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已逝

明日已逝

《明日已逝》是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 李查德 / Lee Child。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人肉炸彈總是很容易就能被人認出來。他們身上通常總有些顯而易見的特徵。而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因為他們總是表現得有些過於緊張。據稱,他們通常都是首次作案。

有十二條特徵能直接把他們認出來。所有在執法部門工作過的人都會將它們銘記於心。

紐約市區。凌晨兩點的捷運車廂里。傑克·李奇正在研究著他的同車乘客們。有四個人都很正常,但第五個人則很有問題。

列車在中央車站那站被拉下了緊急剎車。李奇會被卷進這場意外么?他能活下來么?都是他的錯?接下來是否會引出其它幾起命案呢——他能保住自己那條小命么?

作者簡介

李查德(Lee Child)1954年出生於英國,與《魔戒》的作者托爾金讀同一所高中。從法學院畢業後,他做了十八年的節目主持人和製作人,年屆不惑之時忽然失業,酷愛文學的他花六塊美金買來紙筆,寫下“浪子神探”傑克·李奇系列的第一部,結果一出版即登上英國《泰晤士報》暢銷排行榜,更在美國勇奪推理小說最高殊榮之一安東尼獎桂冠。

此後他以一年一本的速度推出續集,每每出版必定征服大西洋兩岸各大暢銷排行榜,更風靡了各個國家,“浪子神探”系列迄今已出版十五部,全球累計銷量超過三千七百萬冊。

編輯推薦

世界之都紐約,它是一個讓人夢想成真的神奇土地,它也是億萬富賈的居所;它是時尚界的聚集地,也是名流的大會所,當然,本·拉登也會被它吸引,基地組織也選擇在這個地方大施拳腳。這次的事件,跟恐怖組織掛鈎,李奇一如既往,本色出演:入微的觀察,縝密的思維,迅速的行動,精彩的肉搏……有時是個紳士,有時是個特工,而有時又變身為一個英勇的決鬥士。

媒體推薦

傑克•李奇的魅力無人能敵。

——《觀察者》

傑克是克萊恩特•伊斯特伍德、梅爾•吉布森還有布魯斯•威廉士這三個人的合體,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超人。

——《愛爾蘭時報》

傑克•李奇身上有著約翰•韋恩的剛毅、傑克•鮑爾的身手、約翰•蘭博的野外生存能力以及德爾蒂•亨利的冷酷。

——《星期天泰晤士報》

硬漢傑克•李奇像阿諾德•施瓦辛格一樣,一舉搗毀了壞人的老巢……他是女孩子們最理想的那一款猛男。

——《時代周刊》

他是個硬漢,但形象也不賴。他是男性與女性心目中共同的偶像……魅力無人能敵。

——《鏡報》

他是為了攻堅化難、懲惡揚善、伸張正義而存在的,讓那些惡人們都見鬼去吧……與其看那些風花雪月的東西,不如來認識一下他吧。

——《格言》

一位的傑出的非典型性英雄人物……聰明且富有男子氣概,還有大力水手般的強壯臂膀喔!

——《獨立報》

李奇是那種既能讓男性讀者欽佩,又能俘獲女性讀者芳心的角色……可以說是當代最讓人仰慕的英雄人物之一了。

——《每日郵報》

他是最經久不衰的英雄人物形象之一。身強體壯、獨來獨往、富有正義感且人格高尚。

——《格拉斯哥先驅報》

李奇獨來獨往的習性和直率的性格,還有他可以稱得上是原始又簡單的生活確實讓我們這些人神往,但他如何只是進食一點薄煎餅、烤肉和咖啡還能保持那么充沛的精力,這也確實仍是個難解之謎。

——《衛報》

他總能搞定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你只管扮演一位驚聲尖叫的角色就夠了,“你碰到的可是傑克•李奇啊,他會把你當成早點直接吃進肚子的!”他真的會那樣乾的,而那也正是吸引我們追看他的故事的原因。

