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官渡古鎮

昆明官渡古鎮

昆明官渡古鎮官渡鎮位於昆明東南郊,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是滇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雲南旅遊,特別是昆明旅遊的主要歷史文化景觀。官渡古鎮文化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豐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就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

基本信息

概述

昆明官渡古鎮昆明官渡古鎮
官渡古鎮位於昆明市南部,離市中心約十公里,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是古滇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官渡古鎮歷史悠久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已是滇池東北岸一大集鎮和交通要衝。宋以前設渡口,漁舟及過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轎或騎馬過狀元樓入昆明城,因此得名“官渡”。古鎮分布著較多的古建築、佛寺、閣樓、廟宇,俗稱“六寺、七閣、八廟”。 現有國家、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0餘處:有建於唐代的土主廟、宋代的法定寺、元代的妙湛寺東塔和明代的孔子樓、金剛塔等,其中金剛塔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官渡,是滇池船舶往來的重要渡口,也是通往滇南交通要道上一個政治、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集鎮,明清時就有“小雲南”之稱。

2000年官渡古鎮被昆明市政府列為昆明市首批明星小城鎮;2002年被列為昆明市20個明星城鎮之一;2003年被國家五部委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小城鎮、科技示範小城鎮;同年又被省建設廳評為“全省20個重點小城鎮之一;2004年3月被國家六部委評為國家級重點小城鎮;2006年8月被評選為“雲南十大名鎮”之一;2011年4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同時被國家旅遊局、住建部正式批准為全國特色旅遊景觀示範名鎮......官渡古鎮身上那一個又一個的光環,讓世人看到了文化官渡的無限魅力。

旅遊景區

凌雲閣

又稱鎖水閣,緊靠寶象河,河堤柏林蒼翠,霞光霧靄,久繞不散,充滿祥瑞之氣。煙繚凌雲成為官渡八景之一。《凌雲閣》中有記:‘登斯樓夕陽滿樓穿疏透閣,襄影蒙龍斜輝飄落玉宇’ 。如今,凌雲閣重新修葺,拔地撐天,登樓遠眺,官渡古鎮可收眼底。

少林寺

始建於元成宗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的妙湛寺,是滇地區又一大寺,該寺氣勢恢宏,紅牆璃瓦,金碧輝煌,不幸毀於大火。後經歷代修葺,規模已不如前,僅存正殿、華嚴閣、玉皇閣及配殿、廊廡等建築。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現在原址原樣修復的妙湛寺建築群,基本恢復原初宏制。妙湛寺包括天王殿、羅漢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光明殿和妙德閣。古鎮全部寺廟殿閣的塑像都是劍川能工巧匠用優質木材雕刻彩繪而成。

雙塔

雙塔一東一西,相距約15米,始建於元朝(1327—1335)年間,西塔1833年毀於地震,1999年官渡區政府重建,雙塔高17.4米,為十三層實心密檐塔。相傳每隔60年'秋分'的傍晚,日落月升之際,雙塔交相輝映,與金馬碧雞兩坊的'金碧交輝'媲美。

金剛塔

金剛塔於明天順二年(1458年)建成,是一個在方形高台基上建成的中大塔四角小塔的五塔建築,突出對五佛的崇敬和供養。 塔座呈方形,台基高4.7米,邊長10.4米,東、西、南、北四道券門十字貫通,又稱穿心塔。主塔高大雄偉居中,高16.05米,小塔僅5米。塔身狀如喇嘛塔,兩頭粗,中間細,下半部有七圈蓮瓣(稱金剛圈)如台階樣層層收縮。塔四面開眼神光門(佛龕)。塔身之上有方形須彌式塔脖子。塔剎上有十三天相輪及傘蓋、垂八鈴鐸和四天王。再上為石制圓光,四面有小鈴鐸。剎頂為寶瓶、寶珠。座台四角各立藏式瓶型小塔一座。金剛塔至今雖然僅有500多年,但卻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1996年國務院將此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由於塔基土質鬆軟下沉,現經科學施工,整塔向上抬升2.6米。

