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蠊

日本大蠊

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Karny,1908)小型昆蟲,體型中等,前胸背板及全身均黑色,身長約1.6厘米,寬約0.7厘米,呈長橢圓形,翅狹長超過腹部。本種的分布較窄,迄今僅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的海參崴有記載。

基本信息

概述

日本大蠊日本大蠊
大部分蜚蠊主要存在於自然環境如原始森林內,以腐爛的木材為食物,大部分蜚蠊主要是通過被動擴散的方式特別是交通物流而分布到人類居住的環境中,甚至北方寒冷地區。

日本大蠊與其它的蜚蠊一樣,有邊吃、邊排泄的惡習,對人類的危害主要分為直接危害和間接危害:直接危害主要為騷擾、損害物品和引起人們皮膚呼吸系統的變態反應,間接危害主要是蟑螂能攜帶多種細菌病毒原蟲寄生蟲卵、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在污染人類食物的同時,能傳播如傷寒痢疾等40多種腸道傳染病以及寄生蟲病。

形態特徵

日本大蠊是較小的大蠊,體長20~25毫米,深褐至黑褐色,稍有光澤。雄蟲的前胸背板前窄後寬,略呈三角形,背面有不規則的汪
凹陷,雌蟲的寬大,中央具錨狀紋。雄蟲翅長,超過腹端;雌蟲的不發達,僅伸達不到腹部之半。幼小若蟲通常一致暗黑色,長大的若蟲的前胸背板後側緣有一色澤較淡的區域。卵莢與美洲大蠊的近似。

生態習性

日本大蠊日本大蠊

日本大蠊和本目其他室內種類一樣,大多棲居在溫暖、潮濕和陰暗的場所,主要侵害食堂、居民廚房、菜窖以及室外的倉庫、廁所、暖氣溝、禽舍等。隱藏在碗櫃、牆縫、衣櫃、煤箱、垃圾堆、木柴堆等處。它的食性廣,但喜食澱粉和糖類食品。在冬季,本種除在溫暖的環境外,主要以若蟲越冬,少數也有以成蟲和卵莢越冬。

在中國的北方,日本大蠊在4月開始活動,6月出現密度高峰,這主要是由越冬若蟲和成蟲活動所形成。密度在7月由於成蟲死亡而
下降,但是8月,又卵莢孵出大量若蟲而又出現一高峰,從9月起密謀逐漸下降,一般在10月,逐漸進入越冬。季節消長呈雙峰型。

繁殖

雌蟲在羽化後5—9天就可交配,交配後3—6 天產出第一個卵莢。 在瀋陽地區,完成一個生活史周期約需1年。

地理分布

本種的分布較窄,迄今僅日本中國俄羅斯海參崴有記載。在中國,它主要分布在北方,包括河北天津遼寧等省市。在遼寧省的瀋陽撫順鞍山以及大連等城市。它是住房中的優勢。近年,在湖北廣西等省區也有發現。此外,日本大蠊在江蘇山東湖南也有發現。

疑似藉助植物“偷渡”到紐約

據香港《文匯報》2013年12月10日報導,美國紐約市新景點,位於曼哈頓西城由廢棄鐵路改建而成的高線公園,近日迎來了不速之客。日本能抵禦冬季酷寒的原生蟑螂品種——“日本蜚蠊”在這裡現身。羅格斯大學昆蟲生物學家韋爾與埃萬傑利斯塔稱,日本蜚蠊可能是跟隨觀景植物與土壤“偷渡”到公園,而偷渡源頭則可能是美國療養院的進口植物。

防治

目前全球公認的最好用的蟑螂藥是殺蟑膠餌,比如像潔兵殺蟑膠餌、樂漢殺蟑膠餌,這些藥的效果都不錯,潔兵殺蟑膠餌不但能有效地滅除蟑螂,而且還可以讓蟑螂滅絕斷根,另外還可以保持長達一年以上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潔兵殺蟑膠餌這樣的蟑螂藥一般都是安全無毒對人無害的,也是目前最環保的蟑螂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