——《洛杉磯時報》

李奇是雷蒙德•錢德勒那本《馬洛》中主角的後代,除了稍強壯了一點之外,他簡直稱得上是二十一世紀的一位騎士。

——《明星論壇報》

李奇總能牢牢吸引到那些小孩的目光……儘管提到了太多的肢體激烈碰撞,但到底是讓人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城市消費導刊》

所有傑克•李奇的冒險故事都帥呆了。

——史蒂芬•金

當代小說中一位讓人難以忘懷的真正的硬漢。

——傑夫立•杜夫

序言

[導讀]

獨行俠”之紐約時刻

文/天蠍小豬

紐約的一個神秘特點就是有本事派發這類曖昧的禮品。它可以摧毀一個人,也可以成全他,很大程度上就看運氣……結果,不論你身在紐約何處,都免不了與偉大時代、輝煌事功、奇人、奇事、奇聞發生感應……這座城市,在它漫長的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毀滅的可能。只需一小隊形同人字雁群的飛機,立即就能終結曼哈頓的狂想,讓它的塔樓燃起大火,摧毀橋樑,將地下通道變成毒氣室,將幾百萬人化為灰燼……城市的所有居民都須面對湮滅無存這一頑固的事實,而這一事實在紐約表現得更為集中,因為紐約本身就是集中的,還因為,所有目標中,紐約在某種程度上顯然最受矚目。在可能發動襲擊的狂人的頭腦中,紐約無疑有著持久的、不可抵擋的誘惑力。

——E.B.懷特《這就是紐約》

在所有講述紐約的文字中,上述這段內容興許是最最知名的。儘管它寫於半個多世紀前的1948年,但懷特先生對紐約這座大都市的認識,仿佛智者過眼千年後的經驗之談,從不曾被紐約人、美國人乃至全世界的人們遺忘,這也使得後人筆下的紐約無不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懷特印記”,即便是專寫美式動作探案故事的英國小說家李查德(Lee Child,1954~ )亦不例外。以其筆下的推理暢銷書“獨行俠偵探”傑克•李奇(Jack Reacher)系列而聞名於世的李查德,將他所理解的紐約反映在了李奇探案的第十三作《明日已逝》(Gone Tomorrow)里,致令“紐約氣質”成為本書十分鮮明的一個標籤。

自1997年發表的首作《地獄藍調》(Killing Floor)開始,整個李奇系列就延續著這樣一個寫作特點,即故事背景往往是村鎮與都市交錯進行。比如《地獄藍調》和之後的《至死方休》(Die

Trying,1998)主要場景設定在某個偏遠小鎮,而第三作《一觸即發》(Tripwire,1999)和第四作《索命訪客》(The Visitor,2000)則回到城市中進行敘述。當然,這種“交錯”並非固定的“兩兩相隔”,隔度為何但憑作者所好,只是同一形態通常不超過兩部作品即予變更,例如第五作《暗夜回聲》(Echo Burning,2001)是以德克薩斯州的邊境小鎮“回聲”為舞台,再後面的第六

作《模擬刺客》(Without Fail,2002)則馬上殺回城市、搜尋刺客,第七作《無間任務》(Persuader,2003)、第十一作《厄運連鎖》(Bad Luck and Trouble,2007)、第十二作《一無所有》(Nothing To Lose,2008)則復歸“村鎮型”模式,而第八作《雙面敵人》(The Enemy,2004)、第九作《完美嫌犯》(One Shot,2005)、第十作《假面人質》(The Hard Way,2006)明顯是“都市型”的冷硬小說。“村鎮型”與“都市型”本身所具備的場景小、大之別,為李查德的作品帶來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敘事風格,即所謂的“封閉型”和“開放型”。前者的劇情主要在一個相對密閉的較小空間中展開,故事的緊張感大多歸因於這種壓抑排外的環境;而後者的情節則完全在不同區域、都市、國度之間鋪陳,閱讀中多半會流瀉出一種大開大闔的氣魄,劇情的曲折和緊湊程度常常以精確到秒的時間來呈現。在推理小說中,這兩種大異其趣的文風範型,不管在流派體系層面還是在藝術特色層面,都有其經典意義,本格派與社會派之爭、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寫法差異、詭計流與動機流的孰優孰劣等等重要議題,皆可以從這裡鋪述開去。由於篇幅所限,這部分內容此處暫且略過不提。

