吉利鄉、天星鄉、高橋鄉、木桿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3580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翠華鎮26315上高橋鄉15255青龍鄉15300玉碗鄉12693悅樂鄉20436黃葛鄉18772壽山鄉23459吉利鄉17744天星鄉41029高橋鄉20631木桿鄉241682001年,全縣轄1個鎮、9個鄉、1個民族鄉:翠華鎮、吉利鄉、玉碗鄉木桿鎮、天星鄉、青龍鄉、悅樂鄉、黃葛鄉、壽山鄉、高橋鄉、上高橋回族彝族苗族鄉。2006年,撤銷黃葛鄉,其所轄塘房村委會的唐家營、大園子、獨瓦、馬桑坪4個村民小組和永康、田元、興隆村3個村委會劃歸翠華鎮管轄,所轄塘房村委會的沙坪子、松林、黃泥坳、喜馬溪、岩口、涼水井、營盤、大毛坡、大橋、青坪、羅家灣、梯子坎、老水井、趕山坡、街口、田壩、田方石、丫口、塘房19個村民小組和新寨、太平2個村委會劃歸悅樂鄉管轄,並將悅樂鄉改設為悅樂鎮,鎮政府駐原悅樂鄉政府駐地;撤銷青龍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天星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農田水利

全縣有大小水利工程5007多件,建成高產穩產基本農田8.4萬畝,農田水利化程度為26.9%。甘海、田元農業綜合開發區已建成。

電力交通

到2004年,關河流域已成功開發四級梯級電站,全縣可用電力達到2.37萬千瓦。農戶通電率90.5%。內昆鐵路過境段59·3公里和昭麻二級專線過境段34公里路段已建設完工並投入運營。鄉村公路建設力度加大,境內公路通車裡程1166·6公里。在2002年的基礎上新增公路94·6公里。擁有汽車863輛,機車1861輛。2003年客運量50·66萬人次,貨運量27·48萬噸。

郵電通信

程控電話開通全縣各鄉鎮、村,電話用戶6384戶;建成移動通信基站37個,行動電話用戶近8000戶;開通無線尋呼業務;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279萬元。

城鎮建設

縣城總體規劃修編結束,已建成面積1.3平方公里,綜合集貿市場已經完工,過境路面已經建成,縣城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已完成。縣城內園門街商品房、龍洞小區、扶貧辦小區、農貿市場小區、工商小區等工程建設完工,北門街商品房和翠屏佳園小區正在建設之中。目前共建住房23幢332套。紙廠片區、天星、吉利、玉碗、岔河的小集鎮建設已有詳細規劃。各鄉鎮建成15個初級市場,上高橋鄉牛馬交易市場建設完工並投入使用。

土地資源

全縣總耕地55.28萬畝,其中水田3.42萬畝,旱地51.86萬畝。林地120.01萬畝,園地1.17畝,城鎮村莊工礦用地3.69萬畝,交通用地1.04萬畝,水域占地2.1萬畝,未利用土地75.4萬畝。全縣有水稻土、黃壤、黃棕壤、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6個土類。其中黃壤、黃棕壤占總土地面積的80%以上。

水資源

水資源總量12.6793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資源蘊藏量128.76萬千瓦,理論可開發利用78.09萬千瓦,實際可開發利用46.93萬千瓦,目前僅開發利用2.37萬千瓦,占可開發利用水能的5%左右。

礦產資源

已探明的有18個礦種70多個礦點,其中尚待開發的高品位、高儲量礦產有:金屬鎂礦探明儲量278.57萬噸,遠景儲量1億噸,氧化鎂含量平均21.23%;石灰岩礦探明儲量1062萬噸,遠景儲量大於1億噸,氧化鈣含量大於50%;矽石礦儲量1億噸,二氧化矽含量95.23%至99%,是生產玻璃和矽鐵的好原料;煤炭探明儲量13080萬噸,煤質好,發熱量高。

