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食品

早產食品

為了拖長銷售期限,一些不法商家在生產日期標註上打起了歪主意。2011年4月15日,家住山東煙臺福山的王先生就在某超市買到一箱生產日期標註為2011年4月19日的餅乾。無獨有偶,在合肥市城隍廟市場的一家商鋪里,有一種標明廣東惠州生產的南瓜餅,生產日期是“2011年01月26日”,可當天是25日,也就是說,它的“戶籍生日”並不真實。本來它已出生,而且幾經周折,從廣東惠州來到安徽合肥,卻還說它沒有分娩。這還不夠雷人,更雷人的是,某些銷售雲片糕的商鋪,生產日期是店主用小貼紙貼上去的。其實,有的早已過了規定的保質期限。

頻發事件

2011年4月15日上午,家住煙臺福山區的王先生到福山工商部門舉報說,他在福山某小型超市買了一箱“早產”餅乾,“買的時候沒仔細檢查,回到家卻發現,這箱餅乾的生產日期竟然是2011年4月19日。”
福山區工商部門接到舉報後立即展開調查,隨同王先生趕到該超市進行取證。工商人員調查發現,該超市負責人將本來已經過期的餅乾用噴墨掩蓋住原來的生產日期,又列印了新的生產日期。店主為了能多賣幾天,把生產日期拚命延後,一不小心竟讓餅乾變成了“早產兒”。
工商執法人員責令店主返還消費者購物款並道歉,同時對另外兩箱“早產”餅乾予以沒收銷毀,並依法對業主進行了處罰。
福山區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一定要查驗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但也不要迷信保質期,最好仔細查看食物是否新鮮。

監管缺位

早產食品早產食品

食品包裝是食品商品的組成部分。它不但能在離開工廠到消費者手中的流通過程中,防止生物的、化學的、物理的外來因素的損害,而且包裝上標註的相關信息如規格數量,加工廠家,生產日期,保質時間,主要成分,QS號等,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參數。沒有或者標註虛假的參數,都可能產生食品安全事故。因此,國家規定質監部門,要定期對企業進行檢查,抽檢產品,並檢驗產品是否合格,不合格者將會處罰。而且沒有QS標識,不能進入超市銷售。但事實一再無情地證明,規定是規定,執行是執行,如果把規定當成執行,就未免幼稚了點。
怎樣才能不折不扣地執行規定呢,那就得一靠自律,二靠監管。自律當然是生產者應該具有的做事原則,或者說基本的職業操守。但“經濟人”在利益面前,往往逾越道德底線,乾出令人驚愕的事情來,就好比上面說的那種情形。因此單靠自律,未必是靠得住的。亦因此,才需要食品衛生監管部門,不斷地、經常地逕行檢查。尤其在社會誠信普遍缺失的時候,更應如此。其實上面列舉的事例,已經再次證明某些“早產食品”,既沒有企業的自律,也沒有部門的監管,所以才輕而易舉流入市場,造成食品安全隱患。從這點上說,質監部門,應當把新聞媒體的曝光當成警示,儘快採取強硬措施,加大檢查力度,讓一切假冒偽劣食品退出市場,保證食品安全。

記者暗訪

 

院子裡的人相當警覺

2009年12月16日上午,這幢灰色二層小樓前,堆著一些碎紙殼箱和塑膠包裝袋,院裡停著幾輛藍色廂貨車,身穿藍大褂的工人正忙著將包裝箱往車上裝,還有幾名工人將包裝箱放在推車上,推到小樓旁邊的一間小倉庫里。包裝箱上寫著普裝系列,手撕魷魚(原味)80袋,滿口香60袋等字樣。
“你們找誰?”有工人看到記者朝倉庫裡面張望,停下手中的活計。
“這不是出租倉庫嗎?”看到圍牆上出租倉庫的廣告,記者急中生智。
“好像沒有了吧,你上門口門衛那裡問問!”工人將記者往門外面攆。
見工人如此警覺,記者回到採訪車上。半個多小時後,一輛白色廂貨車載著一車貨品緩緩駛出大門,採訪車悄悄跟在後面。也許是察覺有人跟蹤,廂貨車速度非常快,趁著一個紅綠燈的機會,不見了蹤影……
採訪車掉頭回到灰樓前,正趕上另一輛藍色廂貨車緩緩駛出,這輛車進了距離食品廠不足10米的一處大院裡。記者跟進院裡一看,大院有10多個貨倉,剛進來的廂貨車停在一個倉庫門口往下卸貨,該貨倉分上下兩層,下面一層堆放著大量的原料,裡面裝滿了花生、魷魚片、怪味豆等,廠名廠址大部分在山東、河北等地;上面一層是換了包裝的紙殼箱,工人包裝完的成品就堆放在這裡。

鏡頭一 飲料瓶改裝的工具

12月17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這幢灰樓里,喬裝買家與老闆商談“訂貨”。
看到有人上門“訂貨”,辦公室工作人員非常熱情。記者趁機參觀了生產車間。車間是新蓋的,嶄新的吊棚,白色的瓷磚到頂,並有人流口和物流口,消毒池和更衣室也一應俱全。工人們穿著工作服,戴著口罩、帽子,老闆拍胸脯表示“我們證照齊全”。
記者正要轉身離開時,突然注意到工人手中的一件工具,是飲料瓶改裝的,塑膠瓶去了底,只剩下帶蓋的瓶嘴和上半部分。這個工具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工人們將地上的原料包拆開,將裡面的蠶豆嘩啦一下倒在桌面上,左手捻開包裝袋,右手拿起“工具”,鏟了兩鏟子蠶豆倒在包裝袋裡,然後將包裝袋上秤稱。
“這個蠶豆太散,用手裝沒有這東西快!”工人解釋。
“這個飲料瓶是用過的吧,用這個裝食品衛生嗎?”記者問一女工。
“都這樣乾的啊!”女工頭也不抬。

