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

禍,所屬中國漢字,指的是禍事;災難(跟‘福’相對);損害。文例,如:來不由我,古謂之禍《論衡·累害》;魚無失水之禍《韓非子·大體》;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韓非子·十過》);近者禍及身《戰國策·趙策》;不能為禍《淮南子·人間訓》等。

基本信息

漢字演變

禍

詳細釋義

基本字義

1,禍事;災難(跟‘福’相對)。例:車~,闖~,~不單行。

2,損害。例:~國殃民。

詳細字義

形聲。字從示,從咼,咼亦聲。“咼”為“渦”省。“渦”指“水流斡轉”。“示”指“祖先神”。 “示”與“咼”聯合起來表示“祖先神欲陷子孫於漩渦”。本義:祖先神欲陷子孫於漩渦。說明:古人的觀念,祖先作為神,他們既能福佑子孫,亦能加害子孫。甲骨文常有“(祖先)它我”文句,“它我” 即“害我”,因為“它”指“蛇”,“它我”指“蛇盤繞纏住我”。蛇的盤繞纏身很像水中的漩渦,是一種不由自主且難以擺脫的危險。古人用豐厚的食品祭祀祖先,目的是賄賂祖先,讓祖先受賄後不再加害子孫。

文例

禍,害也。神不福也。――《說文》

禍災殺禮。――《周禮·掌客》

禍兮福所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逆其類者謂之禍。――《荀子·天論》

來不由我,古謂之禍。――《論衡·累害》

魚無失水之禍。――《韓非子·大體》

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韓非子·十過》

近者禍及身。――《戰國策·趙策》

不能為禍。――《淮南子·人間訓》

禍且及汝。――明·魏禧《大鐵椎傳》

禍至無日。――《資治通鑑》

文人畫士之禍。――清·龔自珍《病梅館記》

禍及枯骨。――《廣東軍務記》

有禍則反。――《太玄經·玄文》

這才是福無雙降,禍不單行。――《西遊記》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晉·傅玄《口銘》

正是禍從天降,災向地生。――《水滸傳》

禍患常積於忽微。――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憂在腹內,山崩為疾,禍起蕭牆,竟制其國。――漢·焦延壽《豫之隨》

子木有禍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左傳·昭公元年》

劉恭見赤眉眾亂,知其必敗,自恐兄弟俱禍。――《後漢書》

常見詞組

1,禍端:引起禍事的原由。

2,禍不鏇踵:比喻禍害來勢迅猛,連腳後跟都來不及掉轉。

3,禍至無日:比喻禍患的急迫。

4,禍中有福:不幸中有幸。

5,禍不單行:指不幸的事往往接二連三而來。(現常與“福無雙至”連用)

6,禍起蕭牆:一而再,再而三,喻有較大危害的事情。

7,禍國殃民:使國家受害,人民遭殃。

8,禍計:惡計。

9,禍水:比喻引起禍患的人或勢力,舊指得寵而使國家喪亂的女人。

10,禍胎:[bane;breeder of future trouble] 致禍的根源。

11,禍心:[evil intent;maliciou intention] 作惡的企圖;為禍之心。

12,禍種:[one causing the trouble] 指引起災禍的人或事物。

其它

引申為“罪 ”。[crime]

例:罪禍有律。――《荀子·成相》。

拼音是huo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