法定寺

法定寺為宋大理國修建,坐落螺峰山頂,有佛殿三進,與配殿構成前後兩個院落。寺中具有特點的是石雕彌勒、木刻雙鳳和羅跬墓。天王殿 中供奉一尊白石雕鑿的彌勒菩薩,造型古樸,外形清秀,與大肚彌勒風格遇異。石彌勒為2001年民工施工取土時發掘'估計為宋大理時期建寺遺存,現為法定寺鎮寺之寶。寺內正殿規模不大,為清代建築,檐下飾'雙風朝陽'透雕,四角粱出頭皆刻成風鳥形狀,造型生動,設色古樸。

土主廟

建於南詔時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雲南通志》載,土主廟'蒙氏城滇時建,滇人奉為土神,各村邑奉之,獨在官渡者靈異'。故土主廟亦稱大靈廟。現已掭菘⒐さ耐林髏砭褪前辭騫廡魘?哪輳?888年)原樣修復的。土主廟大殿立於青石砌成的平台之上,大殿飛檐凌空,斗拱密匝,雕樑畫棟。殿門浮雕鏤雕虛實有致,雕技精緻圓潤,線條細密流暢。廟宇宏敞,古木蒼蒼,花團簇簇,莊嚴幽勝。

大牌坊

官渡古鎮位於昆明市南部,離市中心約十公里,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是古滇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官渡古鎮歷史悠久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已是滇池東北岸一大集鎮和交通要衝。宋以前設渡口,漁舟及過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轎或騎馬過狀元樓入昆明城,因此得名'官渡'。古鎮分布著較多的古建築、佛寺、閣樓、廟宇,俗稱'六寺、七閣、八廟'。 現有國家、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0餘處:有建於唐代的土主廟、宋代的法定寺、元代的妙湛寺東塔和明代的孔子樓、金剛塔等,其中金剛塔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官渡,是滇池船舶往來的重要渡口,也是通往滇南交通要道上一個政治、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集鎮,明清時就有'小雲南'之稱。”)。

官渡老街

是昆明AAAA景區,內有官渡古鎮少林寺,及昆明地道的獨具特色的美食小吃。老昆明懷念的地方。周6周日經常在官渡老街舉行各類活動。跳花燈,唱滇戲。官渡老街歷史悠久,是滇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南詔大理國時期,已是滇池東北岸一大集鎮和交通要衝。4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因臨近滇池,先人們以捕食螺螄為生,長久以往,螺螄殼堆積如山,古稱“渦洞”,現存的許多古建築就建在這一新石器時代貝丘文化遺址上。宋以前設渡口,漁舟及過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轎或騎馬過狀員樓入昆明城。因此得名“官渡”。昆明官渡老街千年風雨,使這座古鎮歷經滄桑;萬般奇蹟,讓這些國寶重現輝煌。古時官渡人,用糯米飯拌泥在螺螄殼堆上建起重達1350噸的“金剛塔”。現代官渡人,用科技手段搶救國寶古蹟,恢復勾勒了“古渡漁燈、螺峰疊翠、月映月台、杏圃牧羊”的古典人文風韻。站在昆明官渡古老的街頭,環顧四周的廟宇閣樓,聞其悅耳的風鈴,仰視欲飛的金雞,撫摸著雙塔的身影,不難感受到這座古鎮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搶救和修復古鎮遺蹟有著厚重的時代責任感,政府耗資7000多萬元,正是為了讓這各族先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弘揚,給子孫後留下寶貴財富。

官渡八景

古渡漁燈 也是昆明八景之一,因古時滇池東岸延伸至今尚義村附近,曾經置為東渡口,是東西往返必經水路要道,在渡口處設定燈塔,晚間塔內燈光明亮,作為滇池船隻投宿東渡口標幟,加之漁船上燈火閃爍,恰似滿天燦爛星光,奇麗無比。

螺峰疊翠

螺蜂山在尚義村東面,占地30餘畝,純系螺螄殼堆積而成。螺殼是古代居住渡口漁民食螺肉後遺物堆積層,層中夾有較多陶器片屑。山巔上建有法定寺,是官渡古鎮六寺之一,今為官渡糧管所使用。在此山四周原植有柏樹數百株,依山腳層疊至山頂寺周圍,每晨陽光照射在樹葉上,碧綠層疊,交相輝映,令人留戀忘返。

