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原縣城

明太原縣城

明太原縣城,也稱古太原縣城(今晉源街道辦事處所在地),是坐落在晉陽古城遺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縣城。它傳承了2500多年晉陽古城文脈,是晉陽古城的延續。它沿用了晉陽古城城池鳳翔余的建築格局,俗稱鳳凰城。它依託龍山,展示著古晉陽龍鳳呈祥之靈氣,處處體現著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和合交融,保持了漢唐文化與傳統的地域民俗文化,是一座依山傍水、設施完備的城池。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明太原縣城明太原縣城
在“龍城”之外,太原也曾以“鳳城”著稱,李隆其在《過晉陽宮》中寫道:“並邑龍斯躍,城池鳳翔余。”鳳城,即為晉陽古城。“從春秋末至宋初,晉陽數次成為王朝都城,在唐朝時是與京都西安、東都洛陽齊名的北都。晉陽城一度曾是北方繁華的大都會。”晉陽文化民間研究會會長姚富生,多年來從事晉陽文化研究,掌握著很多相關的權威資料。
光義滅北漢後,火焚水淹,晉陽城內,部分百姓被迫遷往唐明鎮,也就是今天太原城市所在地,為太原府城。還有部分百姓往東南遷移,別置平晉縣。三百餘年後,平晉城被毀,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又在晉陽古城的廢墟上興建了新城,就是今天所要復興的明太原縣城。
明太原縣城規模雖不及晉陽古城的二十分之一,是晉陽城毀後的建築,但其古老的建築遺存和濃郁的風俗民情,與晉陽古城一脈相承。姚富生告訴記者,在明太原縣城,南原有紀念春秋末期堅守晉陽城的趙襄子廟(已毀),城西有紀念晉陽名宦尹鐸的尹公祠(遺址存),南關及周圍村莊有紀念漢文帝劉恆的九座龍天廟,北城門內額匾“德化”則是漢文帝“以德化民”的縮寫。建築在晉陽古城遺址上的明太原縣城,繼承了晉陽古城的文化積澱,它與晉陽古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是晉陽文化的延續。

啟動修復

從2012年開始,明太原縣城開始進行修復,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標誌性建築及歷史建築片區的整治及縣城內重要建築群落的恢復。保護建設項目總面積118萬平方米,核心保護範圍面積約34.47萬平方米。
2015年3月26日,晉源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力爭完成城牆修繕等續建工程,啟動並完成縣衙等新建工程,力爭啟動安置區回遷工作。
有了城牆,下一步是對城內兩個片區的集中改造,分別為:西南片區和北后街、東橫街片區。西南片區,主要以倉巷為主,裡面有財神廟、基督教堂、道台府等建築。北后街、東橫街片區,包括文廟縣衙察院等,還有一些民居。同時,街道恢復也將相繼展開。

地理位置

古太原縣城位於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辦所在地,距市中心20公里,它是建立在晉陽古城遺址之上的明、清時期的太原縣舊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