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統志

《明一統志》,原名《大明一統志》,李賢、彭時等奉敕修撰,明代官修地理總志。景泰五年(1454年),代宗“命少保兼太子太傅 、戶部尚書陳循等率其屬纂修天下地理志”,復遣進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國各地採錄事跡,又督令各地纂修志書呈進。 《明一統志》共九十卷,首京師,次南京,然後以十三布政使司分區,詳述各府州建置沿革、郡名、形勝、風俗、山川、土產、公署、學校、書院、宮室、關梁、寺觀、祠廟、陵墓、古蹟、名宦、流寓、人物、古蹟、列女、仙釋等,末兩卷附“外夷”,並繪有全國總圖和各布政使司分圖。

古籍簡介

《明一統志》,原名《大明一統志》,李賢、彭時等奉敕修撰,明代官修地理總志。 李賢(1408-1466),字原德,河南鄧縣人,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彭時(1416-1475),字純道,江西安福人,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詔修《天下郡縣誌》,未成。景泰五年(1454年),代宗“命少保兼太子太傅 、戶部尚書陳循等率其屬纂修天下地理志”,復遣進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國各地採錄事跡,又督令各地纂修志書呈進。歷二年成《寰宇通志》一百一十九卷。英宗復辟,以《寰宇通志》“繁簡失宜,去取未當”,於天順二年(1458年)命李賢、彭時等人“折衷群書,務臻精要”,進行刪補修改。天順五年書成,英宗親撰序文,賜名《大明一統志》刊行。 《明一統志》共九十卷,首京師,次南京,然後以十三布政使司分區,詳述各府州建置沿革、郡名、形勝、風俗、山川、土產、公署、學校、書院、宮室、關梁、寺觀、祠廟、陵墓、古蹟、名宦、流寓、人物、古蹟、列女、仙釋等,末兩卷附“外夷”,並繪有全國總圖和各布政使司分圖。 該書條次井然,富而不臃,在元明清三代一統志中,篇幅最少。該書強調大一統的政治理念,在體例上對後世方誌多有影響。但書中所述古事,錯誤較多,為學者所病。

四庫提要記載

《明一統志》·九十卷(內府藏本)

明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李賢等奉敕撰。案沈文《聖君初政志》,稱洪武三年命儒臣魏俊等六人編類天下郡縣地理形勢,為《大明志》,今其書不傳。後成祖采天下郡縣圖經,命儒臣纂輯為一書,亦未及成而中輟。至英宗復辟後,乃命賢等重編。天順五年四月,書成奏進,賜名《大明一統志》。御製序文冠其首,鋟版頒行。考輿志之書出自官撰者,自唐《元和郡縣誌》、宋《元豐九域志》外,惟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統志》最稱繁博。國史《經籍志》載其目,共為一十卷,今已散佚無傳。雖《永樂大典》各韻中頗見其文,而割裂叢碎,又多漏脫,不復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獻書內,尚存原刊本二卷,頗可以考見其體制。知明代修是書時,其義例一仍《元志》之舊,故書名亦沿用之。其時纂修諸臣,既不出一手,舛訛牴牾,疏謬尤甚。如以唐臨泃為漢縣;遼無章宗,而以為陵在三河;金宣宗葬大梁,而以為陵在房山;以漢濟北王興居為東漢名宦;以箕子所封之朝鮮為在永平境內。俱乖迕不合,極為顧炎武《日知錄》所譏。至所摘王安石《處州學記》地“最曠大山長谷荒”之語,則並句讀而不通矣。此本內多及嘉靖、隆慶時所建置,蓋後人已有所續入,亦不盡出天順之舊。我國家辨方定位,首重輿圖。《大清一統志》近復奉詔重修,起例發凡,彌臻盡善。此書之舛略,本無可采。特是職方圖籍,為有國之常經,歷朝俱有成編,不容至明而獨闕。故仍錄存,以備一代之掌故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