雲台月照

雲台宮建在原古鎮岸邊,解放前為官渡農校使用。宮前面原有半圓形水池1個(現已填為平地),池中有洞穴,出水量大,常年水清如鏡,每當晚間月明時節,深夜月稍偏西,整個宮殿倒影於池中,清風拂過,宮影蕩漾,恰似水晶宮圖像,煞是好看。

杏圃牧羊

原址在尚義村觀音寺和雲台宮之間,即古渡口岸邊,時植有大片杏樹間雜竹子,是古代士大夫和遊客賦詩、飲酒,對奕作樂之勝地,身處其中心曠神怡。每年春天綠草叢生,村中牧童每天齊集園中放牧羊牛。牧童載歌載舞,捉迷藏,玩遊戲,歡快異常,充分展示春日來臨的樂趣。

凌雲煙繚

凌雲閣在今孔子樓址,原建此閣較高,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大地震全毀,十七年?1837重建。賽典赤為雲南平章政事後,因其提倡儒學,大興修建孔子廟,將此閣改為孔子樓。《凌雲閣賦》碑文中:登斯樓夕陽滿樓穿疏透閣,襄影蒙龍,斜輝飄落玉宇。樓閣北近寶象河堤,其餘3面住宅環繞,晨夕薄霧炊煙四起,久繞斯閣不散。

滇南草坪

清朝前官渡古鎮集市在今西莊大村巷內(原名九轉花街),今巷內建築已大為改變,由於過去住居周圍人口稀少,趕集人數不多,此巷已夠容納。但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土主廟會時,不僅市區居民前來參加廟會,鄰縣居民也蜂擁而至,因而集市難以容納。故每當會期,移市集於該村五穀寺西旁草坪空地上,人山人海熱鬧異常,交往情況,遠非當時一般市集所能比擬。

金剛夜語

此系地方傳說,原妙湛寺大門兩側有泥塑金剛像,寺內僧人較多,每當農民辦理喪事時,該寺僧人常為死者弔祭誦經,直至深夜始歸。一次僧人至九門裡十甲村辦畢喪事夜歸,至於今織布營村西面蒼溝大橋時,僧人中有年輕者,依稀看見兩位金剛正坐在橋邊竊竊私語。故名此橋為金剛橋。

筆寫蒼穹

原妙湛寺前,今先鋒衛生院址,有13層密檐方形實心塔兩座,東西相對峙,西塔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大地震坍塌,東塔今仍存於衛生院天井中。每值冬秋夜晚,玉兔東升,塔受光的照射倒影很似筆尖,陰影移動。猶如神人大師揮動大筆,書寫詩篇,讚美天地,祝福人間。

名稱由來

昆明官渡古鎮昆明官渡古鎮
官渡一名的由來,據《創建妙湛寺碑記》載:“滇城之隔二十里有郭曰蝸洞……鄉士大夫游賞纜船於渡頭,吟嘯自若,陶陶而忘返,命之曰官渡。”自元代之後,官渡已成官家和商船及漁舟競渡的繁盛渡口,熙來攘往的舟楫多集於此。每當夜幕降臨,漁火點點,燈光片片,猶如天空繁星閃爍。官渡當時的繁榮景象,可見一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官渡興建寺廟塔閣,文化建築拔地而起,形成滇池之畔又一獨具特色的古建築群。

古鎮旅遊

官渡古鎮位於昆明東南郊8公里的螺峰村,可在市區乘坐31路公共汽車或中巴車前往。官渡古鎮旅遊主要景觀被稱為官渡八景,即:古渡漁燈、螺峰疊翠、雲台月照、右圃牧羊、凌雲煙繚、滇南草坪、金剛夜語、筆寫蒼穹。

