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明德中學開遠分校建水紫陶獎盃

昆明明德中學開遠分校建水紫陶獎盃

最近,有位學者在昆明收藏到一件由建水紫陶製作的“昆明明德中學開遠分校”獎盃。獎盃為博古瓶式,高20.7厘米,腹徑15.7厘米,口徑6.8厘米,底徑9.6厘米,平口平底,腹部有一雙獅耳,中間還飾有“明德中學開遠分校第一屆演講競賽男子組第一名校長楊士敏主任馬熙文贈”等文字和蘭花圖案。

昆明水紫陶獎盃
昆明明德中學開遠分校建水紫陶獎盃昆明明德中學開遠分校建水紫陶獎盃
據有關史料,雲南私立明德學校是雲南省第一所包括普通中國小教育和阿拉伯文專修的回族學校。1929年由李芳伯、白亮誠提議,雲南回教促進會和振學社創辦於昆明。創建時名為“雲南私立明德學校中學部”,簡稱私立明德中學,楊士敏為首任校長,是在清真寺經堂教育、中阿語並授基礎上創建的一所新型學校。1943年馬熙文等在開遠新民中阿國小校的基礎上創設了中阿中學,當年學習明德中學的辦學方針而改名為昆明明德中學開遠分校,以後又改為新民中學(1955年遷到羊街改為回民中學),現為開遠二中。中學成立之初,聘請西南聯大的學生及本地有教學經驗的教師任教,馬熙文任開遠分校主任。明德中學的創建,開創了全國開辦民族普通中學的先例,是現代回民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成功範例。
從獎盃上的文字看,昆明明德中學開遠分校校長為楊士敏,而馬熙文為主任。這符合歷史事實,即著名史學家、阿拉伯語翻譯家納忠1940年由埃及學成歸國任昆明明德中學教務主任、代校長,1943年2月離開昆明到重慶任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並成為在我國高等院校講授阿拉伯語和阿拉伯文化的第一人,而楊士敏一直擔任明德中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明德中學由私立改為公立,更名為昆明市第十三中學,繼續以招收回族生源為主、兼收漢族和其他民族學生的全日制中學,1987年經教育主管部門批准,恢復原校名昆明市明德中學。該校是回族地區創辦較早、影響較大的現代學校之一。
楊文波(1890—1979年),字士敏,男,回族,雲南省富民縣三村人,民國時期著名的民族教育家、實業家。他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學系,後改學哲學(大學時代曾用名楊海清,為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後雲南考取的第一人,與著名學者馮友蘭、稽文甫、陳仲凡、孫本文、黃文弼等同班),1918年畢業。1929年,他成為明德學校首任校長,後來學校因故停辦或疏散,1939年恢復中學部並一度遷往嵩明縣楊林鎮(期間校長為沙國珍)。1942年學校遷回昆明,仍被校董會聘為校長,培養了馬堅、納忠、納訓、張子仁林興華、林仲明等一批國內外的知名學者。
除了擔任明德學校校長外,楊士敏還曾任雲南省第一區督學、昆明市成德中學校長及兼任第一聯合師範學校校長、省教育經費管理局局長兼昆明市消費稅務局副局長、開蒙墾殖局局長、省垣農田水利工程處處長。1949年冬,雲南解放,他將全部農田水利情況造冊移交軍事代表張天德,隨即入昆明西山革命大學學習,1951年被委任為省農林廳牧墾科科長。1962年被雲南省人民委員會聘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興辦開蒙農田水利墾殖事業紀要》。
1953年,在北京舉辦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雲南建水紫陶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被原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與其他陶器不同的是,建水紫陶採用無釉磨光,燒成後用鵝卵石精工細磨拋光,質地細膩,光亮如鏡,輕輕敲擊有金屬之聲,有“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之特點。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獨樹一幟的裝飾工藝,使其承載的史料價值尤為珍貴,也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其中之一就是最為珍貴的是王式稷、戴得興合作燒制的黑陶“抗戰勝利”氣鍋,高17厘米,直徑20厘米,一面以行書寫“抗戰勝利”4個大字,一面繪蘭花競放,清香四溢,製作時間是1943年,為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時期。
昆明明德中學開遠分校獎盃底款為“建水戴得興製造”,說明該獎盃為制陶名家戴得興所做。與1943年的“抗戰勝利”氣鍋相對照,兩者胎色、獅頭耳相一致,且與楊士敏回任明德中學校長的時間相一致,因此可以斷定獎盃作於1943年。作為回族現代教育的一件物證,該獎盃無疑是一件彌足珍貴的器物。
引自王希群、王安琪《一件建水紫陶獎盃的背後》《中國民族》2009年6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