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查表

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S.哈撒韋和神經精神病教授J.C.麥金利共同制訂的一種自我報告形式的個性調查工具。簡稱MMPI。

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查表

MMPI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是上世紀40年代初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哈撒韋(S·R·Hathaway)和麥金利(J·C·Mckinley)編制的。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地區把它譯成本民族的文字,廣泛套用於人類學及醫學的研究。我國對MMPI進行了研究和修訂,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已形成了一個中國版本和常模。
本測驗對每個受試者的個性特點提供的客觀評價,是臨床醫師與心理學工作所關注的。在選擇測查表的每個問題時哈撒韋與麥金利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工作。首先由大量病史、早期出版的個性量表及醫生筆記中選出了550個題目。然後對正常與異常受試進行測驗。通過重複測驗,交叉測驗,以驗證每個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在臨床實踐中反覆驗證、修訂最後確定為以下13個最表(其中包括10個臨床最表,3個效度量表)。

正文

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S.哈撒韋和神經精神病教授J.C.麥金利共同制訂的一種自我報告形式的個性調查工具。簡稱MMPI。1939年,哈撒韋和麥金利試圖利用經驗法制定一套能夠協助精神病醫生進行客觀診斷的工具。他們參考了多種個性量表、臨床報告、病歷、醫生談話的筆記及患者的日記,從中選出1000個有關的項目,在正常人與患者中反覆試用,不斷篩選,從中確定了504個項目構成此表,並於1943年作為一項心理測驗方法正式出版。1946~1951年,該調查表的制定者又將項目增為550個,加上重複的16個項目共566個,成為MMPI最初的分組式。1966年,他們又將此表題目順序重新排列,把常用量表的項目集中於前399項,使之既便於計分,又不影響其可靠性。這種經過改編的調查表稱為R式表。
使用此表測查的方式有卡片式和手冊式兩種。手冊式較為簡便,使用較多。它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每一項目在答卷上作出“是”、“否”或“不能肯定”的回答,再按被試的回答分別在14個量表(前4個是效度量表、後10個是臨床量表)上得出不同的分數,最後形成被試個人特有的剖析圖。
根據該調查表制定者最初的構想,臨床量表的劃分是為了能在各種患者身上得到相應的高分。然而,在實踐中這個目的未能完全達到,這是由於臨床上已確診的病人在幾個量表上所顯示的分數往往有所提高。因此,後來又有人提出用兩點編碼來研究兩個量表分數提高時的行為與診斷的關係。儘管如此,近年來此調查表仍在廣泛使用。已譯成多種文字。它不僅用於精神病診斷,對其他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也有作用。很多心理學家還以此表測量正常人的某些個性特點。從1979年起,中國心理學家及精神病醫生也開始對此表進行了研究與試用。
參考書目
J.N.Butcher and P. Panchcri,A Handbook of Cross National MMPI Research,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1976.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