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桿厝

下爐旗桿厝,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925平方米。 旗桿厝的主體由正厝和橫厝構成,左右對稱,四平八穩。 在厝的正面前埕左右,立有兩塊彰顯進士功名的旗桿碣。

 我國自隋代開始實行科舉取仕制度到清末廢除,經歷了漫長的1300多年。根據有關資料表明,在這一千多年裡,全國共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的進士,數十萬名舉人。而在舊時,每每隨著科舉功名的產生,彰顯其榮耀的儀式、行為也隨之產生,豎立旗桿便是其中的一種。
在民間,旗桿也稱作旗桿碣,它是由兩塊相同的碑石相距數十公分相對而立,在兩石中樹立一根約6米高的石質或木質旗桿,碑體上鑿有菱形或圓形孔洞用以固定旗桿。它多立在獲取功名人族中祠堂或府第前,以此來彰顯功名榮耀的同時也起著激勵後昆勤奮讀書、努力進取的作用,有的府第因此更名為旗桿厝。僅閩清縣而言,從宋代到清代通過科舉考試就出了3個狀元、157名進士、203名舉人和401名貢生。因此,當年小小的閩清縣內豎立的旗桿,數不勝數。以至在民間有“舉人立旗桿,旗桿立滿山”之說。但隨著春秋更替,歷史變遷,特別是“文革”的文化浩劫,旗桿遭破壞也在所難免,有幸保留下來的屈指可數。近日,筆者對閩清縣境內的旗桿(碣)保存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僅存有十多處的清代旗桿(碣),而且殘缺不全,不甚完整。調查中,對雲龍鄉後壟村、白樟鎮下爐村、坂東鎮新壺村的三座旗桿厝進行重點走訪,深刻感受到了其建築藝術、建築理念和人文內涵。
二都旗桿厝
二都旗桿厝原名“門前洋祖厝”。坐落在二度(今雲龍鄉後壟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徐昆范、昆源、昆壽兄弟三人合資建造。坐北朝南,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築由厝埕、天井、正座、橫厝等構成。入門設作門樓,開在東南側,厝埕為條狀花崗岩鋪就,簡潔莊重;天井兩側為書院各兩間、正座面闊七間、進深七柱。大廳斗拱雀替、額枋駝峰均作雕刻裝飾。橫厝位於正厝之西以過雨亭相連,建築四周以圍牆構成圍合。舊時在厝的正廳上懸掛誥封木桶,內藏皇帝聖旨及御賜銅劍一把,厝正前方左右兩側各立有石質旗桿(碣)。但“文革”中聖旨遺失,旗桿遭破壞,如今僅存一對旗桿碣。是厝緣於徐昆范之子徐世燦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考取舉人第一後,便按規制在祖屋前豎立旗桿一對,旗桿厝由此得名。
據《閩清縣誌》記載:徐世燦,字廷建。幼讀書過目成誦。清乾隆庚辰,舉與鄉。三十一年,分發江南,試用知縣。歷任江陰、奉賢、溧水諸縣,愛民如子,民以“徐菩薩”稱之。在雲龍鄉《徐氏族普》中記載:徐世燦原為舉人第一,試用知縣後,歷派任無錫縣、江陰縣、奉賢縣左堂,溧水縣、鎮江縣正堂,鎮江府稅務司、徐州府督糧分府、蘇州糧捕分府。後“遷之太倉州”。徐世燦在官階任上,節儉辦事,治理黃河,減輕水患頗有建樹,在百姓中留下極好的口碑。
下爐旗桿厝
坐落在十七都鶴爐下村(今白樟鎮下爐村)的旗桿厝,原名“新厝”。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877年該厝詹紹安參加丁丑科殿試中的第二甲第二名,光緒皇帝御賜雙斗旗桿與是厝,由此便更名為“旗桿厝”。
