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印聯盟

日印聯盟

日本人的算盤打得很如意,從地緣上看,一旦實現了“日印聯盟”,便對中國形成了鉗形的戰略包圍之勢。 再者,“日印聯盟”雖然意在“抗衡中國”,但實際上也動了俄羅斯的利益“乳酪”。 對印度來說,“日印聯盟”的“擦邊球”可能會有,但“界外球”它輸不起。

12月13日,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訪問東京,這是五年來,這個半島國家的這位領導人第一次踏上這個狹長的島國。無庸諱言,辛格此行強烈地吊起了長久以來以鄰為壑、以鄰為敵的日本人謀求“日印聯盟,抗衡中國”的胃口。
今年9月,新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開始啟動“日印聯盟”計畫,此前他曾多次鼓吹推動“日印關係升溫以平衡日中的摩擦”。就在他上任前,還作過一番更加露骨的表白:“我們不僅要關注日中關係,也要整體看待亞洲。還有一個亞洲大國印度與日本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如自由、民主、基本人權和法治。”安倍是要極力誘導印度人找到自己跟日本人的“共同點”,應當說,這種“共同點”在中國人聽來有點陰險,因為他把中、日、印三者放到同一個話語平面上說事兒,同時用所謂“共同的價值觀”跟中國做了暗示性的切割,他的潛台詞是,日、中不是一條道上跑的車,中、印也是“有緣無份”,而只有日、印才是“天作之合”!在這種邏輯代換中,日本編制出“日印聯盟”的政治程式和價值等式。
日本人的算盤打得很如意,從地緣上看,一旦實現了“日印聯盟”,便對中國形成了鉗形的戰略包圍之勢。東西夾擊之下,雖然不至於立馬出現劍拔弩張的險情,但對中國而言,後果很嚴重。
當然,印度不那么容易被日本人“忽悠”。印度近年來奉行的基本上是“大國外交”、“平衡外交”的政策,不太熱衷於在國際社會拉幫結派。它是以對自己國家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的權衡去決定外交取向的。這從印度2005年的外交走勢中已經展示出清晰的脈絡。現在的印度在骨子裡把自己看成一個“大國”,但因為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它就決不敢輕易在外交上劍走偏鋒,以致於得罪了那些它同樣認為得罪不起的國家——比如說中國。
印度人很清楚,日本跟它結盟是企圖利用它鉗制中國,它可以而且在相當程度上也渴望跟日本“深交”,但基本前提是不能讓中國不悅。當今印度的主流觀念是同中國和睦相處並互惠互利,各方面跟中國交往的深度遠超日本。
從印度最看重的經濟層面分析,日本去年在印度投資1.7億美元,而日本在同期投入中國的美元是這個數字的38倍。到目前為止,有150家印度公司參與了中國近2000個工程。據中國商務部訊息,近10年來,中印兩國經貿往來有長足的發展,雙邊貿易額自1991年的不足3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187.03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達30%左右。