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土村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話,無路燈。 該村有農戶55戶,共有鄉村人口273人,其中男性145人,女性128人。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7.51畝。

村情概況

一、地理位置 玉峰山鎮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部銅鑼峽背斜山脈中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6°43′52″-----106°47′54″;北緯29°42′53″-----29°49′18″之間。東與龍興、石船鎮相連;南與江北區接壤;西與石坪鎮雙鳳橋街道、王家鎮接界;北與古路鎮相鄰,距區政府駐地17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二、自然條件 玉峰山鎮處於川東平行嶺谷銅鑼峽山脈的鐵山坪上,地貌呈壟崗狀,山體雄厚,屬山嶺深丘地帶,總體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450——800米之間;土壤屬紫色土和黃壤兩大類灰棕紫泥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日照1341.1小時,降水量1099.8毫米,無霜期319天。
三、資源狀況 玉峰山鎮幅員面積48.56平方公里,林地面積為35000畝,耕地面積9500畝,總蓄水量74萬立方。生態旅遊資源豐富,玉峰山森林公園是目前重慶近郊覆蓋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森林公園之一,園內有“渝北第一峰”的玉峰山,“峰含玉潤、蔚然深繡”,山上尚存光緒年間用條石修徹的3000米的古長城、古城門(天城寨)和歷史悠久的永伏寺、寶神洞等人文景觀。礦產資源以石灰岩、煤、粉沙岩為主,是重慶主城區建築石料的主要供應地。
區位關係
旱土村位於渝北區北部,距區府17公里。北面於石船鎮石壁村相連,南接玉峰村,西接玉峰鎮政府、東接龍興高筍村。
自然條件、氣候
旱土村地貌屬中,深丘地帶,土地肥沃。平均海拔高度485米至560米之間。平均氣溫16度,常年氣溫比重慶氣溫低5度。屬亞熱帶氣候,夏熱冬涼,四季分明。
人口狀況
旱土村現有5個社。共756戶,總人口2255人。(其中男1100人,女1155人,)總勞動力人口1580人。(外出務工550人)。
土地面積
旱土村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其中基本農田1182畝,林地2600畝,退耕還林560畝,其他228畝。
農業生產條件
村級公路4公里,排水渠道5公里,山坪塘15口,蓄水池45口。村村通電話,百分之九十農戶通閉路電視。村民以種農作物為主,主要種水稻、玉米為主。蔬菜有番茄、辣椒等、經濟作物有西瓜、李子、梨樹、以及反季節水果等。年人均收入4176元。
農民住房
村民以院落式居住,相對分散。全村756戶,磚混占百分之七十,土木占百分之三十。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公共設施
有幼稚園及國小校1所。村醫療室1所,衛生院1所。公共廁所3間,但比較簡陋。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7.5畝(其中:田42.6畝,地244.9畝),人均耕地1.05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137.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5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草地411畝;荒山荒地2530.8畝,其他面積1623.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0戶飲用井水,有5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9.29%)。有5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83.6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89.29%和72.73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4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8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2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0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2.65萬元,占總收入的68.55%;畜牧業收入18.6萬元,占總收入的24.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8頭,肉牛31頭,禽121隻);林業收入7.8萬元,占總收入的10.16%;第二、三產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3.13%;工資性收入4.1萬元,占總收入的5.33%。農民人均純收入1123.3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3萬元。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3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0.04%。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5戶,共有鄉村人口273人,其中男性145人,女性128人。其中農業人口273人,勞動力18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57人,少數民族10人,布朗族6人。
到2008年底該村有五保戶4人,享受低保人數2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7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18.18%。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里強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酒房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7公里,距離中學2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8人,其中小學生38人,中學生80人,入學率均達100%。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7.51畝。農村集體總收入76.8萬元,固定資產總額36.5萬元,村集體經營收益40.30萬元,村內財務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進行財務公開並成立民主理財小組。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2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7 人,女黨員1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飲水;電力改造方面。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烤菸、核桃種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