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之日

昭和之日,指由2007年(平成19年)起加入日本國民假期的節日,定為每年的4月29日,即已故裕仁天皇冥誕的日子。昭和是裕仁天皇時代的年號。

簡介

昭和之日,指由2007年(平成19年)起加入日本國民假期的節日,定為每年的4月29日,即已故裕仁天皇冥誕的日子。昭和是裕仁天皇時代的年號。今天(昭和の日)是昭和天皇的生日,在昭和的年代這一天叫做(天皇誕生日),昭和天皇過世,現在的平成天皇繼位之後,這一天就該做(昭和の日),和中國沒有一點關係。
日本國會在2005年5月13日通過:由2007年起,將原訂於該天的綠之日假期改稱為昭和之日,並把綠之日轉移到5月4日。日本政府指昭和之日的目的是“在動盪的日子之後,回顧日本邁向復興的昭和時代,思考國家的將來”。
裕仁是日本在二次大戰時期的天皇,也因此被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過去一直有人反對更名。把綠之日更名為昭和之日的提案,曾經兩次在國會闖關失敗,第三次終於成功。日本新聞通訊社共同社稱,這項更名的舉動,可能會再次引發曾經被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反感。1989年(昭和64年)1月7日,由於昭和天皇駕崩,4月29日不再是天皇誕生日,日本祝日法中天皇誕生日的相關條文有修改的必要。雖然有人希望將該日改以“昭和紀念日”為名的新節日繼續下去,但左派反對,遂將4月29日改訂為“綠之日”。
推進派國會議員把綠之日更名為昭和之日的法律修正案,在2000年的第147回國會(參議院先議)及2002年的第154回國會(衆議院先議)先後闖關失敗,2004年的第159回國會(衆議院先議)提出後終於於2005年的第162回國會通過。

日本恢復“昭和之日”

在日本保守風的吹襲下,停了18年的昭和天皇裕仁誕辰日(4月29日)再次成為日本的法定假日———“昭和之日”。
《產經新聞》認為,“昭和之日”可以抹去日本人一貫來只把昭和當成是罪惡的歷史觀。
它說,蔑視這段歷史只會讓日本人失去信心。“昭和之日”,應當是一個讓日本國民正視驕傲的昭和史,重新拿出信心和勇氣來面對未來的節日。4月29日,在東京八王子的昭和天皇陵墓附近,日本國會議員也主辦了一個紀念大會,以和國民一起挑選“昭和英雄”。

紀念天皇裕仁誕辰 恢復"昭和之日"法定假日

在日本保守風的吹襲下,停了18年的昭和天皇裕仁誕辰日(4月29日),29日再次成為日本的法定假日——“昭和之日”。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在裕仁去世後的1989年,日本國會一度將他的生辰改為代表環保的“綠色之日”。然而,這一改名卻讓一些保守派政客感到反感,一直來都在推動設立“昭和之日”以及建設“昭和紀念館”,以便緬懷死去的昭和天皇。他們所提交的立“昭和之日”法案,終於在2005年通過,並在在昨天開始執行。原有的“綠色之日”,也只好被挪後到5月4日。
“昭和”長達63年之久,背負著兩個不同的歷史:一個是象徵著侵略,動盪的“軍國時代”:另一個,則是在戰後,日本集中於以技術復興的“經濟時代”。29日,日本輿論也以極其複雜的心情,回顧了這一動亂時代。
《朝日新聞》以“光與影”發表社論,說明昭和代表了戰前、戰後不同的兩個階段。它說,這正如裕仁在戰前以及戰後,呈現在日本國民面前的是兩種不同的形態。戰前,他給民眾印象最深的照片是騎著白馬,雄赳赳,氣昂昂的檢閱部隊。可是,到了戰後,他卻經常是一頂帽子,一件白衫,於植樹節到日本各地栽樹。
該報也在上周公開昭和天皇隨從留下的日記,內容再次強調:裕仁在生前反對甲級戰犯被供奉在靖國神社。
另據《讀賣新聞》分析,日本國會內久久無法設立“昭和之日”,也因為日本政界在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問題上無法有一個確定結論,無法對昭和時代作出確定評價。它的復興,顯示日本能夠重現確認它定的歷史意義。
《產經新聞》認為,“昭和之日”可以抹去日本人一貫來只把昭和當成是罪惡的歷史觀。它說,蔑視這段歷史只有會讓日本人失去信心。昭和之日,應當是一個讓日本國民正視驕傲的昭和史,重新拿出信心和勇氣來面對未來的節日。
隨著“昭和之日”的復興,日本社會也開始出現不少讚揚昭和歷史的舉動,如,日本的大分縣、東京地區等都在開工興建“昭和街”;29日,在東京八王子的昭和天皇陵墓附近,日本國會議員也主辦了一個紀念大會,以和國民一起挑選“昭和英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