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卡若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發現於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夏,對遺址進行了正式發掘,揭露面積230平方米。一九七九年,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揭露面積1570平方米。兩次共發掘面積1800平方米。遺址原始面積約1萬平方米,除早期被破壞著外,其主要部分已全部揭露。卡若文化是西藏高原上新石器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卡若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詳實的資料。說明從河煌南下的氏羌系統的人僅僅構成西藏先民的一部分,而已是後來加入融合的一部分。

名稱

昌都卡若遺址

簡介

發現於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夏,對遺址進行了正式發掘,揭露面積230平方米。一九七九年,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揭露面積1570平方米。兩次共發掘面積1800平方米。遺址原始面積約1萬平方米,除早期被破壞著外,其主要部分已全部揭露。
卡若遺址位於西藏昌都以南12公里,在瀾滄江以西卡若附近的三角形二級台地上,海拔高度3 100米。是中國已發掘的海拔最高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兩次發掘共獲房屋遺址28座,石工具7 968件,骨工具366件,陶片2萬餘件,裝飾品50件,以及粟米、動物骨骸等。
卡著遺址經放射性碳素鑑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首先在生產工具方面,遺址呈現出新石器時代的全部特徵,但卻仍然是打制石器、細石器、磨製石器並存,巨以打制石器占大多數。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質均為夾砂陶、手制。紋飾以刻畫紋、錐刺紋和附加堆紋為主。器形以罐、盆、碗為基本組合,均為小平底器。再次,在建築方面,大量採用石塊作為原料,如石牆房屋、石砌道路、國石台、石圍圈等。
卡若遺址的這些特徵表明,卡若文化是西藏高原上新石器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過去在定回縣蘇熱、申扎縣盧令、日上縣扎布、普蘭縣霍爾等地發現的舊石器,在那曲、申扎、雙湖、班戈、聶拉木、日土等地發現的細石器,在林芝、墨脫以及在拉薩、札達、乃東、小恩達等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都與昌都卡若文化有相似之處,似乎具有某些聯繫,或者說受到卡若文化的某些影響。
卡若文化並非西藏高原一種孤立發展的原始文化,而是與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原始文化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在東面的雅礱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黃土堆積中發現一些打制石器,在北面的甘肅、青海境記憶體在著距今四、五千年之間的馬家窯、半山馬廠等文化。卡苦與這相鄰的兩地區之間似乎有著密切的古代文化交流。在打制石器方面,卡著文化的盤狀敲砸器見於甘肅四壩灘、永靖大河莊和酒泉下河青馬廠類型遺址。切割器見於蘭州附近的羅漢堂、齊家坪等馬家窯文化遺址。細石器和磨製石器也同樣見於黃河上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至於卡若文化早期的圓形和方形半地穴房屋、處理過的紅燒土牆壁和居住面則屬於甘肅、青海等地馬家窯文化傳統和居住形式。卡若遺址發現的粟米,屬於黃河流域的傳統農作物,耐乾旱,南方較少種植。卡若文化的粟米,很可能就是從馬家李文化傳播面來。
卡若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詳實的資料。說明從河煌南下的氏羌系統的人僅僅構成西藏先民的一部分,而已是後來加入融合的一部分。實際上,早在舊石器時代,西藏就有原始人居住。卡若遺址發掘的資料說明,西藏高原自古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開拓這片廣闊的土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