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地區實驗中學

昭通地區實驗中學原名昭通地區第三中學,創建於1957年秋,當時稱雲南省昭通第三中學。1962 年秋與昭通地區二中合併,共辦學五年,先後招收五個國中班,畢業學生約為1250人。1972 年10月恢復原昭通第三中學,更名為“昭通地區第三中學”。1987年9月1日根據省教育廳批准正式更名為“昭通地區實驗中學”。

昭通地區實驗中學原名昭通地區第三中學,創建於1957年秋,當時稱雲南省昭通第三中學。1962 年秋與昭通地區二中合併,共辦學五年,先後招收五個國中班,畢業學生約為1250人。1972 年10月恢復原昭通第三中學,更名為“昭通地區第三中學”。1987年9月1日根據省教育廳批准正式更名為“昭通地區實驗中學”。
學校位於昭通市城東南的市區中心地帶,文淵街185號。原昭通一中舊校址。這裡是最能牽動昭通人人文情感的地方。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厚重的文化積澱。早在清朝雍正年間:即公元 1730 年、清政府在當時的烏蒙地區實施改土歸流政策,由於統治者的暴政,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雲貴總督鄂爾泰派兵血洗烏蒙土城,使原來繁榮一時的烏蒙土城變為一片廢墟,之後便遷新城於今天的昭通城。取“昭宣通明”之意,故為昭通。在建城的同時便於昭通城東南約 10 公里 的八仙海畔建立“昭陽書院”。不久,昭陽書院搬遷到城內(即現在的昭通市實驗中學所在地)。並更名為“鳳池書院”。這便是昭通最早辦學的地方,又稱“孔廟”或“黌學”。至今學校尚保留有孔廟遺蹟文廟大門、狀元橋,校內古柏森森,綠樹掩映,漢碑晉墓相映成趣,古樸粗獷的石獅、洗硯池、泮池等,無不映證出這裡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澱。書院匯集了當時一大批文人學者,孕育了諸如肖瑞麟、辛聯瑋等眾多才華橫溢的文化名人。他們招徒講學,傳播文化,為那時昭通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民國時期,昭通書香世家出身的張本釗、張本鈞兄弟奉命創辦“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張氏兄弟先後擔任校長。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成為當時全省著名的七所師範學校之一。不久又更名為昭通中學。在這裡又培養出了蜚聲中外的國學大師姜亮夫先生,還有西南師範大學著名 歷史學教授鄧子琴先生。恢復昭通地區三中以後又從這裡走出了 2003 年中國最年青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亞平先生。
原地區三中辦學共15年,畢業76個國中班,畢業生約為4700人,41個高中班,畢業生約為2200人,其中升入大專的學生有301人,升入中專的學生有228人。
自1987 年更名實驗中學以來,我校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不斷擴大辦學規模,採取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諸多辦學措施,使辦學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特別近年以來,隨著新的辦學理念、新的管理措施的實行,競爭機制、激勵機制、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相互滲透,互為補充使我校成為昭通頗具特色的一所二級一等完全中學,並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和好評。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新校址的選址工作基本結束,一所設計規範,布局合理,現代化的實驗中學即將拔地而起,那時我校將迎來大展鴻圖的新時期,必將為昭通教育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