旅遊資源

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黃連河瀑布群,方圓2平方千米的範圍內瀑布達47個,雄奇的大山下還有神秘的白象溶洞,可謂山、水、林、洞融為一體,奇、秀、幽、雅匯成大觀;神秘的青龍洞風景區集瀑布、溶洞、奇山、峽谷為一體;廣袤的羅漢壩原始森林是旅遊、科考、探險的勝地;長達10餘千米的雲台山峽谷內,有岔河東漢岩墓群和五尺道馬蹄印。遊覽總面積達180平方千米。

生物資源

有上千種植物,優勢樹種22種,珙桐、紅豆杉、香妃竹等珍稀植物7種,藥材133種,動物374種。珙桐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木漆、油桐、杜仲、天麻、蟲草、白臘、獼猴桃等土特名產。

人力源資

全縣勞動力105588人。有專業技術人員3397人,其中高職52人,中職949人,初職2342人。有本科生476人,專科生1943人,中專生2457人。

經濟發展

1950年4月大關解放時,全縣工農業總產值320萬元(按分段不變價計算,下同),其中農業總產值213萬元,工業總產值107萬元;驛道10餘條;郵路7條84公里;長途電話線路1條,話機1部聯接昭通專署;國小25所,在校生634人;初級中學1所,在校生25人;個體中醫58人,藥鋪店堂22個。1978年,全縣生產總值2703萬元,工業總產值554萬元,農業總產值168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92萬元,財政收入221萬元,糧食總產量4.33萬噸,豬牛羊肉產量1900噸,原煤產量1.66萬噸,發電量176萬千瓦時;驛道23條262公里,公路6條184公里;郵路21條1810公里,話機361部,郵電業務總量9.54萬元;國小461所,在校生27542人,中學4所,在校生4873人;醫院12所,病床119張,醫生75人;全縣職工年平均工資496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1萬元。

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4662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23346萬元,第二產業6368萬元,第三產業16907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706萬元;全縣財政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124萬元,支出16037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45萬元;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569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22元。

農業

大關是山區農業縣,解放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2004年糧食總產量達68408萬噸。全縣經濟作物有烤菸、乾果、水果、魔芋、油菜子、甘蔗等;畜禽存欄達462447頭(匹、只),其中生豬存欄149890頭;出欄畜禽395418頭(匹、只),出欄生豬160212頭。另外,縣境內生物資源獨特,有國家珍稀瀕危植物筇竹7136.36公頃,占全世界筇竹資源的主要分布地中國西南地區的43%,是名副其實的“筇竹之鄉”。1915年曾獲巴拿馬國際榮譽獎、2002年獲雲南名茶金獎的翠華貢茶飄香四海,譽滿九州,清代曾為清宮御用貢品,純天然的苦丁茶更是茶中珍品。有天麻、杜仲等名貴中藥材;有珙桐、紅豆杉等珍稀植物;有馬鈴薯等農特產品以及薇菜、刺老苞等山野菜。

工業

2004年,工業總產值8722萬元。工業產品以原煤、發電量、水泥、鐵合金、快餐盒。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原煤16.5萬噸,發電量11374.4萬度,水泥5.63萬噸,鐵合金5000噸,快餐盒2200萬隻,分別增長26.92%、22.42%、33.99%、3.61%和214.29%。

社會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大關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業適用技術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普及力度逐漸加大,科技在經濟成長中的貢獻率顯著提高。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普及了六年義務教育。全縣有國小340所,在校生5345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普通中學13所,在校生12812人;全縣有教職員工2438人。建起教師進修學校和職業學校,成人學歷教育和掃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醫療衛生機構16個,在編衛生技術人員257人,病床187張,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路基本形成。

民眾性文體活動廣泛開展,從1985年開始至1999年結束,編纂出版了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大關縣誌》,1999年至2003年共編纂出版了5部《大關縣年鑑》;2002年編纂出版了《大關縣民主革命鬥爭史料》,2003年編纂出版了《大關縣誌稿校點本》。建起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146座,有線電視台1個,電視覆蓋率85%以上。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村級體制改革工作圓滿完成,選舉產生了76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農村基層人民民眾的民主法制意識進一步增強。教師進修學校等數十個單位分別獲省、地、縣“文明單位”稱號,農村“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創建活動有序開展。推行行政執法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依法治縣力度加大,開展“三五”普法教育,實行政務、廠務、村務、警務公開,民主法制意識逐步深入人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