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嶺戰役

方山嶺戰役

方山嶺戰役發生在1942年8月3日,日軍70師團226、227兩個聯隊和115師178聯隊在松陽會合後,大舉進攻當時省會雲和,松陽與雲和的分水嶺成為最後的屏障,國軍21師、浙保三團在此與日寇激戰三天三夜,後人稱之為方山嶺戰役。

方山嶺村遠景

 方山嶺戰役,發生在1942年8月3日,當年日軍的70師團226、227兩個聯隊和115師178聯隊在浙江松陽會合後,大舉進攻當時浙江省會雲和,松陽與雲和的分水嶺一帶成為最後的屏障,國軍21師、浙保三團在此與日寇激戰三天三夜,後人稱之為方山嶺戰役。

[方山嶺戰役簡介]

1942年8月3日,日軍70師團226、227兩個聯隊和115師178聯隊在松陽會合後,大舉進攻當時省會雲和,松陽與雲和的分水嶺成為最後的屏障,國軍21師、浙保三團在此與日寇激戰三天三夜,後人稱之為方山嶺戰役。然而真正最激烈的主戰場在哪裡?卻不為後人所知。
王心白老先生在回憶錄中寫道:日軍於3日派出主力騎兵從松陽沙坑及枯株樹下兩個方向的山間小路,奔襲雲和、松陽交界海拔800多米的方山嶺,另外分兵從小路側出,攻桅樹坳和山望排,戰線長達十餘里。其實也只寫出了一個大概,並未註明詳細地點。方山嶺村與三望排村之間,是一條長約15里綿延起伏的松陽、雲和分水嶺,距方山嶺村5里處有一個山坳,叫著“石倉嶺坳”,海拔800餘米,南鄰松陽沙坑,下至雲和徐湖村。山望排村海拔約700米,在山望排村東方二里處,有一個較為低矮的山坳,叫著“雞公騎坳”,海拔400餘米,北鄰松陽枯株樹下村,南下雲和桃子坑村,該線是當時雲和自松陽最近的古道,商路繁華。當時日寇主力部隊即試圖從較為低矮的“雞公騎坳”向雲和進發。
“雞麼騎坳”成為最激烈的主戰場,是地理要素決定的。日寇在碧湖、保定一戰失利後,調轉矛頭,從碧湖來到松陽的港口村,然後到達沙坑、大東壩一帶,經過偵察,發現兩條途經可走,“石倉嶺坳”雖然較近,可山高路陡,進攻艱難,而“雞麼騎坳”,山勢較低,但需要繞道到大東壩、外大陰、枯株樹下,需多走10餘里路。日寇在松陽地界,一馬平川,行動非常容易,必然選擇主力部隊向“雞麼騎坳”進發。在“石倉嶺坳”雖有日冠部隊進攻國軍,但只作為布防性質,防止國軍從沙坑下來後,後方襲擊日軍。
當年日寇確實已經攻占了三望排村。有關史料記載日寇“未曾攻上山頭”,其實不然。現年已86歲的山望排村賴振桂老人回憶了當年的事情,他說道:當年我已20多歲,非常清楚地記得當年的事情,民國31年,當時村里駐有二個連的國軍,一個連長姓邵,另一個連長姓范,還有一個排長姓張。一天,松陽枯株樹下村的李關水(號名關水佬,已故,估計是被迫)帶了日寇從“金竹窩”(王望排村後的一條小路)上來,具體人數不清楚,到村里後,殺了村裡的一頭豬,是剝皮後,煮著吃掉的,並打傷了村裡的一個老頭和一個婦女。日寇到村後,一部分日冠就往“雞公騎坳”,看到涼亭(該亭在“雞公騎坳”下方100米處,現存完好)對面山上的幾個國軍後,就用機槍掃射,國軍當時就被打死,戰後,我看到山上的士兵屍體是穿黃色軍衣的,涼亭路邊上有一個屍體是穿毛衣的,也沒有埋葬,路上的屍體是我推下山的,至今對面山上還有屍骨,村里人都不敢去山上砍柴。當時日寇上來後,大部分國軍退到距山望排村西邊2里地的廟裡(千年古剎經堂下),也有從涼亭直接退下,一直到渡蛟村(已被水庫淹沒)。日軍和國軍很好分辯的,日軍的槍聲是兩響的,聲音聽起來是“嘭啪”,子彈的屁股也不一樣,國軍的槍聲一響。