下爐旗桿厝,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925平方米。背枕獨角仙峰,面覽綠野青山。門前遠眺,有單吾山、天吾山兩峰對峙,並有形似金印的寨頂山置於橫案山上。再遠處乃群山相疊,酷似筆架,其左右兩旁山勢延伸逶迤,似鳳凰展翅。旗桿厝的主體由正厝和橫厝構成,左右對稱,四平八穩。舊時建築由南至北依地勢下落分作十三埕,每埕大小不一,錯落有致,氣派非凡。在正座的前埕左右兩旁各豎立這一對雙都旗桿,在石質的旗桿碑碣上分別刻著立碑主人所獲功名和立碑時間,兩柱木質旗桿高約6米,極其顯赫張揚之勢。由第一門埕拾階而上進入正厝門廳,門庭兩旁分列“肅靜、迴避、御前侍衛、賜進士出生、武顯將軍”等十八塊執事牌,門廳上懸掛“欽點御前侍衛府”豎匾。門廳左右各為回照,後為內庭天井院,天井兩側各作書院三直六間。正厝面闊七間、進深七柱,穿斗木樑架;硬山頂風火牆,高大雄偉。在正廳上方曾經懸掛“誥封桶”,桶內藏有光緒皇帝聖旨一卷,在橫樑上也曾有許多諸如“會魁”、“文魁”、“武魁”等牌匾,可惜在“文革”中這些均遭到破壞遺失。而今僅能以複製件示之。該厝東西橫厝各作上下兩個單元,單元內四周圍合二層結構,形成小天井院落,橫厝單元或通過門洞,或以橫弄可隔可通,貫穿全厝。布局巧妙,合理適用。
關於詹紹安生平,據《詹氏族譜》記載:詹紹安,字泮元,號竹軒。鹹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生於福建福州府閩清縣。年二十三歲由武生中式光緒元年乙亥恩科,本省鄉試第五十九名舉人。應光緒丁丑科會試中式第五名貢士,保和殿磨勘覆試三等第二名恭應殿試。欽定第二甲第二名,賜進士及第。欽點御前三等侍衛,乾清門上行走,賞戴花翎。《閩清縣誌》載:詹紹安,光緒丁丑科武進士。性豁達,循循有儒者風,雅號琴棋書畫,於書法尤妙。欲得其書者,輒設宴招之。又豪於飲,每乘醉潑墨酣暢淋漓,有春蚓秋蛇之至。常客台灣,其大家名族多留有墨跡。至今得其尺幅者,寶如連城焉。
六都旗桿厝
是厝乃清代六都(今坂東鎮)黃登京登道光丙戌進士後豎立旗桿與祖居前而得名。旗桿厝位於六都新壺村,墘西自然村,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背枕文泉山,(亦稱李山)面覽六都洋,坐南朝北,占地約5000平方米。建築主體由主厝和橫厝構成,土木結構二層半。正厝中軸由外及里依次為回照、(倒座)門廳、天井、書院、(廂房)正座、后座;(廚房)橫厝位於正座東西兩側。正座面闊七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樑架。主座兩側夯土風火牆高出屋面,起伏跌宕,雄偉壯觀;屋脊脊背作藍地彩繪花草圖飾,古樸典雅,燕尾翹脊形象生動,具有鮮明的閩清地方建築特色。
在厝的正面前埕左右,立有兩塊彰顯進士功名的旗桿碣。碑碣通高2.2米,分作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底座,由四塊長1米、高0.8米的青石圍成豎狀,上部豎立石碣。整個石構顯得敦實大氣,而這種制式在我省則較為少見的。在正門的門楣上懸掛一塊“進士第”牌匾雖僅是複製品,但仍然能夠想像幾分的榮耀。根據旗桿厝的人講,舊時,在正廳梁間設有“誥封桶”,桶為長方形豎式,其上雕刻雙龍戲珠,生動傳神,內藏聖旨一卷,可惜“文革”中遺失,如今沒有人能夠講出書寫的內容了。但據志書所載,黃登京,少聰穎,好讀書,遵庭訓,志宦途。登嘉慶癸酉拔貢,連捷舉人,道光丙戌進士。被選授四川長寧縣知縣,後揀發江蘇溧陽、陽湖等縣知縣。黃登京每每在任上,勤政愛民,政聲卓著。尤其是他在調署清溪兩年後復檄召回長寧任上時,清溪士民攀轅飲泣,設祖帳與百里處,其慈祥愷悌之意藹然流露。晚年乞假回,兩袖清風。由此,可以想像,道光皇帝當年下旨的內容應是對黃登京功績的褒讚之詞。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年代後,在正廳增添了一幅出自末代皇帝溥儀之弟溥仙親筆書寫的“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的楹聯。楹聯不僅裝飾了旗桿厝,更道出了旗桿厝後昆秉承祖德家訓,勵精圖治的拳拳之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