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城寺美岱召

明代城寺美岱召

美岱召,因麥達力活佛在此坐床的緣故而得名,始建於明代中期,是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被明朝封為順義王的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孫阿拉坦汗,統領蒙古土默特部居住的古城寺廟。1606年稱靈覺寺,清乾隆曾賜名壽靈寺。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築史、美術史上都有重要的價值,反映著蒙漢和好、民族團結的歷史對今天來說,更有其深遠的意義。

簡介

在包頭市土右旗薩拉齊鎮東25公里處,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點,這就是著名的塞外明代“城寺”―――美岱召。

人文歷史

美岱召始建於明代中期,是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被明朝封為順義王的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孫阿拉坦汗,統領蒙古土默特部居住的古城寺廟。1606年稱靈覺寺,清乾隆曾賜名壽靈寺。美岱召的得名是因為麥達力活佛在此坐床的緣故。萬曆十一年(1583年),西藏僧界特派麥達力活佛來蒙古掌教,因麥達力活佛曾在靈覺寺坐床並為彌勒佛像主持開光儀式,人們便俗稱靈覺寺為麥達力召即美岱召。美岱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時的一個重要弘法中心,它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築史、美術史上都有重要的價值。
美岱召是一座城堡、寺廟和邸宅功能兼具的建築。總體平面布局為不規則的正方形,四周築有高厚的城牆,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正門(南門)為城門,城牆四角築有重檐角樓。召內殿宇樓閣富麗堂皇、雄偉壯觀。進入城門,迎面就是大雄寶殿,殿前的兩棵粗壯茂密的明代古松,顯得蒼然靜穆。大雄寶殿為三間重檐歇山頂兩層樓,南廳經堂、北廳佛殿勾連一體,縱深43.7米,橫寬23.2米,是該寺最為宏偉的建築。殿內20多米高的金柱一貫到頂,柱上用瀝粉貼金繪製的五爪盤龍栩栩如生。殿內原有一座3米高復缽式檀香木塔,上綴珠寶,塔下有地宮,藏有男女髮辮、骨灰、腰刀、頭飾、靴帽、盔甲等文物,可惜文革中被拆毀。西側為乃春廟與佛爺府。大雄寶殿的北部還有觀音廟、琉璃殿、八角廟、萬佛殿和達賴廟等不同風格的建築。
殿內壁畫是美岱召的一大特色。現存壁畫1650平方米,形象地描繪了明朝時期蒙古金國政治、宗教發展狀況,被譽為壁畫博物館。大雄寶殿內四周壁畫從腰線部分一直到天花板,場面宏大,構圖豐滿,需仰視方能盡觀。北壁正中繪有釋迦牟尼巨像,背景繪有釋迦牟尼的佛傳故事畫,如太子游四門、剃髮出家、降伏魔女、得道成佛等,造型準確生動,富有人間情趣。下壁為四天王及伏虎羅漢、布袋和尚。東壁畫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成道故事畫,下壁是瑪哈嘎拉和巧爾吉金剛以及巴拉登・哈蒙等多位喇嘛教中的護法神,造型詭怪誇張,線條奔放生動。
引人注目的是西壁下方的一組蒙古族供養人群像。他們均身著明清時期的蒙古服飾,手中持念珠等宗教器物,表情謙恭,一心禮佛。這些壁畫上的蒙古服飾很多都可在明肖大亨所著的《夷俗記》中找到依據。是研究明清蒙古史及民俗、服飾的寶貴資料。
在大雄寶殿東部有座二重檐歇山式建築,這就是“太后廟”。太后廟中曾供奉儲藏三娘子骨灰。在殿內明代繪製的壁畫畫面上蒙古服飾的人物像中,有傳為阿拉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畫像,為內蒙古召廟壁畫中獨有的一處。三娘子在歷史上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她是明朝時蒙古可汗阿拉坦汗的第三妻,長期以來,她的手裡握有土默特蒙古部落三分之一的兵權。由於她智勇兼備,才貌超群,深受阿拉坦汗的信任,並採納了她與中原友好往來的主張。阿拉坦汗死後,她又執行了繼續與明朝友好往來的政策,維繫了土默特部與明朝和睦相處40多年的安定局面。
美岱召這一古建築群,不僅在建築布局、造型以及建築藝術等內容上,有著重要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蒙漢和好、民族團結的歷史對今天來說,更有其深遠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