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大豆

旱作大豆

項目來源:“六五“期間國家科委下達《三江平原農業區域增產綜合技術攻關》項目之一。國家攻關項目。

概述

旱作大豆
旱作大豆高產綜合技術

基本情況

項目經由我國大豆科學界著名教授王金陵張子金等20名專家學者組成的鑑定委員會,於1985年12月,經鑑定認為該項研究方向正確,路子對頭,措施得當,效果顯著,對後茬作物也有明顯增產作用,在綜合研究和配套技術方面有突破性發展並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是一項優秀科技成果。建議有關部門積極推廣套用。1987年9月該項目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內容及技術經濟指標

1、技術特點、有關參數、指標:主要依據當地自然生態環境與大豆生長發育之間相互依存關係,所構成的綜合農業技術體系,三壟栽培法具有協調性、有序性、完整性等特點。比傳統栽培方法平均畝產提高23.5%。 2、簡單操作程式,推廣所需的條件及相關配套技術等:技術要點:①壟體、壟溝間隔深松。②分層深施底肥、種肥、追肥。.③壟上雙條精密(量)點播。這三項新技術的壟作與壟平結合栽培法,被民眾簡稱為大豆“三壟“栽培法。 “三壟“栽培法與常規法相比,有六大技術改進:①改平翻為翻、耙、松相結合。②改平作為壟作。③改表層淺施為分層深施底肥與種肥。④改單條平播為壟上雙條精量點播。⑤改病、蟲、草單一防治為病蟲草綜合防治。⑥改一機單用為一機多用。 (2)“三壟“栽培法優點: 採用壟作深松與分層深施肥相結合的做法,增強了大豆的抗旱抗澇抗病抗倒抗低溫的能力,並提高了土壤的供肥、供水供氧、供熱和提高貯肥、貯水、貯氧的能力。採用壟上雙條精量點播與耕種結合,耕管結合,耕防結合等複式作業,協調了土壤中水、肥、氣、熱的關係。因而提高了大豆的光合生產效率,土壤水分利用率,肥料利用率,和有效積溫的利用率,以及提高機除與化除的綜合性滅草效率。 (3)大豆三壟栽培法的配套機械; 根據不同牽引力的大小,我校設計有三種類型的耕種機:①中型車牽引的(54或75馬力)。2BJGL-6型雙條精量耕種機。可一次或二次完成,深松、施肥播種噴藥、復土鎮壓等聯合作業,70厘米壟距,幅寬6行,每班次工作量為250-300畝。②大型車牽引(100馬力以上)2BJGL-12型,其它功能與中型機相同,幅寬12行,班次作業量可達1000畝左右。③小型車牽引(12-20馬力)2BJGL-2型,功能與上兩種相同、幅寬 2行。班次工作量40-60畝。 組合配件有:噴霧機械(含苗帶噴霧)鏇轉鋤中耕(含苗帶鏇轉鋤)。 (4)大豆三壟栽培法必須按不同生態區制定農業技術的實施方案與操作規程。 3、推廣套用的預期效益經濟社會生態)及市場前景預測:“三壟技術從1981年開始研究以來,在1983年即採用邊試驗研究、邊示範推廣的辦法,在試驗生產中增產的效果顯著。從1983-1991年以來,先後在我國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安徽以及黃淮海地區不斷在擴大推廣,每次畝節省種子1.5~2公斤。大豆三壟法推廣為我國農業機械化開展開闢了一條新途徑,為我國現有農村小型拖拉機(主要用於運輸)配上三壟耕種機械,帶動農業機械化和發展農業機械工業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推廣適用地區及範圍

大豆三壟栽培法,目前在東北地區廣泛推廣,近年來在黃淮海地區(安徽壽西湖農場、河南駐馬店地區)試驗,結果證明,增產效果良好,1991年在水災情況下畝產均在150公斤以上。三壟栽培法的耕種機械,經更換排種輪的部件,用於玉米、高梁、甜菜等中耕作物的播種,經多年使用,玉米甜菜等作物都取得顯著的增產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