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

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

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設立於1931年初,先後歷經建立、撤離、恢復、再撤離的過程,它是抗日戰爭前夕,日本在中國設立的最後一個領事館,也是日本在中原腹地建立的唯一外交機構。1931年2月,日本駐鄭領事館正式開館,隸屬於日本駐漢口總領事館。2006年6月9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位於鄭州市東三馬路80號院的日本駐鄭州領事館,是抗日戰爭前期日本在中國內地城市為數不多的外交機構之一。當年,這裡曾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蒐集中國軍事機密、從事特務活動的重要場所。2004年年底,鄭州市對這座曾記錄下日本在鄭州不光彩歷史的舊址進行了翻修、整理。舊址於2005年8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前日本駐鄭州領事館始於1922年,經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設立的,主體建築為1927年所建。1928年,時任河南省主席的馮玉祥取消了日本駐鄭州領事館。後來日本又兩次恢復駐鄭州領事館。1933年,日本駐鄭州領事館恢復,日方選定東三馬路為新址,此處占地1.92畝,有樓房兩座,房屋52間,隸屬於日本駐漢口總領事館。但在第二年,北京爆發了“一二·九”學生抗日運動,鄭州的學生也走上街頭聲援,領事館被迫關閉。最後一次恢復在1936年1月1日,領事館改名為日本駐鄭縣領事館,當時的領事是佐佐木高義,直到1937年8月9日,全面抗戰爆發。
2004年6月份,鄭州市文化局在修復前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期間,在領事館遺址的二號樓二層地板下發現了當年一份日本兵的花名冊。
當時發現的一頁花名冊,是第三小隊的名單,這個小隊分成了五個分隊,每個分隊有14名士兵,小隊長的名字叫作內喜三郎。在這份名單上,清楚地標明了夜班、白班執勤戰備的時間,並有專門負責聯絡、傳令的士兵。這充分說明了這個領事館的重要性,因為,鄭州當時並不是一個省會城市,地位遠不及當時的省會開封,也不及古城洛陽。當時的日本之所以選擇鄭州作為領事館的所在地,應該有他的野心。這個野心就是牢固占據中原據點,大力蒐集情報,為打通中國南北通道和西進做準備。
與此同時,還發現了當年日本軍隊發動侵略中原的軍報,由於年代久遠,報紙的顏色已經變成了黃色,局部雖有破損,但字跡清晰。
軍報是16開的紙張,共有7頁,翻譯後,共譯成中文5000多字。標題為‘陣中通訊第二十號五月二十六日,鄭州保壽街七十一號,同盟通訊社鄭州支局’,副標題為‘洛陽全部占領’。
中國考古協會會員、河南博物院考古專家劉東亞介紹,1944年春天,日軍大舉進攻中原,洛陽為軍事進攻的重點目標,並多方位瘋狂進攻,這張日本的軍報全文發映的就是這段歷史,因為洛陽是中原重鎮,即可南下,又能西犯,這充分說明了日本人全面侵華的企圖。
這份軍報是在當年的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內發現的,當時,這是日本人在內地的中樞機構。
1937年1月,河南方面成功地破獲了鄭州日本特務機關案,繳獲了大批的檔案,從中可以確認日本駐鄭州領事館和日本天津駐軍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在大量的證據面前,日方被迫承認其活動非法,並對河南當局表示道歉。
1936年下半年時,日本為全面侵華暗中積蓄力量。當時在鄭州,由日本駐天津的駐軍策劃,日本在中國各地增設特務機關,尤其重視向黃河南北發展。當年的夏天,日本人志賀秀二、田中教夫、山口忠勇奉命來到鄭州,在大同路通商巷9號百花銀樓後院,以“文化研究所”的名義作掩護,設立特務機關,以豫陝甘三省為行動範圍,收買漢奸,收集情報,後被河南當局破獲。
此次活動,中方在日本特務機關裡面收穫較多,其中包括:策劃河南黃河以北各縣獨立的計畫,勾結土匪,供給槍械,預謀暴動的活動方案;編印反動口號,造謠迷惑民眾;蒐集到的中國軍事秘密檔案、地圖等;組織特殊無線電班,妨害或竊取中國電訊的計畫和活動等。範圍涉及豫甘陝三省,尤其以黃河沿岸和豫北地區為多。
“其中,在一份繳獲的給屯軍的報告中說:(中國)抗日風潮日益猛烈,華中方面,為防華北日本勢力之侵潤,以黃河為防日之障壁,舉凡軍事、政治、貿易、商業,皆部列防陣,決心不使日本人越雷池一步。河南為第一線,黃河為前線,而以隴海線為掩護。繳獲的材料有不少都是通過領事館發出的。這充分說明了當日的領事館在日本從事特務活動中的地位。”鄭州大學歷史與學院教授徐有禮說。
領事館從事特務活動的訊息披露後,在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社會各界強烈要求,嚴肅處理有關人員。1937年,1月25日,當時的中國政府向日本大使館提出了強烈的抗議,並於當月的31日,槍決了漢奸趙龍田。領事佐佐高義、警察長平山勇被引渡回國,志賀秀二受斥責在華總部剖腹自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