鏡頭二 外地的產品改頭換面

地上的大袋原料包里,裝著花生豆,產地是山東,記者在上面找了半天,沒有找到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換了廠名廠址,換了外包裝,換了名稱,這些花生豆被分裝後掛上某品牌食品的牌子,搖身一變成了零售價2.5元的“日本豆”。

鏡頭三 包裝後最多“早產”4個月

記者拿起一袋裝好的蠶豆,發現包裝袋上的日期竟是2010年1月1日。
“這個打錯了吧!現在是2009年。”聽記者這樣問,女工見怪不怪地撇撇嘴,“那誰知道,我們只負責裝袋!”

早產食品早產食品

在車間門口的一張小桌子上,放著一台打碼機,上面的日期正是2010年1月1日。
在旁邊的庫房裡,記者發現花生豆、魷魚片、山楂酪等原料的包裝袋上生產日期為2009年9月、10月、12月不等。 

鏡頭四 魷魚絲直接用手抓

12月18日,記者將看到的情況反映到長春市工商局綠園分局。
當執法人員進入生產車間時,發現工人正在包裝魷魚絲,這次塑膠瓶改制的工具沒能用得上,而是工人裸手操作,有的工人怕冷,抓食品的手上還戴著黑色的毛線手套。她們抓起桌上的一把魷魚絲,塞在包裝袋裡,上秤稱,多了拿出來一點,少了放一點。
“廠里沒給你們發手套嗎?”面對記者的鏡頭,女工躲躲閃閃,有的躲不過去了,從邊上的一個箱子裡掏出一雙塑膠手套,一邊戴一邊回答:“有啊,這不就戴上了嗎?”
在魷魚絲的包裝袋上,列印的生產日期均為2010年1月1日。

鏡頭五 財會人員拿走資料

在辦公室,執法人員要求負責人出示營業執照、生產經營許可證等相關證照,不想幾名女財會人員很快關閉了電腦,穿上外套,將辦公桌上的幾個賬本拿著就往外走,誰也攔不住。
“趕快把你的人叫回來,這種消極對抗方式是沒有用的,我們這是正常檢查,如果沒有問題為什麼害怕檢查?”但負責人並未理會執法人員的要求。

鏡頭六 司機拿走租房協定

貼在牆上的客戶明細和產品推介手冊上寫明,他們的休閒食品在東北和內蒙古等地都有銷售,桌上的公司欠款單上記載著詳細的客戶名稱,這些客戶多以中小型超市和食雜店為主,很多送到了學校食堂和學生宿舍食雜店。
執法人員要求負責人出示租廠房和庫房的契約,很快,負責人找到遞給了執法人員。正當執法人員清查登記車間內的貨物時,一戴帽子的青年來到執法人員盛放證據的紙箱邊,拿起了租房協定看了一會兒,趁執法人員不注意,將協定拿走。
一執法人員馬上制止,但該青年開車走了。執法人員馬上要求負責人將該人找回來,該人回來後,不情願地將租房契約交給了執法人員。 

各方說法

質監部門:食品“早產”現象很常見

從桶裝水、月餅到現在的分裝小食品,這是記者第3次在生產廠家發現早產的情況。
質監部門相關人員介紹,目前,產品早產的情況比較常見,原因是很多產品下線到經過檢驗出廠需要幾天的時間,個別企業圖省事,產品下線時就打上出廠日期,一旦流通環節沒控制好,產品提前上市就造成了日期“早產”。比如麵包等早點類食品,為了更早進入市場,就需要提前大批量生產,否則當天生產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消費者對不是當天生產的食品往往不會購買,因此很多廠家的生產日期往往是實際的送貨日期。
19日和20日,記者在一些超市發現,許多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有效期的標註,多是“見盒內說明”、“見盒蓋反面”之類的模糊用語,再有就是字型印得非常小,看起來相當費勁。許多消費者都反映食品的生產日期非常難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卻發現商品標識殘缺不全,有生產日期卻不見有效期或保質期。”一消費者說。
 

業內人士:“早產”食品方便商家

一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故意將標識的生產日期挪後是為了“保鮮”,也是很多企業慣用的做法。
第一,食品早產後,運輸的時間成本可以轉嫁出去,食品被人為延長了保質期限,可以多賣些日子。
第二,對小企業來說,一天的產品標註多天的生產日期,省工省力。
第三,對大企業來說,標註有多天生產日期的產品一車運到外埠市場,節省了運費,使市場天天有“新貨”。
第四,即使部分產品被查出問題,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工商部門:“早產”食品降低企業信用

工商執法人員表示,這種隱性過期食品給消費者的健康埋下了安全隱患,食品的保質期是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的,如果由於早產而誘使消費者食用了過期腐敗變質食品,輕則引起急性胃腸炎,重則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細菌或黴菌毒素,同時還會產生一些致癌物質。
另外,早產食品帶來的危害除了食品質量本身,更多的是消費者對企業信任度的降低。
執法人員表示,對這種情況,質監部門要加強出廠審驗,執法監查部門要加強處罰力度,企業應加大社會責任感。另外,應給消費者多一些維權的渠道。
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食品標識管理規定》,偽造或者虛假標註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責令限期改正,處以5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造成後果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進行處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