如上所示,《明日已逝》自然是李奇系列中“都市型+開放型”的代表作。故事以傑克•李奇(“我”)乘坐捷運這一現代都市的標識,並對其他乘客進行觀察開頭,隨後發生在他面前的一起自殺事件將劇情帶入令人驚懼的犯罪深淵。儘管屬於同一形態,但與《一觸即發》《雙面敵人》等前作所不同的是,此番李奇查案並沒有在多個城市、國家間不停奔波,而是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裡要么步行、要么通過捷運、計程車等交通工具,遊蕩在紐約城的街頭巷尾,穿梭於酒店、五金店、圖書館、咖啡館等商鋪之間,活動範圍比以往要“侷促”了很多(只偶爾去了華盛頓等周邊地域)。

“凌晨兩點的紐約,我坐在從萊剋星頓大街去往上城的6號捷運上……車裡人一多,車廂就顯得又小又擠。而人一少呢,車廂又會顯得過於空曠,使人頓生出一種孤獨感。夜晚的車燈也會顯得尤其溫暖明亮,即使這燈光明明與白天照出來的是同一束……從側面看,他們都坐得相距甚遠。個個眼神茫然,三個靠左坐著,兩個靠右。”從作品的第一章起,作者便以李奇之眼開啟了一次李查德式的“紐約城體驗之旅”,在深入觀察整座都市的各個細節時,翻檢隱匿其後的致死殺意。

因此,本書展現出了李奇作品中較為罕見的“紐約氣質”(此前的故事對紐約雖有著墨卻從未如此集中過,該書於2009年4月在美國首版時即以紐約捷運為封面背景),經由主人公的移步換景,為讀者呈上了一幅時而孤獨、時而擁擠、時而冷漠、時而熱忱、時而喧囂、時而靜謐的紐約浮世繪卷,演繹了一出扣人心弦、驚魂奪魄的現代都市英雄劇。雖然早在上世紀60年代,約翰•麥克唐納(John D. MacDonald,1916~1986)就已開創了所謂的“美式遊俠探案小說”,其筆下的私探崔維斯•麥基開著遊艇彷徨於美國長長的海岸線、屢破奇案,但真正意義上的“都市遊俠推理小說”屈指可數,直到李查德糅合冷硬小說、間諜小說、軍事小說、警察程式小說、黑色犯罪小說諸流派特色而創作出擁有更多動作色彩、槍戰場景的李奇系列方成大氣候。此外,《明日已逝》等“都市型+開放型”作品還採用了大量寫實感十足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以紐約為代表的大城市的點、線、面(小到磚石門窗,大到樓廈街區),加上以主角視點所帶出的身臨其境的現場效應(比如打鬥、槍擊動作的分鏡處理),使得小說還原“真實”的色調濃郁細膩,極富臨場感,這也是李查德作品的一大魅力。

由於本書不是作者首次觸及反恐題材,在情節設定方面幾乎沒有顯出什麼不合理來,而其中有關美蘇冷戰、911事件和本•拉登的描述,則多少有些向懷特先生致敬的況味吧。反正在紐約“免不了與偉大時代、輝煌事功、奇人、奇事、奇聞發生感應”,就算真的發生李奇所經歷過的種種事件,倒也不必大驚小怪。

明日已逝,端看今時。且翻開下一頁,去領略和享受傑克•李奇的“紐約時刻”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