官渡八景中的“古渡漁燈”:古時滇池東岸,一到晚上標桿上紅燈籠高掛,船隻燈光齊明,猶如星光點點布滿渡口,奇麗無比。“螺峰疊翠”:螺峰山頂上建有法定寺,周圍柏樹成林,枝葉茂盛,成了白鷺、鴉鵲群鳥栖息場所,境地幽靜,層層疊翠,一年四季景色誘人。官渡鎮黨委書記黃正才、鎮長蘇紅昆昨日一見記者就高興地說,古鎮修復即將竣工,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數百名古建築修建工匠們精心打造,做出了“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效果,實現了省、市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的嚴格要求,要保持修復後的官渡古鎮古韻猶存、古貌依舊。

在2007年8月14日下午一個陰雨天,由於連降7天陰雨,拉材料上螺峰山的汽車打滑,為了降低坡度,3名民工用鋤頭挖土時,突然發現一塊高約1米左右的石材,不方不圓,有頭有身,趕快叫來龔應。待抬到殿里洗去泥土一看,原來是一尊與四川樂山大佛一模一樣設計製作的佛像,據初步考證估計為宋朝時期製成,後被深埋土裡。現該佛像作為法定寺的鎮寺之寶,供奉在大殿門堂里。

五山:螺峰山、雲台山、觀音山、許家山、莊家山是官渡的五山;

六寺:妙湛寺、法定寺、觀音寺、五穀寺、燃燈寺、飛梁寺是官渡古鎮的六寺;

七閣:文明閣、凌雲閣、魁星閣、斗姆閣、玉皇閣、鎖水閣、毗盧閣是官渡的七閣;

八廟:土主廟、岳王廟、文廟、娘娘廟、太乙廟、土地廟、火神廟、武廟是官渡的八廟。

除八景五山六寺七閣八廟之外,官渡還有"三寶":一是官渡餌塊;二是官渡米線;三是官渡豌豆粉。這是近100年來廣為流傳的名特小吃。

古鎮最佳旅遊時間

昆明既沒有寒冷的冬天也沒有炎熱的夏天,有“春城”的美稱,屬於溫帶高原型濕潤季風氣候。市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最熱的月平均氣溫也不過19℃~22℃,最冷的月平均氣溫6℃~8℃。 昆明一天的溫差很大,在冬、春兩季,日溫差可達12~20℃,去時別忘了帶件毛衣或外套。雨季集中在5~10月,只要一下雨,氣溫就會降下來,最好帶件風衣。昆明全年適合旅遊,最好的旅遊時間在3~10月,這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最多的時候,也是水果、鮮花最多的季節,旅遊的收穫當然不會小。昆明白天的日照較強,最好帶上防曬霜和太陽鏡。還應該多喝點水、多吃水果,防止脫水。昆明有“四季同穿戴”的說法,要么四季同在,要么四季不分的兩個極端,是昆明的穿戴特徵,街上經常出現穿什麼季節的衣服都有的現象。

古鎮旅遊票價、地址和交通

具體地址: 昆明東南郊8公里的螺峰村

消費情況: 門票:0元(該價格無任何門票,屬於開放性公園,進入寺院也不用購買任何門票)

交通狀況: 乘坐31、165、169、c85、k15路公共汽車前往

旅遊指南

美食

昆明官渡古鎮昆明官渡古鎮
官渡還有“3寶”:一是官渡餌(左飠右夬);二是官渡米線;三是官渡豌豆粉。這是近100年來廣為流傳的名特小吃。雲南過橋米線數十年來就選用官渡西莊的酸漿米線,其筋骨,口感無與倫比。官渡鎮長蘇紅昆還介紹說,為了使第四屆中國昆明國際旅遊節官渡分會場完成好接待遊客任務,官渡鎮還專門新建了占地15畝的“官渡苑”,開設了官渡風味小吃系列;珍稀野菜系列;官渡土八碗等特色佳肴,並以頗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服務,作為官渡古鎮的旅遊定點接待單位,迎接八方賓客。