預計今年雙邊貿易額將突破200億美元,提前兩年實現中印政府2005年簽署的相關聲明中“擬在2008年前實現雙邊貿易額達200億美元”的目標。印度已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也已成為印度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預計2007年,中國IT服務市場將達270億美元,印度公司能獲得其中40%的份額。據日本官方統計數字,目前在印度經商的人員只有2000多人,而中國在那裡至少10萬人。儘管這幾年印度對中國投資企業苛刻設限,但仍有99%的產業領域對中國開放。
對此,印度絕對有自己的小九九:你日本在中國的利益拼盤上大塊剁頤,我印度憑什麼傻B到跟你結盟去激怒中國?我憑什麼跟鈔票過不去?高明的外交從來就是一種遊走於模糊與清晰之間的戰略遊戲,即使是最簡單的外交思維也不會輕易捨棄明顯的利益而選擇明顯的弊端。印度在這種“近鄰利重而遠朋利輕”的利益結構下,是不會貿然跟日本結盟的。因為在經貿往來方面,中印之間有得天獨厚的先機。
再者,“日印聯盟”雖然意在“抗衡中國”,但實際上也動了俄羅斯的利益“乳酪”。在“9·11”之後時任印度總理的瓦傑帕伊訪問俄羅斯時,說了一句讓全世界的留下深刻記憶話:“沒有哪個國家像俄羅斯那樣堅定地支持印度,俄羅斯和印度的政府會更迭,但相互的友愛仍存於我們心中,別人無法理解印俄友好的現象。”這是印度人的肺腑之言。俄國人不僅幫助印度“武裝到牙齒”,而且是傳統的“戰略夥伴”。在地緣關係上,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對俄羅斯而言,保住了印度,就保住了在南亞的影響,也就保住了俄羅斯自北而南直下印度洋的戰略通道。如果“日印聯盟”得手,這條“通道”將被封堵。如果說北約東擴是美國插在俄羅斯後背上的一把尖刀,那么“日印聯盟”將不啻是壓在俄羅斯胸口的一爿巨石。俄羅斯屆時將成為世界戰略格局中的“瓮中之鱉”。後果如此了得,莫說俄羅斯不會坐視不理,就是印度自身也不敢擅動“日印聯盟”的念頭,因為俄羅斯它也得罪不起。
“日印聯盟”仍然是一部美國版戰略棋譜上的一個棋局。今年小布希跟印度政府簽定的那份縱容印度擴大核力量的“核協定”,本來也是這個棋局的一步招數,但他發現效果不彰,印度沒有像美國政府預期的那樣,感激涕零地站到星條旗下俯首聽命。而作為美國的奴才級哥們兒,日本當然要全力以赴幫美國“收官”。不過,在可預見的將來,“日印聯盟”恐怕注定是一步有因無果的死棋。除了各方面的外部牽制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印度自己不會這么乾,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它自己。對印度來說,“日印聯盟”的“擦邊球”可能會有,但“界外球”它輸不起。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總統府,印尼總統蘇西洛(右)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新華社記者張軍攝
本來,日本作為一個重要已開發國家,經濟上幫助發展中的大國印度,提供巨額經濟援助和貸款,不僅無可非議,而且應該受到歡迎。作為印度的友好鄰邦,中國也樂見印度和日本大力發展經貿關係,加強政治往來。