當時在“雞麼騎坳”的戰爭非常激烈。賴振桂老人說:當時國軍的營長在赤石,師長在龍泉,第一天,國軍戰士退到渡蛟村後,營長即下死命令,要返回戰場,並派了大部隊增援,第二天天亮時,國軍就到了,是從蘭蓬下村(該村距桃子坑村2里,現有2戶人家)屋背的“丁背崀”上來的,到“經堂下”廟裡就住下,到晌午時分,開始反攻,日本軍隊仍舊退到松陽枯株樹下村。
“雞公騎坳”戰爭非常殘酷。賴振桂老人說:當時,我和村裡的10多人晚上藏在村後“三周田”的一個灰寮里,白天躲在山上,所以情況非常清楚。當時村里還裝起了電話,就在當天,日寇大部隊從“雞麼騎坳”的大路正面反攻,戰打了三天三夜,日本人往上開炮,炮一落地就是一個大窟窿,子彈在頭頂呼嘯而過。就在第三天,戰爭結束後,我被國軍叫去帶路,連夜帶到松陽的“大山頭”村,我是走在部隊中間的,不用走在前頭。從“雞公騎坳”、內大陰、外大陰一路出去,道路兩傍都是屍體,大都是穿黃軍裝的日軍,有一個日軍屍體被母豬撕得一塊一塊的,天黑時到外大陰渡口,踩上了才知道是屍體。戰後國軍的一個連在村里住了一個月。村里留下的子彈很多,我就撿了七八斤子彈,其他人也撿了很多,因為是銅可以用來換糖吃的,還有許多未打過的子彈,手榴彈也很多,都已拉掉引線的那種,拆出裡面的肖是很臭的。
與“雞麼騎坳”面對面的村叫“瓦窯背”,從“經堂下”到該村,要沿山溝步行10里路,站在村後的山上,直視“雞麼騎坳”距離約為2里路。該村的塗松秀老人現年已79歲,她說:當是我已14歲,但個子很小,大人都躲到山溝里,小孩不怕,在家裡。槍聲象鞭炮一般,三天三夜不停,飛機飛得很矮,象蜻蜓那樣多,炸彈聲接連不斷,到菜地里去摘南瓜葉吃也得從樹下偷偷走過。退下來的國軍在我家住了一夜,殺了我家一頭豬。
在“石倉嶺坳”防守戰爭也非常激烈。家住方山嶺山腳徐湖村的老人李廣太(2000年去逝,現年85歲,原名李日狗,建國後大源鄉第一任鄉長),他在前幾年回憶說:當時我在方山嶺為國軍挑水,因為機槍長期掃射會發熱,需要用水澆涼,每日要挑10餘擔到“石倉嶺坳”,國軍看我挑水辛苦,殺牛煮肉的時候,也會分我一勺。開始的第一天,國軍戰士在位於石倉嶺半腰的石壁上放哨,日軍衝上來一槍將一個哨兵打倒,其餘的哨兵急忙往山頂逃去,到“石倉嶺坳”後,國軍即用機槍掃射,一打就是三天三夜,未見日軍衝上來過。
家住方山嶺村的范家老太太回憶說:當時,村里幾天幾夜都有部隊行走,從未間斷過,村裡的每一個角落都住滿了人。方山嶺村的蔡裕良老人回憶說:當時的一個連長住在我們家,說是肚子痛,我娘泡了一碗草藥給他喝,就好了,他給我娘一串銅錢,然後就去打仗,最後是死了抬回來的,就葬在我家旁邊,前幾年建房的需要,我把他的墳遷到別處了,現在到清明我還給他上墳。前年村里還找出兩個未爆炸的重型炸彈。
這裡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魂。時光飛逝,如今所有的地方很難看見戰爭的痕跡,所見的是茂密的叢林和潺潺的清泉,鳥語花香,景色宜人。但皚皚青山不但掩埋了國軍戰士的屍骨,更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魂,這裡山山水水就是紀念的豐碑,當年愛國主義的精神應當得到傳承。“雞麼騎坳”距桃子坑村康莊公路3公里,如在此處設一座中日戰爭紀念亭,供後人紀念,將是永遠激勵麗水人民愛國主義熱情的一座閃光寶塔。 (選自《鄉土雲和》,作者:黃育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