民俗活動

傳統文化體驗區官渡餌塊傳習館、烏銅走銀的傳習館、滇劇花燈傳習館針對不同的遊客群體開展不同的體驗項目,讓廣大遊客在互動中領略非物質文化手工業的神奇魅力…烏銅走銀是雲南的又一種獨特的銅製工藝品,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融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致。由於一般多以鑲嵌白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傳統的餌塊全部由手工舂制、捏揉而成。需經過選米、泡米、蒸米、舂硾,揉捏、晾曬等多個環節。從這裡出產的餌塊,黏性大,筋骨滑潤,鮮香可口,在自然條件下,保存時間長達3個月,官渡餌塊傳統製作技藝已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由官渡區文化體育旅遊局和雲南古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了官渡滇劇花燈傳習館(即:古渡梨園),這也是雲南省首家滇劇、花燈傳習館。旨在推進“在地文化”向“在場文化”的轉變,持續打造官渡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滇劇、花燈表演藝術,發現和培養人才。此外,該公司還未滇劇愛好者重資打造一個舒適、寬敞的賞戲劇所——古渡梨園劇場。“孔子樓前演梨園雅戲,詠頌魯巷仁風,關公廟外唱官渡花燈,謳歌漢侯義氣。“這一勝景將重現官渡古鎮。 官渡古鎮每年都會舉辦一到兩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展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多達60多個,包括剪紙、刺繡、陶藝、龍獅彩扎、雲子圍棋、烏銅走銀等。此外,還有一大批國際、省級的工藝美術大師也會現場展示秘技。

官渡古鎮民俗表演官渡古鎮民俗表演由來已久,所以發展已經比較成熟,通過舉辦不同形式的民間藝術表演,組織大型的民俗活動,通過大量的節慶活動傳承和發揚本地的民俗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官渡古鎮社區人民已建立起了自己的頗具規模的演出團隊。在官渡古鎮社區表演的演員個個都有漂亮的嗓子和舞蹈才能,所以演出質量也是為社會所公認的。官渡古鎮的表演內容包括,滇戲、舞龍戲獅、白族、藏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等,而在官渡古鎮的表演中,演員會與遊客有非常熱烈、歡快的互動,每位遊客都會免費享用官渡粑粑和米糕等。一曲曲滇劇、一段段花燈,勾起了人們對“老雲南”的回味… “我家(jie)昆明人,哪點(die)不如人,象牙煙鍋是叼春城,滿鏈殼呢腳踏車是帶女人,毛呢褲子是系草繩,的確良的衣裳是一層裹一層……”在官渡古鎮,你能聽見雲南的特有戲曲花燈,花燈小調是用滇池方言演唱的,聽不懂方言就難入戲。如唱“五分錢”,滇池方言是這樣發音演唱的:“偶分錢”。大媽叫“大摩”……沒喝過滇池水的外地人是很難入調的。如今在昆明,只有官渡話、呈貢話才保留了昆明話的更多古韻,官渡話可以說是正宗老昆明話。於是,只要是風清日暖,在古鎮的街頭,總有那么一群身著繡花對襟大褂、戴頭帕的大媽和嘴裡叼著煙鍋的老爹聚在一起唱花燈。這種山野味十足的花燈表演和路旁街邊、田間地頭的花燈清唱,可能更具古樸的原生態,更有明、清“唱燈”古風的原汁原味。

宗教祈福區

宗教祈福:“祈福”是指祈求神明降福或設醮還願之事。官渡古鎮文化積澱深厚,為儒釋道和本主多教共處之地,香客眾多,最為著名的教事活動有“白牛迎土主廟會”和“觀音香會”等。土主廟會:“白牛迎土主廟會”是讓“土主”騎在白牛背上巡遊,祈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土主”是當地居民的保護神,是本地原始宗教中的神。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舉行“白牛迎土主廟會”是官渡古鎮一年一度的文化、宗教、文娛和體育活動綜合盛會。官渡古鎮的土主廟會,從明代興起以來,便成為滇南馳名的廟會,期間將迎來萬人參與,趕廟會者多為昆明市民和郊區農民,鄰近州、縣也有不少慕名前來觀光、朝拜的遊客。觀音香會:是農曆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也是官渡當地傳統的觀音香會,昆明少林寺住持延授法師攜兩序大眾隆重舉行祈福消災法會,祈願世界和平、祖國昌盛,人民安樂!