日印聯盟日印聯盟

遺憾的是,安倍先生卻另有想法。8月22日,他在印度議會發表“戰略性演講”,大肆宣傳日本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和建立所謂“大亞洲”夥伴關係,呼籲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同日本組成新的四國戰略與經濟聯盟,在歐亞大陸外圍形成一個“自由與繁榮之弧”。
他強調說:“借著日本和印度的結盟,這"更遼闊的亞洲"將演進成為一個橫跨整個太平洋,並涵蓋美國和澳大利亞的龐大網路……這個開放與透明的網路將允許人民、貨品、資金和知識自由地交流。”安倍還特意提醒印度說,日本正努力確保“一個稱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地區,在歐亞大陸外圍形成”,而“日本和印度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對這個新聯盟的成功至關重要”。
當然,安倍出於外交策略的考慮以及對華“兩面下注”的實際需要,講話沒有點中國的名。但聽話聽音,鑼鼓聽聲。國際媒體、尤其是日本媒體心領神會,替他作了大量解說和宣傳,指出安倍明顯透露了欲建立“對華包圍網”以抗衡中國的意圖:聯合“價值觀相同國家”共同遏制中國。
日本右翼媒體把日本領導人所謂的“價值觀外交”當作日本外交的得意之作,一再為之鳴鑼開道。豈不知“價值觀外交”也好,“自由與繁榮之弧”也好,發明權都不在日本,而是在美國。這一套玩意兒早已在世界上唱衰了,其虛偽性和欺騙性也已被越來越多的人看穿,實際上已成為很多國家的政治笑話,連美國總統布希不久前也調侃自己說,他所主張的價值觀戰略在國內就受到諸多質疑,行不通,在這方面,他現在也成了美國政府的一個“不同政見者”!
不僅如此,日本右翼圖謀推行“價值觀外交”政策也太一廂情願了。據報導,日本防衛相小池百合子8月9日在與美國國務卿賴斯舉行會談時曾提出,加強日美澳印四國在安全保障領域的合作,但賴斯卻提出異議,認為“這有可能向中國發出意想不到的信號”,應當採取比較慎重的態度。印度外交秘書梅農日前也告誡說,不要同中國展開“一方獲益則另一方必然受損的零和遊戲”。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明白,日本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和遏制中國的企圖,很難得到有關各方的真正支持,日本自己的一些務實媒體也承認,安倍的這一“構想”,在國際社會缺少共鳴。美國過去長期做不到的事,日本現在又如何能做到?這一點,難道日本領導人不需要認真思考嗎?安倍訪印期間 日印擬商談民用核能合作
新華網訊息:印度外交官20日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印期間,兩國將就民用核能合作問題舉行商談。>>>點擊詳細
外媒:安倍訪印謀求全面發展夥伴關係
新華網專稿:據法新社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1日抵達新德里,以敲定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投資項目,加強貿易關係,討論印度引起爭議的核合作協定。
安倍首訪印度送出數十億厚禮 再提四國戰略同盟
新華網訊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1日抵達印度首都新德里,開始對印度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
這是安倍當選首相以來首次訪問印度,預計將涉及印度民用核能發展計畫、日本提議的“四國戰略同盟”對話等議題。
安倍"大亞洲"之說排除中國 日媒指其缺少共鳴
中新網訊息:訪問印度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2日在印度議會發表演講時呼籲建立所謂“大亞洲”夥伴關係,其中包括印度、日本、美國和澳大利亞,但中國被排除在外。日本媒體認為,安倍的這一構想在國際社會缺少共鳴。>>點擊詳細
日本報紙:安倍對東協奉行“價值觀外交”
新華網訊息: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21日報導,安倍晉三首相20日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發表的政策演講,強烈表明了要對東協國家奉行“價值觀外交”的態度。所謂價值觀外交,是指與共享民主主義、尊重人權等基本價值觀的國家強化關係。安倍此舉目的在於牽制對東協影響力日增的中國,並提升日本地位。>>>點擊詳細
日本打造"四國戰略同盟"受挫 澳印不願對抗中國
新華網訊息:據日本共同社3日報導,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的東協地區論壇外長會上,日本外交官大力展開遊說行動,希望在亞太地區組建新的戰略對話機制,並和美國、澳大利亞、印度三國在馬尼拉舉行局長級磋商。
對於日本積極推動的“四國戰略同盟”,澳大利亞和印度態度消極,四國間的下一輪磋商連日期都未能敲定。共同社分析說,澳大利亞和印度擔心“四國戰略同盟”被視為針對中國的“包圍圈”,他們希望在外交上保持平衡,不願和中國對抗。>>>點擊詳細
日前駐華公使:日本對華外交應推行"大亞洲"戰略
新華網訊息日本前駐華、駐伊拉克公使宮家邦彥日前在日本《中央公論》月刊發表文章談日對華外交戰略,認為日本最好的戰略應該是“亞洲大陸戰略”,即繼續維持亞洲大陸內部的“實力均衡”(但決不能深入大陸腹地),同時維持海上交通線,靠自由貿易保持繁榮。而要實施這些措施,最為奏效的手段就是尋求擁有共同戰略利益的海洋國家同盟和軍事同盟。建立包括中東地區和中亞地區的“大亞洲”概念,在這個概念內維持“實力均衡”,構築嶄新的對華外交才是當前最為妥當和緊迫的任務。>>>點擊詳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