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堅銘

方堅銘

出版著作《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晚唐政治與文學》(第二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永嘉場地域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基本信息

簡介

方堅銘 方堅銘

方堅銘 ,男,1972年生,浙江溫州永強人。曾任中學教師。1998年考入浙江大學中文系碩博連讀,2003年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從事教學、科研。

主講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經典導讀等,以及公選課通識課《考古探秘》《傳統蒙學》《傳統武學典籍》等,獲校級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在《文學遺產》及其他雜誌上發表過數篇文史論文(如《從馬竹劍三個意象來窺探長吉心態》、《處在牛李黨爭之中的杜牧:自邊緣層突入緊密層》、《韋昭度之死與吳融的詩歌創作》、《李商隱對甘露之變的態度及其經驗模式的形成》、《空間文化場域的轉換與李商隱的詠史詩創作》、《劉蕡對策案和對策文之考索及其思想溯源》等)。參與和主持省、部級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數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晚唐政治與文學”,主持浙江省浙江省哲學社科規劃重點項目“明代“永嘉場”名宦家族和文士群體”(07WHZT031Z)。

出版著作

《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晚唐政治與文學》(第二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永嘉場地域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獲獎:

《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獨著),獲浙江省高校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晚唐政治與文學》(第二作者),獲浙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採訪】

身處文化殿堂 難忘桑梓情懷

——訪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方堅銘

蘇靜靜吳蕙芳 張崇權 林敏: 《龍灣精英杭城展新姿》

2015年01月12日 09:29:25來源:龍灣新聞網

面對採訪,方堅銘一開始有些拘謹,但可以看出,這個渾身上下充滿文化氣息的學者,有著濃濃的家鄉情結,從他手裡厚厚一疊為家鄉發展準備的建議材料就可以看出端倪。

從教6年選擇考研

方堅銘來自永中橋北村,他告訴記者,讀書的時候永中還屬於甌海,從橋北國小到永中中學再到甌海中學,他的學習成績一向很好,總是擔任著班長、副班長等班級職務,後來考取了溫州師範學院,畢業後在永中鎮中學當了一名老師。

雖然教師是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內心埋藏的文學夢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強烈。從教6年後,他選擇了一個機會去考研究生。“我自己比較喜歡文學歷史方面的東西,期間也看了不少書,心中對文學的追求從未放棄”,1998年,27歲的他考上了浙江大學研究生,接著碩博連讀古代文學。

人文學科不同於理工科,文史研究不需要做大量的實驗,但卻需要熱情與興趣使之持久,靠得是大量的閱讀書籍。對學業而言,最難的莫過於論題的確定。他坦言,為了確定畢業論文的選題,他足足花了兩年的時間。那時候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翻閱典籍中,待到選題確定,得到導師的授權和認可後,整個學業期間的研究才算正式開始。“我後來確定的選題是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方堅銘透露,之所以選擇這個選題,是因為牛李黨爭這個事件影響巨大。且這本身是一個研究比較深入的選題,他覺得這其中還有研究的空間,便以此作為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選題。用了三年的時間研究,最後以優異的成績通過答辯。“當時答辯有六七個同學,我取得了第一的成績。”

象牙塔里傳道授業的“夫子”

博士畢業後,方堅銘進入了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成為了古代文學的主講教師。雖然學習研究的是中晚唐文學,但教得卻是先秦兩漢文學,且教出了自己的特色,琢磨出了自己的教學路子。在他的課堂上,會有典雅的古樂聲,有生動的經典演繹,有朗朗的詩詞吟誦……跳出古代文學教學固有的框架,他的課堂上,學生成了主角。“通讀重要典籍,閱讀原始文獻,形成史的眼光,是掌握這門課的不二要領”,他也因此獲得了浙工大校級優秀教師,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課外,他仍舊堅持文史研究,申請了一些國家級、省部級的項目。他的博士論文由中國社會科學,國家級出版社出版了。在博士論文研究的基礎上,先後由國家級出版社出版了《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獨著)和《晚唐政治與文學》(第二作者)兩本書,前者獲省高校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後者獲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期間,他還申請了一個省歷史文化工程的項目,叫永嘉場文化研究。經過兩三年的研究,2011年《明代永嘉場地域文化研究》一書由浙大出版社出版,為家鄉的文化傳承做出了貢獻,其提出的“永場學”之說成為今後龍灣永嘉場文化研究的重要導向。方堅銘說,只要有時間,都會回家鄉參加一些文化研討活動。例如“永嘉場文化研討會”、龍灣籍在外專家“創新夢·家鄉行”活動等。

龍灣文化資源開發大有可為

借著採訪之機,方堅銘將自己籌謀已久的想法一股腦兒倒了出來。“龍灣正值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轉型期,如何傳承和發展地方傳統文化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推進傳統文化的產業化意義重大”,他透露,當今全球化背景之下,一方面經濟、文化一體化在加強,另一方面全球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保護的高潮,因此,作為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地域文化的保護尤為寶貴,龍灣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有永嘉鹽場、永昌堡、寧村所等歷史文化遺蹟,也有內閣首輔張閣老、榜眼王瓚、理學家項喬、文學世家英橋王氏等系列歷史文化名人……傳統文化大有可為。

他建議,龍灣在城市化進程中也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可以通過盤點文化資源,加以挖掘利用,打造具有龍灣特色的文化品牌。如永嘉場的三條半城,永昌堡、永興堡等古代城牆可以形成特有的城防文化;瑤溪的海山鍾秀等牌坊可以形成牌坊文化;張璁祖祠、王氏宗祠等可以形成宗祠文化;大羅山、永嘉場文化可以連成一條線,打造“大羅山·永嘉場文化旅遊”專線;歷代先賢注重慎獨,一貫積善累德,為官清廉,治績可圈可點,並形成了系列家訓、鄉約等,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德文化傳統,值得大力挖掘;甚至可以把這些傳統文化資源整合起來,打造成以寺前街、永昌堡、下垟街為基礎的文化旅遊一條街,配合名人博物館、展覽館等……如此以來,龍灣不僅可以打造生態強區,還可以成為道德強區、文化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