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傳統典籍]

易經[傳統典籍]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卜筮”利用。

釋義

易經 易經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分為三部,天皇氏時代《連山》、《歸藏》、周代的易書《周易》,(一說分別作於上中下三個時代,一說三本書均作於上古時期),並稱為“三易”。

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簡本)。《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連山》與《歸藏》魏晉之後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經或亡佚,成為中華文化領域裡的千古之謎。

關於“三易”之說。《周禮》“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易》,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六十有四”。就是說,在周朝《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個易由卜官掌控,對國家大事、軍事戰爭、祭祀活動進行預測。

內容

連山

據宋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載,《連山》相傳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連山》和《歸藏》、《周易》並稱為占卜的三易之法。連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為首。《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於《周禮注》稱:“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也”。顧炎武《日知錄‧三易》:“連山,歸藏非易也。而雲易者,後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傳連山至漢初時已失佚,桓譚《新論》云:“山(連山)藏於蘭台”。北宋邵雍認為:“連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為揲,正卦一〇一六,互卦一〇一六,變卦三二五〇一二,以數斷不以辭斷。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說《連山》即《數術略》之《夏龜》。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收有《連山》一卷。

歸藏

《歸藏》是三易之一,《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相傳黃帝作《歸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鉉翁稱:“歸藏之書作於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並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歸藏》,也有人認為是商代的《易經》,魏晉以後已經失傳。《商易》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

一說《歸藏》在漢朝已佚,因為《漢書·藝文志》中沒有著錄,《隋書·經籍志》亦曰:“《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明朝楊慎以為漢代時《歸藏》未失,“《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見桓譚《新論正經》,則後漢時《連山》《歸藏》猶存,未可以《藝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歸藏》隋時尚存,至宋猶有《初經》、《齊母》、《本蓍》三篇,其見於傳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稱為王家台秦簡歸藏,重啟研究《歸藏》的熱潮。有人認為“秦簡《易占》不僅是《歸藏》,更準確一點,應當是《歸藏》易中的《鄭母經》”

周易

《周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也有人直接把《周易》稱為《易經》。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許先潮的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

《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離卦、坎卦、兌卦、巽卦。

挖掘發現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約5000枚竹簡,從初步清理和保護情況看,內容包括《悼亡賦》、《論語》、《易經》、《禮記》、《孝經》、《醫書》、《六博棋譜》等文獻。

誤區

很多人誤以為《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其實是錯誤的,簡單的說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就是從屬關係上的不同,易經包含了周易,照南懷瑾先生的說法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在於:

相傳《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有部分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周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其實易經有三易之說。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