少林武術表演區2008年11月24日,少林寺與官渡區簽訂合作協定,正式接管位於官渡古鎮裡的妙湛寺、土主廟、法定寺和觀音寺4古剎,期限為20年,這是少林寺在西南地區確定的首所下院。2009年9月16日,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在雲南昆明參加“官渡少林寺”掛牌儀式。 當日,雲南昆明“官渡少林寺”正式掛牌,並免費向遊客開放。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這一特定佛教文化環境歷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為基礎,充分體現佛教禪宗智慧,並以少林寺僧人修習的武術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傳統文化體系。中國武學源於少林寺,自古就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說,少林功夫具有完整的技術和理論體系。它以武術技術和套路為其表現形式,以佛教信仰和禪宗智慧為其文化內涵。 少林功夫的靈魂是佛教禪宗智慧信仰。少林功夫智慧信仰的最初形態是禪定。六世紀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在少林寺首傳禪宗教法,後世尊少林寺為禪宗祖庭。隨著時間的推移,禪宗教法的盛行,少林功夫的信仰內容和品質亦發生了變化,“禪武合一”開始成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並成為僧人修習少林功夫的目標和理想境界。 武在官渡官渡古鎮的4座寺院原來主要是由幾十名保全進行管理,昆明市的領導了解到此情況後要求加以改進,對此,官渡區政府主動與少林寺聯繫,少林寺方面經過考察後對這4座寺廟很感興趣,並最終達成協定,由少林寺接管這4座寺廟,託管年限為20年左右。少林寺之所以同意接管官渡4所古寺,主要是看中當地政府對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少林把禪武文化和少林醫藥帶到雲南,不僅是希望雲南佛教文化和禪武文化結合,更希望武術和醫藥等夠讓一方百姓獲利。

歷史文化

貝丘文化

古人建金剛塔時沒有水泥,採用螺螄殼拌黑膠泥夯實後,再打下數百根大沙松樁固定,然後再用糯米飯和糯米湯拌紅土作墊層,一塊塊砌上塔石,金剛塔下螺螄殼上斑駁的鑿削痕跡,是古滇“貝丘文化”的見證。通過金剛塔下的地宮能夠清晰地看見當時建造金剛塔使用的螺螄殼、沙松樁等材料。經歷數百年還完好如初……

大事記

1、3500年前,昆明人的始祖在滇池中捕食螺螄魚蝦為生,天長日久,螺螄殼堆積如山造就形成“媧洞”;

2、1000多年前,南詔政權於昆明西山腳下修築拓東城,“蝸洞”成為大理國時期往返拓東城的必經之地,遂改名“官渡”;

3、元代置昆明、官渡兩縣,縣治所設在現今的官渡古鎮,並築有土城牆;

4、756 年前後(唐南詔時期)始建法定寺,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光緒二十一年重修。

5、1295~1297(元成宗元貞年間年),始建妙湛寺;

6、1457年,興建金剛塔;

7、1457~1465年興建孔子樓;

8、自明清以來,官渡商賈雲集乃至有“小雲南”之稱;

9、1987年國務院批准為“滇池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官渡古鎮景區”;

10、1996年國務院將金剛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

11、2000年官渡古鎮被昆明市政府列為昆明市首批“明星小城鎮”;

12、2001年,金剛塔被列為修復文物的重點項目;

13、2002年7月12日,金剛塔整體抬升2.6米;

14、2001年4月,官渡古鎮恢復建設一期工程全面啟動,2004年完工,占地50餘畝,有修舊如舊建築14幢;

15、2002年被列為“昆明市20個明星城鎮之一”;

16、2003年被國家五部委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小城鎮、科技示範小城鎮”;

17、2003年被省建設廳評為;“全省20個重點小城鎮之一”;

18、2003年修建官渡古鎮大牌坊;

19、2004年3月,被國家六部委評為“國家級重點小城鎮”;

20、2006年8月,被評選為“雲南十大名鎮”之一;

21、2008年6月,昆明市人民政府授予“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官渡區官渡古鎮漢族文化保護區”;

22、2009年建成古鎮二期工程,占地159餘畝,有仿古建築64幢;

23、2010年5月,國家旅遊局、住建部正式批准為首批“全國特色旅遊景觀示範名鎮”; 24、2011年4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