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真慶觀古建築群

昆明真慶觀古建築群,是昆明市區現存占地面積最大(占地32畝)、保存元明清三代建築風格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築群。

昆明真慶觀古建築群,由紫微殿、老君殿、都雷府、火神廟、鹽隆祠等殿宇組成。是昆明市區現存占地面積最大(占地32畝)、保存元明清三代建築風格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築群。
真慶觀始建於元代,最初稱真武祠,內供真武大帝及龜蛇二將。明代著名道士劉淵然(號長春真人),因秉性剛直,忤逆權貴,被貶謫雲南時即在觀內居住。明洪熙初年(約公元1425年),劉淵然奉明仁宗詔征回京,受封“兼領天下道教”,遂將真武祠改為真慶觀。劉淵然的弟子蔣日和也被加封為“明顯道弘教法師”,做了真慶觀的住持。明正統年間,蔣日和“募材鳩工”,主持了真慶觀的重建和擴建工程,使其規模遠遠超過了元代的真武祠,成為接受詔命使節往來昆明時的休憩之所。後來清代曾對真慶觀進行多次修葺,仍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
2003年反映元明清三代建築風格的真慶觀古建築群和新建的真慶林蔭廣場、櫻花廣場,重建的元代白塔落成,成為昆明人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真慶觀主體建築,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等建築物構成。三殿坐北朝南,建在同一軸線上。山門面闊12米,飛檐沖天,古樸典雅。推開兩扇朱漆金釘大門,步入前殿天井,花木扶疏,東西兩側的迴廊,把前殿與紫微殿連線起來。宏麗的紫微殿,占地面積320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土木結構建築,單檐歇山頂,金黃色琉璃瓦頂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正脊中立寶頂,戧脊飾以走獸。殿內四角斗拱粗大疏朗,中頂為細木雕花藻井,美倫美奐,藻井內恢復了原來彩繪之道教八卦太極圖。殿內正中供奉紫微大帝(紫微即太陽之意)。殿門上鏤刻有龍鳳呈祥、鹿鶴長春圖,刻工精細,形象生動。紫微殿後的老君殿,占地320平方米,面闊五間,建築在石砌平台上,石拱圍護,氣象莊嚴,兩側建有對稱的東西廂房,仍保留了元代建築風格。紫微殿東側的都雷府,是真慶觀道教附屬建築,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都雷府大門,單檐斗拱承載,四角翹起。大門內有一小巧玲瓏的清風亭,亭內上方有一雕龍藻井。亭後是氣勢威赫的雷神殿,大殿外廊有雕花石欄,石欄下有一對石獅守護。大殿內供奉雷神,道教認為雷神“主天之災禍,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被稱為“雷聲普化天尊”。修繕後的都雷府,保留了原來木結構的舊材料和梁枋上的圖案,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清代典型建築風格。都雷府北面有一小院,院內古樹如傘如蓋,建有火神殿,供奉火神。火神殿後的鹽隆祠,是清代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由雲南鹽商集資興建。大殿為土木結構,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樓上有走廊相通。殿內大梁木雕貼以金箔,外沿彩繪手法細膩,工藝精湛。前殿石欄上刻有“一生忠恕”、“宴會從簡”、“應舉不欺”等反映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內涵的14幅浮雕,雕工古樸,是很珍貴的文物。鹽隆祠南面的古戲樓,是一座精美絕倫的建築精品。鹽隆祠是昆明市區內僅存的古代商業會館,蘊含著雲南清代鹽業發展的歷史。真慶觀的五座主要建築將按不同特點開展文化經營活動,展示劍川木雕、斑銅斑錫及建水紫砂等雲南手工藝精品,並將成為雲南省最大的古玩古董展示和拍賣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