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

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

《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是2009年11月1日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日本)松浦章(MATSUURA Akira) 。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內容簡介:在東亞世界裡,有著一片廣闊的海域,這些名為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海峽的廣闊海域,將東亞各國懸隔開來。在古代,這些國家之間主要依靠船舶相互往來。船舶是海洋地域和國家間接觸以及交流不可或缺一個重要因素。從14世紀到20世紀初葉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里,從事於遠洋航行的船舶主要是中國的帆船。在當時的東亞海域世界裡,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最為先進,其海洋政策也相對寬鬆,這使得中國帆船掌握了東亞世界的制海權,主導了當時的海上交通事業。《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以明清時代的東亞海域世界為研究對象,從中國、日本、朝鮮和琉球等東亞各國眾多的史料出發,對這一世界裡以中國帆船為媒介的文化交流情況作了考察、論述,指出這種以跨越海洋為條件的文化交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東亞航海史上的一筆重要財富。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松浦章(MATSUURA Akira) 譯者:鄭潔西 等 叢書主編:劉東

松浦章(MATSUURA Akira),1947年生。關西大學文學博士。現職為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所長,關西大學亞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2005年8月~),中國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特約研究員(2008年8月~)。至今出版著作共22部。

目錄

序論 從海洋史的角度看前近代東亞海域間的交流

一、前言

二、東亞海洋史的研究成果

三、從東亞海洋史的角度研究海洋史史料的可能性

四、結語

第一編 明代的海外交流

第一章 鄭和下西洋的隨員

一、前言

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武職選簿

三、天啟《海鹽縣圖經》中的鄭和下西洋史料

四、結語

第二章 明代的海外各國通事

一、前言

二、明代的譯官

三、明代的海外各國通事

四、結語

第三章 嘉靖十三年的朝鮮使者在北京所遇到的琉球使者

一、前言

二、嘉靖十三年入京的朝鮮使者日記中所見的琉球使者

三、嘉靖十三年入京的琉球使者

四、結語

第四章 萬曆四十五年暹羅國遣明使——明代朝貢形態述論

一、前言

二、明代暹羅國的朝貢

三、萬曆四十五年暹羅國遣明使

四、結語

第二編 明末清初的海外交流

第一章 明末袁崇煥與朝鮮使者

一、前言

二、朝鮮朝貢路線的變化

三、袁崇煥與朝鮮使者

四、結語

第二章 天啟年間毛文龍占據海島及其經濟基礎

一、前言

二、毛文龍占據椴島

三、毛文龍和椴島(平島、皮島)

四、結語

第三章 明末清國中國商船帶到日本的海外政治情報

第四章 滿文檔案和清代日中貿易

一、前言

二、順治九年都統葛達渾的奏摺

三、道光七年浙江巡撫劉彬士的奏摺

四、結語

第三編 清代東亞各國的相互認識

第一章 日本江戶時代的清人畫像資料

一、前言

二、書籍和長崎版畫中所見清人畫像

三、江戶時代漂著唐船的清人畫像資料

四、結語

第二章 清代琉球使者所見到的北京

一、前言

二、《琉客談記》的成書時代

三、琉球進貢使前往北京途中的情況

四、琉球使者所見到的北京

五、結語

第三章 清代沿海商船船員所見到的日本——以中國沿海帆船的漂流記錄為中心

一、前言

二、文政五年漂流到薩摩的中國商船

三、漂流到日本的江南沿海商船源泰號

四、江南商船源泰號船員所見到的日本

五、結語

第四章 朝鮮使者獲取的台灣、琉球情報

一、前言

二、康熙二十年的朝鮮使者和琉球使者

三、朝鮮使者獲取的台灣、琉球情報

四、結語

第四編 清代中國情報之傳播海外

第一章 康熙年間武昌兵變在日本的傳聞

一、前言

二、傳遞武昌兵變訊息的中國商船

三、武昌兵變的傳聞內容

四、結語

第二章 乾隆年間山東王倫起義在日本的傳聞

一、前言

二、安永五年來舶風說記

三、乾隆三十九年山東王倫起義

四、結語

第三章 道光十一年湖南趙金龍叛亂在日本的傳聞

一、前言

二、天保三年的“通事留書”

三、道光十二年湖南趙金龍之亂

四、結語

第四章 《遐邇貫珍》中所見的近代東亞世界

一、前言

二、《遐邇貫珍》中“近日雜報”所見的近代東亞世界之新聞21。

三、《遐邇貫珍》中所描述的近代東亞世界

四、結語

第五編 清代海外華人與華商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海外移民

一、前言

二、飄洋過海的華人們

三、飄洋過海往新天地邁進——清代帆船與海外移民

四、結語

第二章 來日清人與日中文化交流

一、前言

二、江戶時代赴長崎的儒士、醫師與畫工

三、來日清人與日中文化交流

四、結語

第三章 清末民初福建的海外移民

一、前言

二、福建相關的領事報告

三、福建省海外移民的狀況

四、結語

第四章 辛亥革命與神戶華商

一、前言

二、清末中國人的來日日記中所見之神戶華商

三、辛亥革命新聞與神戶華商

四、結語

後記

序言

在東亞世界裡,有著一片廣闊的海域,這些名為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海峽的廣闊海域,將東亞各國懸隔開來。在古代,這些國家之間主要依靠船舶相互往來。倘若沒有航行海上的船舶,這些地域、國家之間的接觸就無法實現。船舶是海洋地域和國家間的接觸以及交流所不可或缺一個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從14世紀到20世紀初葉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里,被用於遠洋航行的船舶主要是帆船。但是,各個國家因為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和海洋政策各不相同,彼此在航海上的情況也千差萬別。在當時的東亞海域世界裡,中國的帆船在造船和航海技術上最為先進,海洋政策相對寬鬆,完全掌握了東亞世界的制海權,主導了當時的海上交通,在東亞世界的航海活動上獨占鰲頭。也正因為如此,本書在各個篇章中所涉及到的文化交流,多是以中國帆船作為媒介的文化交流。

以東亞海域世界為研究對象的海外交流研究,中華帝國及其周邊國家的朝貢問題無疑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課題。但是,本書有意撇開這箇中心話題,從眾多的史料出發,著重研究與明清時代的朝貢問題並不直接相關的東亞海域世界裡的其他交流問題。本書試圖探明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各國直接的文化交流樣態。

後記

構成本書的諸篇論文,主要是對1986年以來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各個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中文論文的一個匯總。

記得20多年前的1986年,在大連召開的“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筆者作為一名日本學者,首次在中國大陸以個人的名義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這之後,筆者幾乎每年都會應邀來中國參加學術研討會。如第二編第一章“明末袁崇煥與朝鮮使者”,便是1988年8月在遼寧省興城市召開的“國家袁崇煥學術討論會”上發表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本書是承蒙中國歷史學界20餘年厚愛的一個結晶。

能將這些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發表的部分學術成果彙編整理成書得以與讀者見面,要感謝浙江工商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院院長王寶平教授的鼎力推薦;王教授的舊日高徒、現在在門下攻讀博士學位的鄭潔西同學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很多實質性的工作;江蘇人民出版社為本書提供了出版機會,謹在此一併表示由衷的感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